其他

论《建军大业》中的小节与大局

2017-08-14 林容 察网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召开的文艺座谈会上指出:“……要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在艺术质量和水平上敢于实事求是,对各种不良文艺作品、现象、思潮敢于表明态度,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表明立场,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本人不是影评家,只是一名普通党员,但是看到这部电影出现了诸多问题和几个重大错误,想到总书记的话,真是不吐不快。

没有对建设人民军队这段历史的认真态度,就不会有对建设人民军队的艰苦性与复杂性的正确认识;没有对建设人民军队的艰苦性与复杂性的正确认识,必然会在影视作品中做出牵强的演绎和错误的诠释。

————写在前面

今年是建军90周年,前两部大业我没看过,因为扫了一眼剧照,就知道电影内容要玄,后来看了一些影评,果然不出所料。不过这次看了《建军大业》的海报,我顿时眼前一亮,立马成竹在胸,《建军大业》在三部片中必然垫底,这一波,稳了。

好久没写影评,这次为了亲眼验证影片中的一个情节,为了看看拍过“古惑仔”的导演能把建军这个历史事件折腾成啥样,本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原则,我8月8日去影院观影。看罢果然念头通达,故撰长文以怼之。

一、影片的表演

200人的大厅,上座率估计有3成左右,凸显出的空调凉爽宜人,两个多小时下来,这部电影果然没有辜负我对它的期望,该如何评论这部电影呢?毛泽东同志在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叫做《体育之研究》,其中向国民介绍体育,并提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口号。我这里活学活用,这部电影从表演上来说,给我的印象就是“肤浅其精神,娘化其体魄”。

首先是整部电影各种小鲜肉令人眼花缭乱,直到现在我还分不清林彪、粟裕、卢德铭等人的扮演者,不过这可以忍,毕竟当年这些指战员们都很年轻,导演选角别出新意,只是不小心多放了点鲜肉,我们可以理解。

然而,叶挺的扮演者在搞什么鬼?叶挺,铁军独立团团长,人称“北伐军中的赵子龙”。导演不愧是以前拍“古惑仔”的,对于叶挺将军做出了新的诠释,电影中的扮演者也是干得漂亮,深入贯彻了导演的“娘炮化”和“流氓化”的方针,成功地把赵子龙演成了一个狂拽酷炸天的“龙傲天”。

有叶挺打底,贺龙和朱德扮演者的形象我也就释然了。毕竟贺老总绿林中人,所以片中贺龙完全是一个土匪甲,朱总司令更是苦出身,突出表现在从头到尾都苦着一张脸。最后看见又胖又圆的军神形象的时候,我很配合地笑场了。

然后是毛泽东与周恩来。这两位扮演者看出来是用力了,属于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但依旧差太远的水平,毕竟在新中国电影史上,能演好这两位伟人的演员屈指可数,对此不苛求。

其他演员没啥说的,党的早期领导人没一个气质对头的,起义军这边的将领没一个像是当过兵的,运输大队长常凯申多数时间是和下属讨论梧桐树的,到是钱大钧颇有几分军人气质。

二、影片的情节

这导演和编剧想必是明教中人,乾坤大挪移已臻至第九层,张无忌来了也要纳头便拜的。整部电影中移花接木、无中生有的情节比比皆是。有些改的好,有些改的烂,有些改的莫名其妙,我总结了十几点(其实远不止这些,只是因为我看了一遍记不住那么多!),下面一一道来。

1.电影开头的周恩来被扣押情节。4月11日夜,周恩来被二十六军第二师师长斯烈诓去扣押,最后周恩来说服了斯烈,得以脱险。这地方当时我看着别扭,回去赶紧查了一下《周恩来传》。事实上是12日凌晨,罗亦农得知周恩来被扣的消息后,立刻派人联系二十六军党代表、国民党左派赵舒营救周恩来,经过赵舒劝说,斯烈才答应放人。考虑到照实演会多出赵舒这个人物,观众又要脸盲了。所以这个改动无可厚非,甚至可以点个赞。

2.陈独秀在中共五大提出交枪。中共五大虽然指导思想混乱,但是交出枪支这事,在五大上没有说。事实上是1927年6月,武汉卫戍司令部要缴工人纠察队的枪,6月28日,陈独秀紧急召开中央常务会议决定解散工人纠察队,并交出枪支武器。不过既然导演为了情节连贯,让陈独秀提前背锅也可以有。

3.陈独秀在中共五大吼毛泽东。电影中,五大上毛泽东发言,陈独秀就喊“还没到湖南代表发言”,然后又吼道“给我滚出去!你算老几”。毛泽东是一大代表,在三大上是中央执行委员,并且担任总书记陈独秀的秘书,那段时期两人相处还好,所以出现这一幕只能说导演编剧开始做原创性工作了。

4.中共五大时林彪和粟裕看大门。这一段真是莫名其妙的搞笑啊,这是为了突出林总和粟大将编造出的情节,大家看看就好。两个人当时已经是军官而且分属不同部队,怎么可能凑到一块去站岗,就算真的去站岗,你见过站岗的哨兵在外面闲聊天么?就算真聊天了,你也要换个人啊,林总那个闷葫芦怎么可能这么话多。

5.五大后周恩来与毛泽东的江边谈话,这段值得商榷。周恩来和毛泽东在武汉确实有交集。不过这时正是大革命失败前夕,毛泽东这一年春天填写了《菩萨蛮·黄鹤楼》。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后来毛泽东为这首诗加了一个注: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是那年的春季。夏季,八月七号,党的紧急会议,决定武装反击,从此找到了出路。

也就是说,在1927年春至八七会议期间,就连碾压上下五千年一切穿越者的毛泽东,心里也是拔凉拔凉的。所以安排毛泽东在江边游泳这个情节显得莫名其妙,不过长江击水一直是毛泽东的爱好,编剧这么加了也不算太出格。

6.秋收起义整个过程完全是一团乱麻。所有人物、事件和时间错误百出。首先毛泽东买枪这事有么?编剧自己加的吧?可能是为了把罗荣桓这个人物引出来,事实上罗荣桓第一次见到毛泽东还是秋收起义开始之后,这以前毛泽东听过罗荣桓名字的可能性很小。

秋收起义

另外,“罗老板”是什么梗?罗荣桓刚参加革命时候可真是单纯得很,稀里糊涂就被人骗走了两个箱子,里面装着二三百现大洋的,搁到现在也是一笔巨款了,这样的就别叫老板了。党内被称作“老板”的不是罗圣人,是大名鼎鼎的谭震林谭老板。

7.周恩来指挥南昌起义,到底有没有告诉邓颖超。这段我溜号了,没有注意。如果没有告诉,那就略过此段。如果周恩来对邓颖超说了他要去组织武装起义,那是歪曲历史,因为组织南昌暴动这件事是绝对机密,以周总理的组织纪律性那是一个字都不会提的。

8.朱德请妓女的情节。从这开始,编剧的原创性工作开始要上天。事实上是当晚朱老总仗着自己是滇军前辈,把敌军两个滇系团长骗来喝酒打牌,不过后来两个团长接到别人通知有所察觉,又回去了。朱德觉得事情有变,所以才紧急通知前委提前暴动。这是南昌起义关于朱老总的著名故事,一是因为只有朱老总能把人请出来,二是朱老总当时手下没啥兵,但总前委总要给老同志派点任务做吧。电影里硬塞了几个流莺进去,我只能说为了吸引眼球,真是无所不用其极啊。

9.八七会议毛泽东遇见邓小平。主席和总设计师见面的细节有照顾到,而且还能提到邓希贤这个曾用名,我刚想给点个赞,然后看见邓小平坐在了会议桌的显著位置。。。其实呢,在八七会议上,邓小平以中央秘书的身份参会,进入会场要靠边坐,绝不会跟着毛泽东坐在那么显著的位置,不过这种党史上的细节不用深究了。

10.八七会议毛泽东关于枪杆子的论述。电影里面毛泽东直接就说出了八个字——“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怎么说呢,我看到这里,真是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啊。毛泽东原话是“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在1938年毛泽东的《战争和战略问题》中才归纳成“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八个字。电影里这么改,有点突兀了,不过忍了,反正版权都是毛主席的。

11.毛泽东秋收起义期间遇险。这件事连外国友人斯诺都知道,9月9日秋收起义,当天毛泽东和潘心源在去铜鼓联系部队的路上被反动民团抓了,本来是十死无生的局面,居然让毛泽东逃出生天。这段故事扣人心弦,这里摘录一下毛泽东的叙述:

【“那时候,我被一些国民党勾结的民团抓到了。那时候,国民党的恐怖达到顶点,数以百计的共产党嫌疑分子被枪毙。那些民团奉命把我押到民团总部去处死。我从一个同志那里借了几十块钱,打算贿赂押送的人释放我。普通的士兵都是雇佣兵,枪毙我对他们并没有特别的好处,他们同意释放我,可是负责的队长却不允许。
因此我决定设法逃跑。但是,直到离民团总部大约不到二百米的地方,我才找到机会。我一下子挣脱出来,往田野里跑。”
“我跑到一个高地,下面是一个水塘,周围长了很高的草,我在那里躲到日落。士兵们在追踪我,还强迫一些农民帮助他们搜寻。有好几次他们走得很近,有一两次我几乎可以用手接触到他们。尽管有五六次我已放弃任何希望,认为自己一定会再次被抓住,可是不知怎么的我没有被他们发现。最后,天近黄昏了,他们放弃了搜寻。我马上翻山越岭,彻夜赶路。我没有穿鞋,脚底擦伤很厉害。路上我遇到一个友善的农民,他给我住处,后来又带领我到了邻县。我身边有七块钱,用这钱买了一双鞋、一把伞和一些食物。当我最后安全到达农民武装那里的时候,我的口袋里只剩下两个铜板了。”】

这段情节其实可以不拍,毕竟和电影主线关系不大。但是既然拍了就别那么敷衍,电影中情节已经歪到爪哇国了。

12.秋收起义的农民武装呢?大家可以先去百度一下秋收起义这幅油画,看看画中的人员构成。秋收起义除了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之外,大部分都是农军武装。可是电影里秋收起义部队大部分居然也是穿军装的。梭镖队呢?这个改动真是诛心,说好的依靠农民,结果又不突出农民武装,不知道是编剧的大脑回路还是道具费不够用了。另外毛泽东脱险后是去铜鼓找的浏阳工农义勇军,电影里也完全张冠李戴了。

13.三河坝阻击战。这一部分我觉得是影片少有的精彩之处,三河坝阻击战在历史上是相当激烈的,电影中朱德的战斗动员、战术制定和战斗准备都可圈可点,战斗中的配乐也差强人意。不过双方下饺子一样的战斗队形,真让人嘴角弯起一个弧度,然而这是影视剧通病了,连带最后那朵蘑菇云也属于艺术夸张的容许范围之内。导演这里想突出一下朱德元帅,这个无可厚非,不过作为阻击战的主力部队的25师师长周士第呢?党代表李硕勋呢?这两位在历史上又不是籍籍无名,周士第是开国上将军,李硕勋是烈士,遗孤单名为鹏。

三河坝阻击战

14.宋美龄的回答。这段是很搞笑的,电影中常凯申问旁边的那位“清党后还有多少国民党员啊?都是什么人啊?”宋美龄插话“土豪劣绅,土匪恶霸”。看到这里我要晕了,这是宋美龄还是宋庆龄啊?!美玲女士你别忘了,你对面这位也是国民党员啊,你大庭广众这么说,真的好么?虽然你是老蒋的达令,但是你这么乱说话,老蒋也一定要掀桌的!谨慎怀疑导演编剧这里搞错了,让宋美龄念了宋庆龄的台词。

15.三河坝战斗后朱德讲话情节。电影中这段情节真是让我摸不着头脑,朱德在讲啥呢?不过当我听见里面有800这个数字的时候,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胡乱改了朱德的天心圩整顿的情节。前面请妓女的情节已经狠狠地黑了朱德,这里导演又想抹杀朱德对于保留南昌起义火种的贡献,这可不行,下面详细说几句。

三河坝战斗后,朱德陈毅等人率领这支南昌起义的偏师一路撤退,炎热与疾病造成了大批人掉队和开小差,在得知起义军主力已经失败后,这支部队士气已经降到了最低,军心散乱,高级军官几乎跑光,朱德挺身而出,当即在天心圩决定召开会议,金一南教授在《苦难辉煌》里是这样描述的:

【在天心圩军人大会上,朱德沉着镇定地说:“大家知道,大革命是失败了,我们的起义军也失败了!但是我们还是要革命的。同志们,要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强!”他还说:“1927年的中国革命,好比1905年的俄国革命。俄国在1905年革命失败后,是黑暗的,但黑暗是暂时的。到了1917年,革命终于成功了。中国革命现在失败了,也是黑暗的。但黑暗也是暂时的。中国也会有个‘1917年’的。只要保存实力,革命就有办法。你们应该相信这一点。”】

队伍中没有几个人知道俄国1905年革命。不知道也没有关系。人们已经从朱德那铿锵有力、掷地出声的话语中,感受到了他心中对革命那股不可抑制的激情与信心。

朱德胸中的信心与激情像火焰一般迅速传播给了剩下来的官兵。陈毅后来说:“朱总司令在最黑暗的日子里,在群众情绪低到零度,灰心丧气的时候,指出了光明的前途,增加群众的革命信念,这是总司令的伟大。”

什么叫力挽狂澜?这就叫力挽狂澜。

朱德的话语中已经包含两条政治纲领:共产主义必然胜利;革命必须自愿。这两条纲领后来成为人民军队政治宣传工作的基础。

这次整顿史称“天心圩整顿”,是红军之父、开国第一元帅朱德对于保留革命火种、建设人民军队做出的重大贡献。电影里篡改了朱德的讲话,完全失去了震撼人心的感染力,倒也是这部影片一以贯之的做派。

朱德在天心圩军人大会上雕塑

16.周恩来在香港养病情节。看到这里,我就知道这帮导演编剧之中必然有红色八卦的爱好者,特地让“以夫人名义陪周恩在香港养病”范桂霞出场亮相,不过观众看这里只能一脸蒙圈,这位美女谁啊?幸好这年头内事不觉问度娘,大家自己搜搜范桂霞就知道了。

然而,电影在放八卦的同时又玩乾坤大挪移。电影中周恩来收到信说什么“朱毛汇合”,请注意啊,周恩来香港养病的时间是1927年10月至11月,这期间朱老总还在闽粤赣这几省打游击,根本不知道有毛泽东的井冈山根据地的事情,朱毛汇合无从谈起。

17.井岗会师和八字真言。电影演到这里已经两个小时了,导演编剧也没耐心了,趁着观众露出疲态,便赶紧快进到1928年4月,安排毛泽东和朱德闪电会师,会师之前一切铺垫基本没有,镜头转进之神速令人击节赞叹。估计导演也是觉得这么搞神转折可能无法交代,于是赶紧让毛泽东又说了八个字给朱德听,没错,就是著名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我勒个去,没想到电影都要结束了,导演编剧又摆了一个大乌龙,别人家电影是好戏压轴,这部电影是好龙压轴。这地方还要详细说一下。。。

1930年1月5日,毛泽东给当时的朱毛红军一纵司令员林彪写了一封回信,主要是对时局估量和阐述红军行动问题,意在批评并帮助林彪转变对中国革命的悲观思想认识,指出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可能性。后来这封信收入《毛泽东选集》,并改名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文中,毛泽东用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诗人般的浪漫文字对于“中国革命高潮即将到来”做出了生动的描述不能不提一下:

【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回来说林总,这封信是印发全军的,林总从此背了一个沉重的历史包袱。1948年,四野司令员兼中共华中局第一书记林彪向中央提出公开发表这封信别提他的名字,毛泽东同意了。林总不放心啊,一直想甩包,1969年,林总写的《西江月·重上井冈山》中还有一句“志壮坚信马列,岂疑星火燎原”,试图翻案,当然被毛泽东给识破了。不过现在编剧帮林总把这个包袱给提前甩掉了,我觉得林总这时候要泪流满面并给编剧续一秒。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是毛选中的传世名篇之一,也是对中国革命终将胜利的预言。井岗会师产生了朱毛红军,但绝对不会当时就产生这八字真言。只有经过艰苦的井冈山斗争,湘赣边武装割据的胜利与失败,赣南闽西出生入死,并最终经过古田会议洗礼的朱毛红军才会悟出这八个字。电影这么演,我只能和导演编剧问一下:“大兄弟,上天不?”。

三、原则性错误

要给某个事物定性,就要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要着眼于事物的大局,抓住大局兼顾小节,这样距离事物本质就不会偏差太远;反之,只在意小节,罔顾大局,必然会偏离事物的本质。

在现在这个历史时期,将建军这个题材拍好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在《建军大业》这部影片中,做了很多尝试,有些值得肯定,有些值得商榷。我上面总结的影片表演和情节方面的问题,其实都属于这部影片的小节,假如这部电影的大局,也就是对建设人民军队的最核心部分的描述是正确的,那这部电影也是瑕不掩瑜,不失为一部较好的建军题材的影视作品。

然而当我们审视这部影片的大局,很遗憾,这部电影大局亏输,输的一干二净!

这部电影对于建设人民军队根本原则的描述是完全错误的,这是原则性错误。

这部电影对于建设人民军队的关键环节的表现是本末倒置的。

这部电影对于中共领导革命斗争的真实历史是歪曲的。

前面说的那些表演和情节方面的问题是小节,小节可以迁就,原则问题不能妥协,下面继续说。

1.关于建军原则的错误

在影片中,在起义前夕的前敌委员会会议上,作为中共中央代表的张国焘试图阻止起义,而这时候贺龙拿枪冲进会议室,用枪指着张国焘逼迫他同意发动南昌起义,张国焘看向周恩来,周恩来没有吭声,默许了贺龙这种行为。随后周恩来提出举手表决,最终会议上多数票通过发动南昌起义。

而实际情况是这样的,张国焘试图阻止起义后,李立三发了火,恽代英也气的说“你再动摇人心,我们就把你开除出去”,周恩来平生第一次拍桌子,张国焘见大家情绪激烈,便找各种理由拖延起义。这会议一直开到7月30日深夜都没有结果。因为张国焘是中央代表,不能用多数来决定,所以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谭平山十分气愤,在会后主张把张国焘绑起来,周恩来制止了,说:张国焘是党中央的代表,怎么能绑呢?31日早晨再开会,又辩论了几个小时,最后张国焘同意了,于是决定在当晚发动起义。

好了,电影和实际情况都摆在这里了,大家可以对照着看。我去看《建军大业》这部电影,是因为我看了别人的评论,不敢相信居然还会有这样的情节,所以必须亲自去验证一下。验证的结果,真是令人失望和愤怒。电影中这段情节只会在国民党的会议上出现,这个情节与党的建军原则是完全相悖的,触及到了党的纪律的红线,详细解释一下:

1.张国焘当时是第五届中共中央政治局临时常务委员会主持人,他作为中央代表参加前委会议,他的意见代表中共中央的意见,张国焘不同意起义,那么其他前委必须在党的组织原则下来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必须坚持“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必须争取张国焘同意,这是党的纪律。所以电影中所谓的前委会投票,表决通过发动起义的情节是错误的。

2.在电影中,贺龙冲进会场,用枪逼迫张国焘同意起义,无论贺龙是否为党员,这种行为错误的,是彻头彻尾的“枪指挥党”,而在电影中,作为前委书记的周恩来并没有阻止贺龙这种行为,这等于在默许“枪可以指挥党”。真像电影这么演,周恩来的错误性质比贺龙要严重的多,按照当时党的纪律,周恩来属于违背党的原则,应即开除党籍;前委其他成员,应予严重警告以上处分;南昌前敌委员会应立即解散改组。

3.在实际中,谭平山就是因为他自己的要“将张国焘绑起来”的主张而吞下苦果。1927年11月14日,中共中央下发《政治纪律决议案》,将谭平山开除党籍,其主要错误之一就是谭平山的错误主张。

请大家注意,总书记在《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有这样一段话:“……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是人民军队完全区别于一切旧军队的政治特质和根本优势。”

所以说,明明历史上南昌起义是“党指挥枪”,这部电影却演成了“枪指挥党”,我只想问一下,把党关于建军的指导原则都颠覆的影片还配叫建军大业这个名字么?你让那些不太了解这段历史的观众看后要怎么想呢?

南昌起义

在我看来,《建军大业》这部电影中关于张国焘阻止南昌起义的这段情节所表现的内容,从根本上违背了我党建军的原则和制度,这是一个重大原则性的错误,是对周恩来和贺龙等开国元勋党性原则的污蔑。

出现这种错误,就算这部影片制作阵容再强大,影音效果再好,演员再辛苦,也只能拿零分。

2.对于建军的关键环节的表现本末倒置

先说个笑话。最近有人推销一台冰箱,这台冰箱零件全进口,外观很气派,造价颇不菲,但是就有个小毛病——这个冰箱是不制冷的。

同理,这部《建军大业》彻底跑偏了,它完全没有抓住建军的核心环节。电影中用大量时间来描绘南昌起义和三河坝战斗。诚然,炮火连天、硝烟四起、血肉飞溅的战斗场面确实扣人心弦,吸引眼球。但是请注意,无论南昌起义还是秋收起义军,本质上仍是由游民、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组成的旧式军队。建设人民军队,不是将胳膊上绑一条白毛巾,再喊几句口号就万事大吉的,是需要在极其艰苦和复杂的条件下开展政治工作,才能彻底转变旧式军队的思想观念和作风的,而这种铸魂般的政治工作才是建军大业的重中之重。

只看用时长短,就知道这部影片关于政治建军的描述是不合格的。秋收起义后的重要的文家市决定没有讲,划时代的三湾改编用了3句话就略过,永放光芒的古田会议在结尾时候放了2分钟就散场了。

请大家注意,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为人民军队提供了血肉,而赋予这支军队灵魂的却是三湾改编和古田会议!三湾改编提出支部建在连上,而古田会议则最终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从此,这支军队才破茧成蝶。如果导演觉得无法驾驭三湾改编和古田会议这样的重大情节,你完全可以选取几个容易表现的事件来反映政治建军工作么,譬如三大纪律中的 “不拿群众一个红薯”,譬如红军的官兵平等,譬如红军的优待俘虏政策,譬如红军的宣传工作,用不了太多篇幅就可以表现出一支旧式军队向新型人民军队转变时的心路沧桑。

然而这部130分钟的影片只用3分钟就将这两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一笔带过,让不了解这段历史的观众看后一头雾水。至于为什么用大量篇幅来描写南昌和三河坝战斗,猜测导演是从“八七会议”精神那里得到了启发—— “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票房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可惜路子歪了,这部影片的票房扑了街。

3.歪曲革命斗争的真实历史

这部电影歪曲历史的地方不胜枚举,小处可以忍,大处忍不了,最典型的就是关于八七会议的情节:中共早期领导人身着西装革履、马甲领带,兴致盎然地出席了会议,会议桌上摆着各式水果供大家取用,期间还有女佣奉上西式餐点供大家品尝,代表们对今后的革命形势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其中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论断更是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

可惜八七会议的参会人员均已作古,但凡有一个活到现在,看到这个情节也会气的跳进屏幕去把桌子掀了。

八七会议是1927年8月7日在汉口的租界内召开的,这时候武汉国民党政府已经开始大肆抓捕共产党人,口号是“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见到穿西装的就当做共产党,是要抓起来砍脑壳的。在这样紧急的气氛下,会议匆匆忙忙只开了一天就结束了。

八七会议

相对于俄国革命,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革命斗争极其残酷,共产党人要承担巨大的牺牲。血雨腥风起于1927年4月,从那时起,有人变节,有人牺牲,而活下来的人掩埋好同伴的尸体,揩干身上的血迹 ,终于在22年后取得革命胜利。八七会议也不例外,会议选出了16名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其中后来3人叛变,7人牺牲,1人早逝,只有5人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

电影里这么演,明显是在向观众传递一个信息:南昌起义军在流血牺牲,中共的中央代表们却在洋房里面无动于衷,还有心情吃吃喝喝,这共产党和国民党也没啥不同么,大家都穿西服打领带对不对?比起跳脱的叶挺,组织花酒的朱德,这样的歪曲历史、丑化中共早期领导人的手法更隐蔽,更高明,可谓“高级黑”。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召开的文艺座谈会上指出:“……要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在艺术质量和水平上敢于实事求是,对各种不良文艺作品、现象、思潮敢于表明态度,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表明立场,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本人不是影评家,只是一名普通党员,但是看到这部电影出现了诸多问题和几个重大错误,想到总书记的话,真是不吐不快,所以尽我所能写了这篇文章,学问不多,水平有限,供大家一起探讨。

点击“阅读原文”,更多精彩尽在察网:www.cwzg.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