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鹿野丨印度的小聪明输给了中国的大智慧

2017-08-29 鹿野 察网

摘 要

最杰出的战略无疑是新中国一向采取的“有理、有利、有节”,“以斗争求团结”的战略,对于印度的种种挑衅行为既不忍气吞声,委曲求全,也不暴跳如雷,大打出手,而是采取针锋相对的有限回应。像1962年时,中国针对印度在边界的入侵行为先是以警告和谈判为主,后来在自卫反击战全胜后也只是把印度赶到了1959年的实际控制线,并没有收回全部争议地区。这一次对于印度的越界挑衅也是以军事威慑与外交警告为主题,最终实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中印两国共同对抗西方霸权留下了余地。这就是一种大智慧,始终把自己战略目标锁定在阻止国家崛起的主要敌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上。只有明白谁是自己的主要敌人,谁是自己可能的朋友,才能够实现国家的顺利发展。

2017年8月28日下午14:30,印度主动将越界人员全部撤回了国内,中方现场人员对此进行了确认。于是,两个月来的中印军事对峙结束了。有些人对此仍然不满意,叫嚣着对印度开战。但笔者认为,这种把印度当成主要对手的做法本身就把自己拉到了印度的一个水平线上,是一种严重的战略性失误。

印度立国以来的基本战略就是继承了英印殖民当局的“欺软怕硬”,一方面对周边国家大肆侵略扩张,一方面对于霸权大国极力谄媚。相反,新中国成立以来基本战略就是反对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联合弱小国家对抗霸权大国。表面上看上去,印度的做法似乎颇为聪明,新中国则是在犯傻。但是回首近70年来中印两国的发展历程,可以说中国的大智慧完胜了印度的小聪明。

首先从两国建国开始说起吧,大国们对于中印两国都提出了分治方案。对中国强调是要“划江而治”,对于印度则提出了“印巴分治”。毛泽东主席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明确拒绝划江而治方案,以“打过长江,解放全中国”的炮火作出了回答。印度则接受了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是印度的领导人不知道印巴分治对印度国势的伤害吗?并非如此,对于印度独立影响最大的两大领导人圣人甘地和国父尼赫鲁对蒙巴顿方案的危害一清二楚。甘地对印度独立的评价是:“对这种方式的独立,我没有任何可以祝贺的地方。”尼赫鲁则表示:“这不是民族灾难的结束,恰恰是一系列灾难的开始。”但是,靠非暴力与妥协起家的这些人最缺的便是脊梁骨,因此明知是有害的毒药也不得不吞下去。

还不仅仅是这样,新中国独立的时候采取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废除了国民党政府与美国、英国、印度、埃塞俄比亚、墨西哥等一百多个国家签订的一千一百多个不平等条约,以独立自主的姿态实现了轻装上阵。相反,印度虽然在形式上实现了独立,但是美英资本为代表的外国特权几乎原封不动的保留了下来。这样一来,尽管印度的工业基础远远领先于旧中国,可是在起步的时候便已经重病缠身。

从两国立国的第一战也看出了两国这种选择的不同影响。新中国的立国战争抗美援朝之战是与美国等16国联军开战。现代国际关系中最有力的语言仍然是实力,新中国的领导人很明白这一点。一旦在战场上击败了世界第一强国美国,尽管美国不承认,中国也在事实上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再也没有哪个国家敢把新中国看成任意欺凌的对象。相反,印度立国的第一战是与巴基斯坦作战,而且这并不是为了反对蒙巴顿方案实现国家统一的战争,而是承认蒙巴顿方案基础上争夺克什米尔的战争。这种低劣的战略目标即使实现了全胜,也无非是多了一个长期敌对的邻国。而战争的结果是印度并未实现全胜,仅仅是占了克什米尔地区的一大半儿,除了暴露出自己的虚弱以外,还一下把自己拉到了和巴基斯坦对等的三等国层次上。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中印两国仍然在各自的战略方向上前进着。中国通过抗美援越再一次教训了美国,并通过珍宝岛之战教训了苏联。到20世纪70年代,全世界已经公认中国为美苏两国之外的又一新兴巨人,认为当时的世界格局是“中美苏大三角”。印度也小有所获,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中肢解了巴基斯坦,从而在印巴对抗中获得了难以逆转的优势,1974年又吞并了锡金。但是,这两场“胜利”严格说起来都没有多少光彩。毕竟原本巴基斯坦只不过是印度的几个省而已,锡金在印度吞并以前已经是印度的保护国。印度在国际政治上的地位进一步被固化在了南亚大陆,离一个真正的强国不是近了,而是更远了。

在经济文化等其他领域里也是如此,无数国际战略家们感到到二战以后最难猜透的谜题就是,为什么中国受到了美苏等大国的不断打压,印度受到了美苏等大国的联合支持,中国的发展却远远好于印度。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即使是一个小国也不应该把自身的命脉寄托在大国的“友好”之上,何况中国和印度这种巨人型的大国?把国家发展的动力寄托于别国的施舍之上,本身就已经是附庸国的殖民地心态。

比如说,印度的教育便受到了这种去殖民化不彻底的严重影响。早在印度独立时便提出教育民族化的目标,计划在1965年的时候彻底实现用印地语为主的民族语言的教育,不再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可是经历了几十年的努力,一直到现在也没能摆脱英语是官方语言的地位,高等教育只有少数文科专业采用民族语言授课,甚至基础教育中也逐渐英语化。绝大多数印度人从小不得不接受天书一样的全英授课,于是便创造了世界上人数第一的文盲。而且,英语显然不是也不可能成为印度的民族语言纽带,缺乏一种统一的民族语言使印度潜伏着巨大的分裂危险。

何况在强国的支持中总是不免要留上一手。像印度在购买武器的时候便经常上当受骗。仅以航空母舰为例,印度先是从英国购买航母,结果英国把二战时在废旧航母随便改装了一下就卖给了印度。后来印度又转向俄罗斯购买航空母舰,俄罗斯倒是很慷慨,表示航空母舰一分钱不要的送给印度。结果印度花的改装费就比买一艘新航母也不少,更别说舰载机的费用了,甚至到今天仍然为舰载机的进一步改装在和俄罗斯扯皮。后来美国提出了和俄罗斯一模一样的条件,航母白送,只是需要花改装费和购买舰载机。印度说什么也不要了。而这种“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做法极大的影响了印度本国的发展,本国花费几十年生产出来的坦克“阿琼”连本国的陆军都不愿意要,十几年前就已经动工的航母历经了三次下水却仍然是一个空壳。

印度人曾经在这次中印边境对峙中表示“现在不是1962年了”。没错,今天的确不是1962年。1962年时新中国正是国力最为虚弱的低谷,外交上与苏联发生边境纠纷而公开破裂,内政上经济困难还未完全结束,而对应经济困难作出的结构调整导致重工业产品下降到1957年以来的最低点。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仍然一动手就取得了全胜。今天,中国的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已经明显与印度不是一个量级之上,所以刚刚进行兵力调动还没有动手,印度就主动撤兵了。这其实也是几十年来两国选择反对霸权主义,实现独立自主发展的国家战略与欺软怕硬,依附强国发展的国家战略长期积累造成的不同结果。

严格说起来,中印两国是最不应该成为对手的国家。因为当前世界中霸权主义者无疑是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而在非西方国家中具有发展成为世界强国潜力的只有中国、俄罗斯和印度三国。相比之下,俄罗斯由于人口过少潜力及不上中印两国。因此,三国特别是中印两国要想真正发展起来,必须联合起来反对西方霸权主义。相对来说,三国中当前综合实力最弱的印度和西方国家的国力差距最大,这种联合的需要最为迫切。可是,恰恰是印度采用愚蠢的联合西方国家对抗中国的战略,且不说这种充当敌人马前卒的做法能否成功,即使真正削弱了中国也只能使印度进一步沦为西方世界的附庸。但是,印度的愚蠢不应该变为中国的愚蠢。若中国把主要力量放在同印度的对抗,甚至打全面热战上,恰恰是让中国也变得印度化了。

当前,一些人对于中国对印战略颇为不满。大体说来,这种不满又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公知何兵为代表的主张对美投降,对印开战的“欺软怕硬”派。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把中国国家战略拉到了印度的一个层面上,让中国变为同印度“争宠”的西方世界附庸,会给中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另一种是,既主张中国同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抗,也主张中国同印度等周边第三世界国家对抗的“全面出击”战略。这些人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这种战略同样并不比前一种高明。历史上全面出击的国家没有一个有好结果的,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是如此,冷战期间同中国翻脸的苏联也是如此。

最杰出的战略无疑是新中国一向采取的“有理、有利、有节”,“以斗争求团结”的战略,对于印度的种种挑衅行为既不忍气吞声,委曲求全,也不暴跳如雷,大打出手,而是采取针锋相对的有限回应。像1962年时,中国针对印度在边界的入侵行为先是以警告和谈判为主,后来在自卫反击战全胜后也只是把印度赶到了1959年的实际控制线,并没有收回全部争议地区。这一次对于印度的越界挑衅也是以军事威慑与外交警告为主题,最终实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中印两国共同对抗西方霸权留下了余地。这就是一种大智慧,始终把自己战略目标锁定在阻止国家崛起的主要敌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上。只有明白谁是自己的主要敌人,谁是自己可能的朋友,才能够实现国家的顺利发展。

【鹿野,察网专栏作家】

点击“阅读原文”,更多精彩尽在察网:www.cwzg.cn


友情推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