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张捷丨造“芯片”,我国缺什么?——谈一谈芯片产业的人才问题

2018-04-24 张捷 察网

摘 要

对芯片的问题,我们要看的更长线一些,中国的人才战略、教育战略,也要为这个关乎民族崛起大业的关键问题进行深入改革,全民一心卧薪尝胆,把卡脖子的芯片问题彻底解决!

最近中兴事件,美国人拿芯片卡中国的脖子,芯片问题刷屏了!芯片产业要成功,人才是关键,为何我们的人才不足呢?我现在写了很多教育问题的文章,而我的本科专业,实际上是芯片专业,当时专业的全名叫做半导体物理与器件。因为学这个出身,就这个人才问题,还是有体会的。

当年我在中国科大物理系,具体的专业是半导体物理与器件,这个专业在国外叫做电子工程,简称doubleE,而中国叫做半导体,不过中国这个半导体一般是在无线电系的,与芯片实际的要求是有一定的差别的。在中国科大其实本系与这芯片技术有关的,还有固体发光和激光、磁学等专业。

科大的芯片专业在物理系,原因是科大当年与中科院的所系结合,在60年代以前,半导体就是一个小分支,是科学院物理所的一个研究室,后来分立出去成立的半导体所,在后来半导体所有分立出来微电子中心,而现在这部分如此的发达,国内却长期没有大学设立相关的学院,最近才有微电子学院的成立。

而国内的微电子学院,大多数是在原来的无线电系基础上来的,是一群搞电路应用的人,从设计电路板发展到设计集成电路,也就是把一块板子上的东西怎样集成变成一块芯片,不是研究芯片的制造工艺和芯片有所需功能的物理知识的,所以在制造芯片工艺上一直差距无法弥补,更别说芯片设备了。而这些物理知识的欠缺所带来的问题,业内没有物理背景的人是不会自己主动提及的。而我们的芯片,更广义上讲不止是三极管二极管组成的数字电路,还有各种传感器等功能器件,这些对物理性质的研究和要求,非常高!而且广泛用到了量子效应。

现在中国在芯片工业上,在设计和检测、封装等环节都有长足的发展,唯一发展不起来的就是制造流片这个环节,这个环节需要的就是物理、高技术等最密集的部分,而且需要复合型人才。我们可以看国内一些专家对封装和设计信心满满,华为海思自己的芯片也很多,但关键的流片环节都是代工!就算国内一些厂家可以流片了,但做光刻的掩模也做不了,要外面的光刻机给你做,我们的光刻机的差距更大,还巴统禁运。所以别看封装和设计做的好,想要突破依旧门槛没有半点降低,这是内行有人也故意不说的事情。

而芯片的制造和设备所涉及的相关物理研究,尤其是尺度到几十埃的分子尺度下,现代物理量子力学的影响越来越大,是没有学过现代物理基础不懂量子力学的电路设计出身的人很难突破的。更关键在设备制造上,更是要物理高手!最近很多物理的诺贝尔奖都给了研制设备的了,设备才是瓶颈。

学习量子力学,就要年轻,否则很难突破经典物理的思维定势,而且能够学懂量子力学的人,一定是需要一些天赋的,参加奥数等竞赛能够取得好成绩的顶尖孩子。记得当初我们科大物理系是全国高考取分最高的学校最高的院系之一,能够进来的,基本要比清华北大的提档线多几十分才可能的,有多位状元和奥赛金牌,但老师讲量子力学的时候,就说只有少部分的同学能够真正听懂,到考试不及格的是大部分。

而芯片专业到制造部分,相关的学科特别多,光刻肯定是光学有要求,扩散等工艺则化学要求也很高,还有超净超纯超真空等,所以甚至我们系的低温专业与之也会有关联,各种材料科学都用得到,而机械精度也是保障之一,自动控制也离不开,这是一个要求你对技术的理解和掌握特别全面的专业,对知识面的要求是很高的。当然同时你对线路等知识也要有概念才行。

我们学的好数学和量子力学的,很多人才是理论型的,专才型的,芯片是要求通才水平很高的,而且这个芯片的研究不局限于理论,还需要实验水平也很高,要有极强的动手能力,是要实际出产品检验的,不是有公式有逻辑理论体系就是成果的。仅仅做东西的这丝毫不差,光刻对准等,多少人的眼睛就不过关!想一下学霸有多少比例的孩子是不近视的?!

而这个人才的培养更关键的是费用问题,培养一个芯片制造方面有经验的大学生,费用极高!我们的扩招,招收的大量是一个黑板就解决问题的专业,教育变成了赚钱的产业,培养芯片专业的学生,是赔钱的!这费用一个人一年下来,绝对不可以收学费覆盖成本,即使是国外超高的学费也不可能,甚至成本要高于常青藤捐资入学的捐款。

我们做半导体芯片的费用之高,可以以简单的试剂成本来给大家说说,化学药品的纯度分等级,工业级是90%,化学纯99%,一般的试剂是分析纯的,99.99%。而半导体芯片需要的是MOS纯的,99.9999%,我们一般说这个纯度都说几个9,不是9都没有意义了,高的有10个9以上,最低也要六个9,这样的超纯,普通几块钱的试剂,当年就是几千块钱啊!另外还要超净环境,超净室从万洁到十洁,说的是一立方米的空间里面有多少尘埃,这看不见的都是钱!

这么高的费用,能够培养多少学生?!所以能够扩大培养的,就是设计人员,在电脑前画图和写代码,然后找代工厂流片,研究流片工艺这个难关的人才没有!所以我们对领导说培养了多少芯片人才,微电子学院每年有多少毕业生,但真的最尖的能够与外国掰手腕的人才却没有!而更难的在半导体设备,这个设备的研制需要的门槛最高。其中关键设备光刻机差距就更大,完全是卡脖子的!我当年毕业工作就是研究光刻的,对这里的水多深,特别有体会。

中国的半导体产业要赶上来,实际上是要两步一起跨才可以,因为人家半导体设备早早就是对华禁运的,不光美国,是巴统下的所有发达国家!三星和台积电能够起来,美国主导的巴统不对他们禁运啊!因此我们的半导体产业要追赶,这个跳跃超越,比三星和台积电都要大!现在国内都是买人家淘汰的二手设备,你能够发展起来么?!

更关键的是别看关键性的物理层面的芯片人才奇缺,培养的非常稀少,中国此类的芯片人才还外流最厉害!我刚刚大学毕业的时候,美国对中国人的签证卡的最紧的时候,对学芯片的有超净室工作经验的,就可以给H签证让他们直接赴美打工,因为美国人很清楚培养一个这样人才的成本!其实美国人非常清楚,培养一个芯片人才的成本有多高,所以挖这样的人过去,再高的代价都合算,况且让竞争对手流出损失还有所得。

而当时我们国内的收入是一个月工资86元人民币,92年后改革了一下,给205块算是大涨价了。当时打一个面的是10元起步10公里,一斤肉要4.9元,真的连吃饭都困难,原因就是半导体产业都不赚钱,只要你能够生产了,巴统马上解除禁运,你一定生产没有利润可得。按照市场经济能够给你多少钱?还指望奖金?!就算到现在,你没有利润,给你的也很有限。而你的技术背景最全面,又要有动手能力,这样的人,搞金融研究多好?!本人后来做金融方面的事情,也得益于当年的训练,这个行业转行的太多了。

美国人连本科生都要,这是干嘛呢?!其实我们这个行业与之的差距,技工的差距才是巨大的,本科生去了就是技工!在芯片这一个行业,技工和最尖的研究人员,其实差别非常有限,这一点与传统行业也是极大的不同。因为摩尔定律之下,18个月就是性能提高一倍价格下跌一半,这研究出来的最尖端成果到应用也就是不到一年的时间,你研究了到建立生产线和设计生产设备,是高度连贯的生产的工人与你研究人员没有差别!半导体芯片工厂能够在核心超净室的人员非常有限,投资数百亿的工厂在超净室里面的人可能不超过10个,而且每多一个人,对超净环境都是极大的破坏和负荷。而最尖端的设备,其实都不是自动化生产,都是手工的,因为没有几台需求,就如世界最好的光刻机,垄断全球80%市场的,也是一年卖不了几台,但一台就是多少亿美金!

现在中国芯片不成,关键就是人才培养的不到位,要超越就必须人才到位。弱化理科教育和理科通才基础教育,对芯片产业的人才成长影响非常直接。我们教育部目前的培养方式,高考改革下物理的难度直线降低,直接导致人才的选择和水平降低;同时我们搞的教育平均化,对芯片方面的顶尖孩子是非常不利的。不要说教育是长线,其实说来也很快的,这个是一个年轻人的行业,现在10岁的孩子,未来十年后就可以当作主力了,国家必须为选拔这样的人才制定特殊的政策!

还有就是留住人才,完全是可以高薪高待遇的,芯片行业在国外都是高薪,更关键的是能够有股权激励等,芯片行业是资本密集型的,几百亿投资核心人员十几个,工资再高都是小数目,但中国特色是红眼的多,与之同级别的人太多,都要高薪不成,很难差别化处理,对此国家要下大决心,不要怕找错人,千金买马骨的故事非常有现实意义。

所以综上所述,对芯片的问题,我们要看的更长线一些,中国的人才战略、教育战略,也要为这个关乎民族崛起大业的关键问题进行深入改革,全民一心卧薪尝胆,把卡脖子的芯片问题彻底解决!

张捷,察网专栏学者,中信改革发展研究院资深研究员、政法大学客座教授。作者授权察网发布。

相关阅读:

我国芯片人才缺口40万:论文不好发 薪资待遇低

作者:王林 李彦松  来源:《中国青年报》

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李浥东最近有些忧虑,他看到在对中兴事件与国家芯片的讨论中,关注技术差距的多,关注人才问题的少。而在他看来,国产芯片的研发和应用短缺,更为根本的问题在于我国计算机人才培养的“头重脚轻”。

他观察到,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普遍不愿意学习更为基础的计算机系统结构,而是对计算机应用更加上心。

“高校的芯片产业人才储备堪忧。几乎所有人都在做计算机应用的东西,而不是基础的东西。”李浥东很理解计算机基础领域和应用领域之间客观存在的人才差异,“高校讲就业率,学生看市场预期”,但他认为,无论是薪资待遇还是人才总量,目前都相差太大了。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CSIP)2017年5月发布的《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6-2017)》(以下简称白皮书),目前我国集成电路从业人员总数不足30万人,但是按总产值计算,需要70万人,人才培养总量严重不足。

40万芯片人才缺口该怎么补上?问题的答案不只藏在教育环节。

芯片人才缺口40万 “头重脚轻”

“本质上都是在教学生怎么用计算机,而不是教学生怎么造计算机。就像汽车专业教了一堆驾驶员一样。”谈起芯片人才话题,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龙芯”处理器负责人胡伟武有很多话说。在他看来,我国的芯片产业人才培养极不平衡,大多数人才都集中在技术应用层面,但研究算法、芯片等底层系统的人才太少。

他随手就举了一个现实的例子:绝大多数互联网公司都在用Java编程,相应的人才储备有数十万甚至上百万,但研究Java虚拟机(在实际的计算机上仿真模拟各种计算机功能的抽象化计算机)的人才非常少,“我2010年办企业的时候连10个人都不到”,而今天全国可能仍不超过100个。

“大学教育不光要教用计算机的人才,而是要教一个体系结构,一个操作系统,应该把这些教学体系发展起来。”胡伟武呼吁,计算机专业要加强基础人才的培养。

对于这一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计算机学会名誉理事长李国杰归纳为四个字——“头重脚轻”。他谈到,人才储备与培养比较薄弱,是我国芯片半导体产业与国际顶尖水平相比仍有明显差距的一个关键因素。

白皮书指出,1999年到2016年,中国集成电路设计复合年均增长率为44.91%,蓬勃发展。但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弱,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人才缺乏等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根据《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推进纲要》,产业规模到2030年将扩大5倍以上,对人才需求将成倍增长。而产业人才的供给与产业发展的增速不匹配,依托高校培养IC(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人才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要求。

白皮书指出,集成电路企业的研发岗专业人才年薪近30万元,生产制造专业人才近20万元。而本科学历的应届生在芯片设计中的平均年薪近15万元,博士学历近30万元。调查表明,80%的企业每年调薪一次,每次调薪比例大都在5%到10%之间。

但这一薪资水平与互联网企业的热门岗位,尤其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岗位的薪资相比,明显逊色不少。拉勾网等互联网人才招聘网站的招聘信息显示,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且拥有4~5年工作经验的人工智能人才,月薪最高可以拿到4万元,考虑到许多互联网公司都会发12个月以上薪酬,最终年薪可能超过50万元。

明显的薪资差异导致一些在基础架构领域有深厚积累的芯片研发人才也开始向互联网应用领域转型。秦林(化名)就是其中之一。据他介绍,在北上深等一线城市的芯片研发机构或企业工作所获得的薪酬,往往比不上一线互联网公司所能提供的薪酬,而且阿里、百度等互联网巨头企业,也开始向更底层的核心技术研发加大投入。

IT领域的人才考核体系该改一改了

“头重脚轻”的问题让李浥东很担心。他说,如果这样的情况继续发展下去,未来3-5年,计算机底层研究就会没有人才可用。“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体系化的建设来治根、治本。”

李国杰分析,国内IT人才培养之所以存在“头重脚轻”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芯片等底层技术有较高门槛,只有“985”等顶尖院校才培养得出来;另一方面也因为国内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仍存在一些问题。

他谈到,目前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对计算机人才的考核大多以发表论文为主要评价标准,而相比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应用领域,芯片研究这类试错成本非常高的领域发表论文,或者作出原创发明专利的难度明显更高,因此入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培养计划的机会也更少。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副教授张永锋直言,IT领域的人才考核体系该改一改了。“不能把所有专业一刀切,尤其是国家职称评定、绩效考核。”他认为,在芯片领域,我国本就落后于欧美国家,短时间内不可能产生很多成绩、赚很多钱,如果此时对芯片人才的考核还像其他领域一样,只看学术论文,唯绩效论,那么可能会有很多人离开这一领域,选择待遇更好的工作。

他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应加强工程师文化的培养。“大家为了发论文,为了求新求异,不太重视工程,觉得工程是比较低档次的东西。而在芯片研发生产领域,工程师是决定芯片设计创新能否落地的关键因素。”张永锋建议,参考欧美的成熟经验,建立全国统一的以集成电路设计、制造为主题的学习实践平台,提供集成电路设计EDA工具、工艺库,甚至做实验的平台。全国集成电路相关专业的学生都可以申请使用这个平台上的资源。这样从基础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且减少各个高校之间的资源重复建设。像一些成熟的集成电路工艺,完全可以在平台上分享,让学生学习。

【原标题《论文不好发 薪资待遇低 芯片人才缺口40万 怎么补短板》】


点击“阅读原文”,更多精彩尽在察网:www.cwzg.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