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庆特辑| 前天!央视纪录片中提到的那位老人......

编者按: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10月5日,中央电视台首播的纪录片《为了可爱的中国》第五集《远离祖国的地方》,讲述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援建非洲坦赞铁路的故事,其中中铁隧道局集团建设有限公司退休职工伏树桃也是这万千建设队伍中的一员。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他的故事......
非洲坦赞铁路

坦赞铁路是一条贯通东非
和中南非的交通大干线
东起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
西迄赞比亚卡皮里姆波希
全长1860.5公里
是中国最大的援外成套项目之一
被誉为“非洲的自由之路”
联结起中非之间跨种族
跨世纪的真挚友谊
也是新中国早期对外援助的典范和缩影
被看作中国与非洲甚至中国
与整个第三世界“兄弟情谊”的丰碑

央视纪录片《远离祖国的地方》

▲央视纪录片《远离祖国的地方》采访片段
▲现场采访花絮
49年前,我在非洲修铁路



1

难忘非洲岁月 情筑友谊之路





1965年2月,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访华。为帮助非洲建设,中国签订了一系列“援助计划”,其中就包含修建非洲坦赞铁路


1970年4月份,正在铁道部第二工程局二处电钻内燃机司机岗位工作的我,接到援外办公室的通知,前往非洲修建坦赞铁路,我既欣喜又激动,援外建设是组织对本人工作表现的肯定和信任,能出国为国家作贡献那是一件无比光荣的事情,原以为父母妻子会坚决不同意,没想到他们却给予了极大支持和理解。不过我知道,他们虽然同意,但是内心依旧担心。路途遥远,时间漫长,任务艰巨,上有老,下有刚出生的小儿子没人照顾等等问题,家里少一个主心骨以后该怎么办。经过几天激烈的思想斗争,我最终决定:服从组织安排,全力以赴完成工作任务。

  

5月初,在北京国务院西郊招待所(友谊宾馆)接受50多天的外语、礼仪等集中培训后,我随800多名援外工友经过三天三夜的火车来到广州黄埔港,乘坐当时法国总统戴高乐送给中国的“耀华号”邮轮前往非洲。伫立在甲板上看着喧嚣的人群和这片我生活过20多年的土地,一种前所未有的离别感以及对前路漫漫的未知感,竟让我怎么也忍不住,眼泪夺眶而出。当船舷慢慢驶离海岸,也渐渐拉开了我与亲人与祖国的距离。

▲铁路铺轨施工中

正值7、8月份,受季风气候影响在经过马六甲海峡,横穿印度洋时遭遇九级台风,船在强风大浪的颠簸中不少工友出现严重晕船现象,茶饭不思依靠输液维持基本体能。历时17天的海上航行,终于在8月11日顺利抵达坦桑尼亚的首都达累斯萨拉姆。一下船,所有人都觉得自由和解放了,结果早已被“解放牌”卡车恭候多时,又经过三天的车程才到达依朗基坦赞铁路建设营地。


经过组织统一培训和安排,我被分配到坦赞铁路隧道大队四分队机械班空压机操作工人,主要负责三台空压机(1台电动空压机和2台内燃空压机)的使用和管理工作,我所在的铁道部第二工程局二处主要承担3个隧道的建设施工任务,为赶工期提前实现隧道贯通,每天工作之余我们机械班还得加班加点去参加义工劳动,协助洞内施工。与丘陵山地相伴,泥水为群。地处赤道附近的坦桑尼亚,天气酷热难当,白天地面温度可以接近40度,在隧道里面干活既闷热又潮湿,用“冰火两重天”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隧道的出口正对着是一片沼泽地,特别是遇上雨季,洞内洞口全都是齐腰深的泥水,由于长时间在烂泥里浸泡,手脚出现浮肿,就像个大“棉花包”,严重的还会失去知觉,拿东西、走路时完全不听使唤。

▲隧道口内燃空压机施工

其中3号隧道所处位置位于东非大裂谷板块运动频繁范围内,地形地势情况复杂属于全线重要工程,那时候国内技术和设备还不够完善,隧道施工80%还是依靠人力作业,3号隧道长度虽不到300米,足足开挖了一年多才啃下这块“硬骨头”。铁路延伸的每一片土地每一个角落都挥洒过我们铁路建设工人的汗水。


身处异国他乡,漫长而单一的生活。虽说个顶个都是“铁打的汉子”“七尺男儿”,思念家人却是每一个游子内心深处的软肋,每到深夜总有人无心睡眠,无法入眠,那时候条件差,通讯条件落后,一封写好的信件,从铁路建设营地到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经过合宜时机的船只送到北京中转,再到亲人手里,回信亦是如此,前后最快时间也需要3个月。于是薄薄的纸,简短的字里行间便填补了我们和亲人,游子与祖国心中那因距离而产生的鸿沟。写信、期待回信成了我们寄托思念的唯一形式。我们目标明确,建设热情一直都很高涨,只要一想到是“毛主席钦点修建的铁路”“一定要保质保量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加快建设,为国争光”再苦再累,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满满自信和骄傲。

▲洞内"大雨",洞口沼泽

为了响应毛主席批示,构建中国与第三世界“兄弟情谊”“无条件援助”,当时整个非洲不具备开挖隧道的技术和经验,为了援建非洲、培养出非洲自己的技术工人,我和其他援建工友一样带了两名非洲徒弟--“比克”和“科成多”(音译人名)面临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同,工作交流起来只能靠打手势或者实地给他们演示一遍直到完全教会为止。内燃机的操作,机械设备的保养、维护,油水检查,故障检修等细节都一一详细交代。这些非洲兄弟们因为贫穷大多没读过书,甚至从来没有走出过自己的村落,他们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正是因为互相帮助,坦诚相待,他们眼中的中国“拉费克”(斯瓦西里语“朋友”的意思)值得信赖。“中非友谊”“民族团结”“自由之路”这些美好的词汇在每一个“师傅”和“徒弟”之间得到生动体现。

▲师徒关系的中国人和非洲“拉费克”

1972年10月份,坦桑尼亚境内段铁路施工基本完成,我随即转战赞比亚,之后我也再没有踏上坦桑尼亚的土地。还没来得及和“比克”“科成多”(音译人名)道别,我就匆匆消失在人群中,踏上了下一个援建营地,或许在我们之间还缺一个拥抱,以及一句“永远的‘拉费克’”,也许正是因为遗憾,才让我更加清晰记得那些相处的点点滴滴,那些永不磨灭的青春记忆。


如今,我已年过古稀,无时无刻不在怀念着那段难忘的非洲岁月,值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愿祖国国富民强、繁荣昌盛,也衷心祝愿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非情谊”能够历久弥新,代代相传。


(本文由公司退休员工伏树桃口述,公司党工部代为整理撰稿)



背起行囊,只为青春荣耀
远离家乡,又因谁而微笑
那些远离祖国的地方
总有人为你骄傲
有一个梦想
就叫
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


统筹:党委工作部

编辑:陈华波

审核:彭国武

部分图片来源于央视网

欢迎关注中铁隧道局集团建设有限公司官方抖音号:1124162329

在抖音APP内扫描上方二维码,为你开启新世界的大门


往期精彩回顾

国不辞其远,隧未惧其长!唤你千万遍,我可爱的祖国

三个“万岁”!习近平喊出中国最强音!

【献礼国庆】公司两项目传来好消息!

共庆70载,我们一起见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