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阿里地区站在保护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生态文明高地的高度,准确把握草原的生态、生产、生活功能,坚持监测先行、科学防治、务求实效的原则,积极开展草原生态修复治理及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工作。
“阿里地区草原总面积3.73亿亩,长期以来,受地理条件、极端气候和传统牧业生产方式等因素影响,退化草原面积7860.24万亩,占全地区草原面积的20.75%。”阿里地区林业和草原局局长顾启华介绍,“2023年,阿里地区总投资1.09亿余元,修复治理草原生态面积31万亩,涉及札达、噶尔、普兰、改则、措勤五县。”阿里地区始终将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工作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西藏的重要载体,结合自身职能,不断增强自然保护区管护力量,大力提升科研监测水平,持续加大依法保护力度,区域内高寒荒漠、湿地等典型生态系统保持了稳定,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阿里地区联合新疆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西藏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那曲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禁止在阿尔金山、可可西里、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非法穿越活动的公告》,有效保护了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维护了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障了珍稀物种栖息地不受威胁,促进了自然保护区事业和生态文明建设健康和谐发展。目前,阿里地区共有自然保护区野保员267人,疫源疫病监测员14人,专业管护队员共390名,组建了37支专业管护队伍。各级林业部门、森林公安以及专业管护人员各尽其责,定期组织开展巡护及野生动物救护等工作,切实做好野生动物栖息地、繁殖地的巡查管护,全面规范整顿驯养繁育和经营利用野生动物的行为。阿里地区破坏野生动植物案件数量逐年下降,自然保护区内生态系统趋于稳定,有力保护了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此外,阿里地区率先启动了草原碳汇试点工作,挖掘全地区草原资源碳汇巨大潜力,探索草原碳汇价值转换机制,积极推进林草碳汇交易,真正贯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通道,为其他地区推进“双碳”目标背景下的林草生态建设工作提供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样本。据顾启华介绍,阿里地区草原碳汇是将已实施的草原生态保护和修复类型的项目,开发为国际核证碳标准(VCS)项目,经过设计、第三方审定、计量监测、第三方核证、签发等一系列流程,最终将额外产生的碳汇量转换为可进行价值交易的碳汇产品。阿里地区草原碳汇项目面积为560.2万亩,项目措施包括休牧围栏、禁牧围栏和黑土滩治理。第一个监测期产生的5万吨核证减排量已完成预销售工作,标志着自治区乃至西南地区首个林草碳汇项目在西藏成功落地。“这次交易不仅是阿里地区草原碳汇项目的首单交易,更是自治区林草碳汇项目的首单交易,此次交易使阿里地区草原‘碳库’价值得到挖掘,所得收益将投入退化草原保护与修复建设,进一步改善草原生态环境质量,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方面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顾启华说。蒋某在阿里被抓!
世界地球日|雪域高原“西部明珠”——阿里铺陈大美自然
聚众赌博,抓!改则县查处一起聚众赌博案件
来 源:西藏日报
封面图片:普索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