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要不要逃离社交网络?

2016-02-25 大嫂&蒯仔 原来是西门大嫂

前几天看到这张英国插画师Steve Cutts的作品很有感触。Smartphone zombie(智能手机丧尸),寓指现在沉迷于社交网络和智能手机无法自拔,而像丧尸一样失去行动能力和交流能力的当代人群。




但这一篇绝对不是反智能手机和社交网络的鸡汤哦!恰恰相反,我本人就是一个典型的Smart Phone Zombie,手机瘾非常非常重。手机里安装着几十款app分类分区使用,旅行拍照用手机,谈工作聊八卦用手机,获取信息资讯用手机,连每天的时间、日期、朋友生日都是智能手机告诉我的。

时而久之我用手机打字的速度甚至超过电脑,朋友说我的个人简历上要追加:可以用手机输入《资治通鉴》的女人。

 

好奇心日报的记者曾做过一项实验,21天全程不出门用手机完成生活。结果实验非常成功,女记者通过手机app完成了日常的点餐、购物、保洁、健身、工作等等事务,基本证明,你需要离开家去做的事,绝大部分都可以在家中完成。

 



这是不是一种健康的生活导向?有利有弊。但我觉得一切为生活提供便利的事物都不是坏事,用之有度就好啊。

我们并不用为了回到所谓的“真实生活”而去抛弃科技进步能为我们提供的便利。毕竟夺走你真实生活的并不是手机,而是想要逃避的你自己。

 

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普及后,很多“当代病”应运而生,特别是网络社交几乎入侵式的占领了社交生活的主要部分。这种现象糟到很多人的诟病。

 

但我总觉得,依赖智能手机的生活并不能阻止我去享受自然,社交网络里的交际也并不能阻止我在生活中与人面对面的沟通。面对面的交流接触固然很重要,但这并不代表社交网络中并不存在真情实感,或者隔着手机屏幕的交流就必然是不真诚的。

 

在社交网络中,我们有伪装,有扮演,有言不由衷有虚情假意,有吹牛逼有瞎显摆;但在社交网络中,我们也有温柔的分享和琐碎的回忆,有信息的共享有便捷的交流,有志同道合的邂逅也有火花。

社交网络只不过是把日常社交中的弊病更具象的呈现出来了而已,我们在否认社交网络的同时其实是过分美化了日常社交的不堪。

 



大家都知道嫂是女神收割机,生活中认识的很多优秀的女生起初我都是通过社交网络勾搭、了解,彼此欣赏然后面基聊天,以此方式收获了很多生活中的好朋友。在这一点上我非常感谢网络给我空间去展现和表达自己,也让我更快捷的去了解他人。

(错过的请自觉补课:通过网络,我结识了多少有趣又好看的酷女孩?

 

关于这个话题还有无尽的话想说,但恰好前些天看到朋友蒯仔写的这篇文章。她写的已经很透彻了,忍不住借机分享出来。她说:你或许意识到,网络已经和水电一样,是必需品了。而你的生活也不在别处,就在社交网络里。


我觉得接纳这个设定没什么不好,抗拒这个设定的人也自有话说。但无论如何,能对你生活下定义的自有你自己,你才应该是控制手机的人,不是吗?



文/蒯仔

微博:@蒯仔很忙

公众号:kkweekly



过去人们聚会时都看着彼此的脸聊天,现在大家都在看手机。过去大家都会好好吃饭,现在很多人会要先用手机鉴毒。

这一类社交网络带来的变化梗不止一次出现,包括此篇封面图也是在讽刺人们对手机的依赖。美剧《how i met your mother》也曾用一张对比图对比五年前后几个好友的饭局,以前是激烈地讨论问题,现在是冷漠地刷着智能手机。

非常多的人,隔三差五就会感叹一下社交网络对生活毫不留情的吞噬。包括我自己。

我在2011年时说:“无法接受虚拟世界的表演逐渐成为了我生活重心这一可怕的事实。但浮躁的倾诉欲和期待被认可的想法总是有,在说服与被说服之间,但愿最终能找到平衡的方式。”

虽然觉得话说得挺好的,但现在的想法已经不太一样了。




曾经担心被社交网络绑架大概是出于一种失去控制的恐惧。现在也不是找到平衡,而是知道这个问题没那么重要,也明白陈列的同时完全不会损耗其真实意义。而且,在讨论这个话题之前,首先应该想想自己身处什么时代。现在是一个出门只要带手机,煎饼果子摊和出租车都可以扫码支付的年代,一页手机app可以让你一个月不出门。拥抱互联网带给你的便利,不需要将社交网络刨除。




其次,为什么非要固执地认为,面对面的交流一定比线上更亲密?每天聊天的群组里的网友,没见过面,也许却比一起上下班的同事更了解你。

网络对话带来的安全感一部分是伪装,一部分是包容。即使是聋哑人,也能隔着屏幕灵活地用小S表情包来代替无言的情绪。线上交流如果足够愉快,是完全可以发展成线下生活的友好关系。

再次,我认为绝大部分的网络生活不太可能完全与真实生活剥离开,有人说隔着屏幕你甚至不知道对方是不是一条狗,我们都知道以目前的技术来说,对面不可能是条狗,一定是个人,而且可以根据对方发布的内容猜个八九不离十。




另一个普遍被认同的观点是:“晒什么就越是缺什么”,我不太同意这个观点。正常的逻辑应该是“有什么才能晒什么”,没有怎么晒?就像炫富的人,90%都是真富。(剩下的10%我们容许骗子和误差的存在。)

我想说的是,一个现象不可逆地进行着时,大概可以确定,它就是正在发生的未来。当我们父母都热切地投入社交网络生活、智能手机已经人手一部时,你必须意识到,网络已经和水电一样,是必需品了。

而你的生活也不在别处,就在社交网络里。




最近有这个感触,是发现在大众点评里发现很多账号非常详细地写着食评。很多点评长度不亚于知乎上谈宇宙和文学的感受。

虽然吃东西口味个人差异化很大,但看到人们认真地谈着吃东西的点滴,毫不吝啬地分享着细节,会觉得烟火气息特别浓。

不必猜测动机,在一个网络平台上做出分享和记录的动作时,已经是我们普通人融入大时代的一小步,是留下痕迹的方式。

我非常感谢社交网络为我记录的一切。哪怕幼稚的、偏执的、做作的,但过去的观点就是思想上的tattoo,可能当年纹了个hello kitty,五年后不喜欢了,可以用别的图案盖住,但你看到那块皮肤的时候知道,嗨,下面曾经有只无嘴猫。

这里面的积极意义是:你过去可能是个傻逼,即使未来也未必牛逼,但至少你现在能意识到现在比从前好点儿了。




最近看《正午故事》出版的第一本合集,卷首语里说,“世界仍然生活在故事当中,以遗忘、抹灭大多数故事为代价。今天中国最主要的故事,是马云的故事(以及千千万万个变种)。为了抵御这种单一,我们应该学习讲故事。长久地凝视现实,让被遗忘的复活,赋予普通人尊严,以配得上丰富、变幻的中国。”

喜欢这段话提供的观点,网络是让我们讲故事的好地方。

同时,这些年的网民生活给我带来很多乐趣。虽然扁平化有时候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但也的确帮助人们接触到了日常生活里碰不到的一面。



我五年级有QQ,写过一段时间QQ空间。

03年写blogcn,后来网站关闭,内容都没有备份。之后注册了163blog。高中时163相册很火,我知道的第一批网络红人就是在163相册和一个叫MCC的论坛。

08年开了校内,大学生活主要都在上面记录。那时候Facebook还没有被屏蔽,同期也注册了一个,后来再也没登陆过。

09年玩豆瓣,必须展开说。因为豆瓣也是第一个让我有“网络社区感”的地方,气氛很好,大家会友好礼貌地讨论各种话题,文艺类的居多。那时候文艺青年还不是骂人的词(虽然现在我也不认为是。)我最早认识网友就是在豆瓣,好几个都成了线下的好友。

10年加入微博,第一条微博是走在学校路上发的。之后又有了Instagram、朋友圈,然后公众号。

如果同时有我几个社交网络的话,会发现其实我在各个平台上发的东西都不同,一来我很少发一样的东西,二来在校内和朋友圈这一类熟人社交,我羞于展示自己矫情、胡说八道的那一面。

更何况针对我这种话痨还有path这种私密社交,path上好友不超过10个,4年间却发了2422条碎碎念和垃圾话。

有刚认识的朋友说,怎么你朋友圈和微博完全两个人,要求我对朋友圈公平一些。我只好说:“因为该装的逼都在微博装完了,朋友圈就只想做个营销号。”

其实我更享受的是不同社交平台上能够扮演的不同角色,回头审视时就是在给多重人格画着素描特写。就像刘青云主演的电影《神探》里,跟在林家栋后面,盯梢着他内心的七只“鬼”。



最后说个朋友那听的故事,很契合这篇主题。

有个漂亮姑娘,非常热爱加微信群,三个朋友跟她有重叠的三个群,分别是烘培群、妈妈群和小区物业群。

朋友们发现她经常在几个群同步刷自己的照片和花钱信息,口头禅是:“最近又买了XX,价格是有点贵啦,xxxx。”

她从来不发朋友圈和微博,而且非常看不起在社交网络上发照片的女孩子,不止一次地表达过网红们都是虚荣,她要是想红早红了,但因为想保护隐私所以微博都清空了。

可她自己的半裸写真、家庭住址以及360度全景户型图、婆婆在哪家医院找的哪位主任……都在至少加起来超过两百人的微信群里聊过。虽然传播可能有限,但也别说什么保护隐私了。

而且我很好奇什么时候“红”这个词都略带嘲讽,被人喜欢反而成了受攻击的理由?

认识她先生的朋友提供了另一个八卦:“她本来是个热衷社交网络的人,后来嫁了省城某领导的儿子,婚前二代明确表示在网上留痕迹不太合适,其实是被强制隔离了社交网络,所以才只能一天二十四小时在封闭的微信群里找存在感。”

想得却不可得,只能曲线救国,真是一则黑色幽默。



关注美貌与才华并存的蒯仔的公众号:KKWeekly

请长按下方二维码


   





◆ ◆ ◆  ◆ ◆


猜你喜欢:

(点击下面蓝色文章标题直接跳转)


1

避开旅途深坑带你轻松拍好美照玩透东南亚

红烧肉公主的东南亚的私人攻略,放松体验一次有意义的旅行!


2


看周星驰也要上纲上线,活太累了吧?

我们不必把周星驰奉为神,再去膜拜神。

3

舆论不是把双刃剑,舆论是根搅屎棍

成熟就是,你错了时就承认,你对了时就闭嘴。

4


家是我们一生中最难的一道题

父母也许只是习惯了把最坏的东西挂在嘴上。


5

护肤排毒大保健,你不美谁美!护肤排毒大保健,你不美谁美!

该清肠的清肠,该排毒的排毒,清色沉才能迎来好气色!



- END -





长按上图二维码,选择“识别图中的二维码”

或微信公众号搜索"sisterinlaw"  微信关注“原来是西门大嫂”

新浪微博关注: @原来是西门大嫂


好吃不过饺子,好玩不过嫂子

每周不定期更新,欢迎来看我啰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