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独立电影人变身奶爸之后,只想做一件纯粹的事,关于食物的事。

2017-04-10 简艺 何以为食


编者言

简艺导演是我们良食项目的发起人。他一直希望我们能一点点去拆掉那堵墙——我们和食物真相之间厚厚的墙,所以我们就开始自称“拆墙团队”咯。今天给大家分享的就是拆墙领头人简艺和食物之间有趣的故事。

简艺在普林斯顿大学采访彼得辛格(Peter Singer)教授




二十条腿摆在你面前是什么感觉?


我是1997年去美国留学的。那个时候中国和美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方式相差还很大。当时有一个很大的文化冲击。印象特别深的有三点。一是互联网。二是大型的超市,我从中国的首都去美国一个小县城。结果,这个小县城消费水平的发展程度让我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第三个冲击就是肉价。相对而言,美国的肉价真的非常便宜,特别是鸡翅、鸡腿之类的。中国人吃鸡,传统上都是一起炖或者炒,很少说专门鸡翅放一堆,鸡腿放一堆这么来卖。美国大学食堂都是自助餐,当时是六美元,进去之后什么都有,水果、肉、蔬菜……想吃多少吃多少,而我则专挑肉吃。


每一天,二十条鸡腿摆在我面前,那么“鲜美”,那么无容置疑地等待着我贪婪的嘴把它们嚼碎吞下——-这是去美国之前的人生所没有过的美好的图景。我当时的感觉是:我到了天堂。是的,天堂。



那时我非常年轻,无肉不欢,但是当时一直没有想过一个问题:肉怎么可能这么便宜?它毕竟曾经是一个生命,生命怎么会这么廉价? 在多年以后、拍摄《何以为食?》的时候我才去追寻这个问题。才明白其实这个世界上每一样东西、每一个商品它都是有代价的,你没有付出金钱的代价,并不意味着你没有付出别的代价——健康、环境、别的生命,你其实一直在付出代价,更昂贵的代价,这些只是你看不到而已。




《何以为食》背后的故事


《何以为食》是2009年拍摄的。之后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放映,比如2009年(哥本哈根)之后的历年联合国气候大会的边会,包括今年巴黎峰会和华盛顿环保电影节,并在牛津、哥伦比亚等大学,还有中国十多个省也都有一些分享。


《何以为食》预告片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u0131pdssj2&width=500&height=375&auto=0


拍这个影片之前我刚刚吃素三个月,对这个议题本身并不感兴趣,对此也完全不了解,觉得没有资格去拍这样一个片子。所以当时制片人找到我的时候,我是拒绝的。但是制片人她非常坚持,发来了很多很多资料,非常详尽地介绍工业化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原本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非常爱护动物,关心环境的人,但看了这些资料后非常震惊,关于我们环境的、关于我们健康的、关于我们地球的,这么重要的信息我怎么可能会不知道!我非常触动,再也没有办法回到餐桌,假装什么都不知道继续去吃肉了。如果像我这样自认为关心环境的人,都不了解这些信息的话,大众当中肯定有更多朋友不会了解真相,那我觉得这个片子是非常值得去拍的。


在拍摄过程中,有两个我印象特别深刻的镜头。一个是农场的阿姨在给猪打针。我是城市里长大的,没有真正去过农场,不知道猪一辈子要打这么多兽药针。当时看到满地那些抗生素的空盒子的时候,我心里就两个感受:第一觉得自己很幸运,我再也不把这些东西放到嘴里去了;第二其实我一点也不开心,因为我爸爸妈妈还在吃这些东西。



第二个是我们团队在广州一家餐馆吵架的镜头。我们拍摄团队有五个人,两个吃素,三个不吃素,所以拍摄的过程对大家来说都是非常非常艰难的。我们的录音师是传媒大学的老师,她一直戴着耳机在监听嘛,第三天在“万猪场”拍摄的时候,一直听着猪的叫声,感受着那种惨叫,她听着听着直接就吐了,几天都吃不下饭。


到最后一天,广州当地的朋友请我们吃饭。当时是封镜了,算是拍完了,电池也只剩一点点。结果在珠江边上大家因为食肉的道德问题吵起来了。当时也是非常不冷静,因为在这十五天拍摄当中,看到太多的东西,就是说你已经觉得,我在情感上已经没有办法再接受食肉的行为。当时我就觉得特别有意思,说一个影片的拍摄怎么把一个团队对立起来了。我就把摄像机转过来拍摄我们吵架的过程。但是遗憾电池只剩一点,所以就只拍了一两分钟。



这次争吵给了我一个启示,那就是我们在推广这个议题的时候,总是关注它的公共性,比如公共健康,环境……都是关于吃的公共层面的问题。但是其实“吃”这个行为,还有非常隐私的层面——我们谁都不希望别人来裁判我们,每天把什么东西放到我们的嘴里去。所以这次经历之后呢,我们在推广的时候,会很注意它的私密性和公共性的结合。



影片曾经预测、反应了一个大趋势:因为现在人吃肉越来越多,个体养殖户已经无法满足如此庞大的肉食需求,养殖必然越来越集约化,工业化,那么这些小养殖场可能会逐渐消失。2015年三月,我回了一趟江西,重访当年片中那些小养殖户,这些小养殖场果然都消失了。


由于《何以为食》在很多地方进行过分享,之前我以为在这么多年当中,公众会对工业化养殖有更多的了解。结果发现,在很多地方甚至在一些环保机构放映时,大家对于工业化养殖对环境的影响仍然不是很了解。国内这方面影片实在太少。《何以为食》可能是国内唯一一部已经上映的主题短片。考虑到这种情况,我们现在要继续做的事还很多很多。




孩子的出生


后来到了2014年我的孩子出生。我一点点地体验了生命的孕育和诞生这么一件事情之后,联想到牛奶这么一个东西其实是我们从牛宝宝那里偷走的、抢走的。尤其是看见自己的孩子对母乳的渴求之后,我想如果一个食物它来源于一种偷盗行为,那么它一定是不吉祥的。这样的食物怎么能够滋养我们的身心?



我希望更多的人在食物问题上能够有更多的独立思考。为什么呢?食品工业是我们地球上最大的一个工业,它对地球的影响一定是巨大的。所以在食物这个议题上有独立的思考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情。


肉食对环境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我生活在北京,每天早上起来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手机看一下空气指数的APP,每一天的生活完全围绕那个空气指数。因为孩子还很小,他比较脆弱。从这点我看到,我们奴役动物,我们奴役自然,其实最后我们自己变成了奴隶,空气不好我连楼都不下去。一切到最后都返回到了自己身上。




良食大学和良食路演


现代食品工业在我们和食物之间筑了一堵厚厚的墙,让我们看不到食物的真相,使得我们的饮食方式很多时候并不能促进我们的健康、环境和社会的良善。从拍摄《何以为食?》,到开办“何以为食”公众号,到今天的“良食大学”和“良食路演”,我们希望一点点去拆掉那堵墙。我们希望“良食大学”能够成为中文网络里较为系统和可靠的关于食物的知识分享以及促进思考的平台,希望路演能够接触到真实的人群,完善我们的食物教育,并且能够链接到全国非常优秀的食物领域的朋友们。




🍆

「良食巡演分享」


如果没有来到你的家乡,不要着急哦:)我们不仅会在“何以为食”的微信上进行农场采风及活动现场报道,还会用直播的方式分享给每一位对我们良食路演感兴趣的朋友,想要知道我们一路上的趣事吗?赶紧关注我们的直播账号吧!



🍌

「良食巡演预告」


第一站:北京 4月15日 

牵手从农场到邻居农夫市集来到维根蔬谷餐厅

第二站:北京 4月16日

牵手素食星球来到糙米空间


 作者:简艺 | 编辑:洁丽 

部分内容采自于简艺在柏林禅寺2015年夏令营的演讲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