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纯素食文化的兴起

2017-09-04 SOPHIA NGUYEN 何以为食


这些年来,纯素饮食渐渐褪去了“淡而无味”的刻板印象而成为潮流,甚至跻身主流。2016年,美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商“泰森食品”买下了植物蛋白生产商“Beyond Meat” 5%的股份。(该公司最热门的产品是Beyond Burger,甜菜根提取物使其呈现出类似牛肉般的粉色,据称在煎烤时还会发出嘶嘶声。)与嬉皮士、怪人、极端政治划清界限后,纯素食主义已晋升为人们梦寐以求的生活方式。如今,这种生活方式因为汤姆布雷迪和碧昂斯等名人的推崇而更加富于魅力。

社会学研究生Nina Gheihman从她的专业角度入手,调查了纯素食主义传播的社会性。她解释道,纯素食主义最初与动物权利运动的意识形态紧密相关,这个概念除了饮食还包括皮草和做动物实验的产品等多个方面。后来,人们发现工业化养殖的情况堪忧,于是将重心转向农场动物,纯素食主义也演变成一些学者所谓的“关于生活方式的运动”。随着时间的流逝,对环境问题的担忧,“健康主义”理念(即使身体达到完美状态的意识)也渐渐融入了纯素食主义的概念中。Gheihman说,关于纯素食主义者的人数还没有权威的统计,但毋庸置疑的是,越来越多人正在践行这种生活方式,例如尝试肉和奶制品的替代物,或是每天或每周某个固定时段吃素。

社会科学家研究纯素食主义是因为它与动物权利运动的联系,但关于这场“生活方式运动”的机制和结构却鲜有研究。Gheihman最感兴趣的是分析那些领头的“生活方式倡导者”,她认为这些人改变了“生活方式运动”的本质。他们的背景通常和行动主义没什么联系,他们所做的这些“文化工作”也和他们的正职工作完全搭不着边。这就使纯素食主义不再局限于原来的意识形态核心,使各行各业的人都有机会参与这场运动。

Gheihman把这些“生活方式倡导者”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创造消费机会的人,例如,提供关于纯素饮食指南的订阅服务,开餐厅,或是在商店里提供植物蛋白产品。第二类是“生产知识”,即生产教育资源(电影、书、博客等)的人,大众可以通过传播这些资源,分享烹饪的妙招,或是提倡他人转变饮食。第三种则是最为抽象的,即“生产意义”或是“做阐释工作”的人。这些人改变了纯素食主义的文化联系,Gheihman称这种文化联系为“纯素食主义的象征性本质”。汤姆布雷迪就是最显著的一个案例:他允许纯素食创业公司Purple Carrot在其饮食指南中借用他的大名做宣传,这样他就使纯素食主义和“具有男子气概的形体”、“职业足球运动”联系在一起。(Purple Carrot网站上推出的一周78美元的“TB12 Performance Meals”据称可以“帮助运动员和活跃的人群保持巅峰状态,并在运动场上达到最佳表现。”)

Gheihman计划通过实地调查和采访的方式探究纯素食主义在两个国家的发展。一个是法国,“很明显,这是研究食物运动的再合适不过的一个国家,因为长期以往人们对法国的印象就是精致的食物”。腰果做的芝士,或是用鹰嘴豆浸泡液代替蛋白的方式在法国烹饪界似乎会受到鄙视,但也许,正是这种严格的食物文化等级制度为戏剧性的变革铺下了一条康庄大道。近年来,那些专为高端人群服务的厨师们也不得不尝试纯素食的菜单。纯素食博客作者和烹饪书作者的人脉网络则扩大了这种“滴入式”影响,即使一些机构极度抵制这种生活方式的传播趋势。Gheihman指出,法国卫生部就曾警示过,素食主义的统治将会导致营养不良和长期的健康风险,而政府为学校餐厅制定的营养标准中也规定,每餐必须要有奶制品。

第二个案例是以色列,一些数据称近5成的以色列人口是纯素食主义者。特拉维夫作为纯素食首都之一也饱受赞誉。以色列国防军的食堂还提供无肉菜单,甚至为信仰纯素食主义的士兵准备了无真皮的军靴和军帽。除此以外,以色列的纯素食主义深深扎根于动物权利运动,与政治和宗教均有联系,而纯素食主义在该国以农业传统和地中海饮食为象征的文化背景中得以蓬勃发展的事实使Gheihman对这个案例特别感兴趣。

Gheihman的纯素食生活方式也远不止步于个人饮食。她还参与了可持续委员会,哈佛纯素食协会,常春藤联盟纯素食会议以及波士顿素食千年纪念日等组织和活动。


原文:

http://harvardmagazine.com/2017/07/the-rise-of-vegan-cultur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