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1年4月20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那个“追逐声音”的人去了

2021年4月19日,北京电台著名播音员、主持人苏京平因病去世。


苏京平,1950年生于北京,1977年进入北京电台工作,当过编辑、记者,1981年开始主持《生活顾问》节目,成为北京电台最早的主持人之一。30年间他参与或独自主持过15个栏目,其中,《人生热线》曾经火爆京城,深受听众朋友的喜爱。他曾获得中国新闻奖、北京新闻奖、中国播音主持作品一等奖,中国广播电视“金话筒奖”金奖、银奖,“全国广播十佳节目主持人”等大奖和称号。他视广播为生命,视听众为亲人,是北京电台一代广播人的骄傲。


播音员不再站着拔高音说话

苏京平是在改革开放的前一年到北京电台工作的。1977年,他结束了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9年生活返城回京,正赶上新闻单位纷纷要人。苏京平在兵团时做过专职的广播报道员,文笔好,还自学过相关知识,被安排分配到北京电台工作。那时广播电台属于保密机构,进台的人都要先经过政审。“工作人员把我调查了一溜够,包括家庭背景、在兵团的情况和我的能力等,了解完以后找到我家里,先和我父母交流,到我这儿就基本上定了。”苏京平回忆说。

他进台后先是当编辑,那时还没有主持人一说,只有播音员、播音部,播出稿都是播音员拿着稿子照本宣科地读出来;也没有开办专业化广播,只有新闻部、专题部和文艺部(文艺部包括戏曲、音乐、评书)三大部门;节目也比较简单、内容和形式不像现在这么丰富多元。苏京平从小就对广播充满好奇,来到电台后想看看当年景仰的那些播音员是怎么播音的,结果让他吃了一惊。“两个播音员有椅子不坐,站着跟比赛似的拔着高音说话。”苏京平诧异地问旁边的前辈为什么播音员不坐着,得到的回答是:“站着说才有战斗力。”苏京平说,这是当年给他印象挺深的一件事,后来播音方式很快就改过来了。

非科班却成北京电台第一拨主持人

苏京平从记者转型成为主持人是在1981年,用他的话说“是无意中走进这个圈子的”。他主持的第一个节目是《生活顾问》,这个早间播出的5分钟小栏目以记者采访专家的方式介绍一些生活小常识,前面说一两句话进入主题,然后请嘉宾来讲,最后再用一两句话做个总结。节目时间很短,领导觉得再找个播音员说这几句话没必要,就对当时担任记者的苏京平说:干脆你自己代劳得了,反正没两句话。就这样苏京平坐到了节目话筒前,他也因此成为北京电台最早的一拨主持人之一。“当时我是以本台记者的身份出现在《生活顾问》节目中的,到了1982年年底才有了主持人的概念。”苏京平说,他也由最开始的“红烧头尾”,到1983年成为采编播一体化的节目主持人。

曾有人半开玩笑地说,苏京平能当上主持人是一个历史的误会,他的播音主持方式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不是科班出身,他的声音太哑,嗓音条件太差;他是非职业化、非专业化的播音方式,不太符合电台历来的播音主持要求。但是他真实、有个性,他的话、他的节目有魅力,能让人获得营养,给人启发或引人思考。他把听众进出电台的门槛一下降到了最低,让很多听众有可能走进广播在节目里和其他听众朋友交流。

主持《人生热线》引起热烈反响

从1981年到2010年退休前,苏京平先后在多个频率参与主持了15档栏目,其中有的是他的“独角戏”,有的是他与同事搭档或轮流主持,《生活顾问》《京城人家》《人生热线》《心目影院》很多栏目至今还被一些老听众津津乐道。“他的节目办到哪儿(哪个专业台),我们就跟到哪儿。”像赵景生一样,很多听众都是苏京平的忠实粉丝。
《人生热线》是其中反响最为热烈、影响最为深远的节目,从1993年3月1日新闻广播开台之日推出,经历13年之久。这是一档深夜直播访谈节目,通过讲述人物命运故事,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就人生话题与听众交流探讨,起到沟通情感、达成共识、解决问题,又能让人获得人生启迪的作用。《人生热线》一夜之间火爆京城,几乎每天都能接到几十个电话,有对节目提意见、建议的,有咨询问题的,还有许多是提供线索的。而苏京平不是只把自己局限于办公室、直播间,他经常走街串巷、参加各种公益和社会活动,无论是“北漂”打工者、小餐馆老板、买菜的小贩,还是工人、教师、医生、农民,又或冰心、爱泼斯坦、梁从诫、胡耀邦夫人李昭……各行各业的百姓、名人名家都是他访谈的对象,残障人士、癌症病人、艾滋病患者也是《人生热线》的座上宾。他的采访足迹还遍及各地、富有传奇色彩,他在黄河源头冒着生命危险采集的水声令人震撼,他去云南采访麻风村令人感动,他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楼兰古城、三江源头、藏区、南极科考船、热气球上的直播至今令听众难忘。据当年的收听调查显示,在同一时间段,收听率最高的就是新闻广播的《人生热线》节目。

苏京平把自己定义为记者型主持人、做专家型主持人,他说新闻性是最能吸引听众的灵丹妙药,他的部分节目的选题、采访线索正是在这样接触社会的事件中观察、捕捉到的。


追逐声音的人

苏京平一生中创作过很多广播佳作。

获得“金话筒”金奖的《为了一个没有麻风的世界》,讲述了北京友谊医院的李桓英大夫治疗麻风病病人的动人故事。苏京平跟随李桓英大夫深入到云南的麻风病山寨采访,与麻风病患者同吃同住、一起聊天,目睹白衣天使与病魔搏斗,从死神手里抢夺病人的场景、过程。节目播出后震撼了无数人的心灵,广大听众不仅被李桓英大夫的高尚精神所感染,也对苏京平深入麻风病山寨采访的勇气与责任感叹不已。

《听北京的声音,2008秒》通过广播特写强调以原生态的现实音响为主,展现声音的魅力,让声音本身具有的颜色、温度、明暗、感情等,自己来讲故事。其中,第三幕在《鸽哨 校园》中把鸽哨声和孩子们的朗读声编排成一个旋律,表现出两种声音、两种文化由冲突到和谐,表达出自由、开放的心境。苏京平认为鸽哨声不只北京有,但北京的最有特点。鸽子掠过故宫、景山、昆明湖、胡同时的感觉都不一样。养鸽子是北京文化的体现,鸽哨声紧密联系着皇宫、大院、胡同和玩鸽子的人。从2004年起,历时一年左右,共录了100多个小时的声音,最后浓缩成2008秒,以一天的时间为线索,分《北京晨韵》、《北京的脚步》、《鸽哨 校园》、《激情广场》、《午后 雷雨》、《黄昏 古韵 闲情》、《北京夜色》、《奥运来了》八个部分。这张CD最后由奥组委作为国礼送给了外国友人。
《听北京的声音,2008秒》
还有很多打动人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节目,如《黄河的渡过》、《迎接21世纪的曙光》等,苏京平都是这样深入到新闻现场采访来的,他说:“因为大家需要,往大了说是时代的需要,没有理由不把节目办好。”

与帕金森“战斗”

临退休时,苏京平被确诊患有帕金森。不过他并没有向疾病“投降”,而是勇敢地和病魔做斗争。

尽管疾病让他的肌肉僵硬、运动困难,但内心深处苏京平不愿向病魔屈服,他有意识地把病情公开化,调整个人心态,尝试着在多种社会活动中发掘潜意识中的生命自愈力。他还与亲朋好友一路同行,漂洋过海,周游世界。

苏京平说:“帕金森症并没有击垮我,反而让我学会了与疾病和平共处,学会了更好地享受生活。和健康的人相比,我的生命是有限期的,但我比以前更乐观了。在我有生之年,我会尽力做一支永不褪色的‘金话筒’。”

永远的怀念
我们年轻的时候很幸运,一进电台就有一位老师带着,我更幸运,带我的老师是苏京平!
他带着我去采访,也不知是从哪里挖出来的线索,捋着线索能倒腾出好多或催人泪下,或触目惊心的故事;他带着我出差,行李箱里全是一号电池和磁带,回来的时候,还是这些物件,不过,磁带都是满的,电池都是空的;他带着我开策划会,天马行空、如痴如醉、见各色人等,听世间百态,几乎破了当时北京所有的圈层;那些年,他带着我直播,带着我编稿,带着我思考…………
 一晃儿几十年过去了, 我已半百,他已退休,帕金森缠着他,他不认怂,从来不。率先尝试最新的治疗办法,他就是这样的人,要尝试,要创新,永不言败!绝不苟活!
今天的北京气温很高,各种花都开了,他却走了,从医院出来,想到他终于脱离了病痛的折磨,是离苦得乐,去了天堂!我心稍有平复!
有幸昨天和他告了别,他呼吸急促,不能回应。我不知道说什么,拉拉杂杂的说的都是安慰人的废话,但我想,他知道我来了,他带过的学生,在他弥留之际,来看他了!
苏京平,中国广播这个行当里不可或缺的一个名字!从不因俗物萦怀,满腔赤诚做广播   广播赤子声动京华;岂会为得失计较,南征北战抢新闻,新闻战士无愧平生。


北京文艺广播台长 陈晖

你是一个广播的传奇,你是一段精彩的“人生热线”。


突然间得知苏京平老师离世,脑子嗡的一下,像炸开了一样。苏老师之于广播,之于我这样的广播后辈,曾经是一个传奇一般的存在。敬业,热情,对广播的痴迷,对新闻的热爱,对专业的执着,有时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智者,有时是一个眉飞色舞的说者,有时宽厚如一个长者,有时又专注得像个孩子……这些,都是可以贴给苏老师的鲜明的标签,而标注的,则可以是那一代广播和广播人的辉煌。


记忆中的苏老师一直是那个神采飞扬、滔滔不绝的样子,永远很乐观,永远很激昂,永远激情澎湃。


传奇落幕,在另一个世界,苏老师注定将开启另一段精彩的《人生热线》。


北京新闻广播特报部副主任 刘方

20年前,我还是一个实习生,第一次见到苏京平老师的时候,别的老师对我说,他就是著名的栏目《人生热线》的主持人苏京平
一直期待能有机会得到苏老师业务上的指导,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参加绿家园组织的观鸟活动,苏老师特意嘱咐我,要我做一期录音专题回来,于是我就完成了记者生涯里第一个和环境保护相关的录音专题节目《护鹅老人的故事》,也第一次走进直播间,参与了《人生热线》的直播。
当时的情形虽已经过20年的风雨,至今仍历历在目。有了这次合作,后来陆续制作了赤峰植树专题等节目,从此让我对环境保护有了一种无法阻止的执着也正是因为帮助苏京平老师做了环保专题,知道了苏京平老师为了录真实的音效不顾危险走到黄河边的故事,让我对广播特写这种广播节目类型有了新的认识,一直希望自己有机会能够做出一期合格的广播特写。
后来节目制作中心成立,苏京平老师成为了我们社会部的第一任主任,得以有机会当面聆听苏老师的教诲,如今回想起来,一切恍如昨日。
北京新闻广播主持人 李雷

内容综合:北京广播电视报、北京电视台新闻频道官方账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