麓湖生态城:“麓湖的理想,就是成为麓湖”
TIME:2019.8.12
LOCATION:成都
INTERVIEWEE:罗立平 麓湖生态城总设计师&万华投资集团总裁
INTERVIEWER:葉春曦 嫩鸟品牌管理创始人
“麓山的成功,是基于我们对城郊化发展的初始阶段的正确预判——即私家车时代的到来,让我们有机会打造城郊化的高端住区。而麓湖的机遇则在于城郊化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就是依托于大都市兴起的卫星新城。”
——麓湖生态城总设计师&万华投资集团总裁罗立平
葉春曦:罗总好!您的朋友圈名字叫“罗三最”。我也看过您在TED的演讲“偏执狂的麓湖故事”中您提到了哪三最:最偏执、最折腾、最自虐。在当听到您说到“任何毫无理由的妥协,都是难以接受的缺憾。”时非常有共鸣,所以也一直很想与您面对面交流,让平台上的读者们更加了解您。在地产界,在成都,麓山、麓湖、麓客,无人不晓。今天就想请您从最早的麓山开始给大家介绍一下?
罗立平:时间拉回2001年,成都的发展还止步于三环,麓山所在的区域是一片贫瘠的浅丘农地,我们就在这样的远郊,开始了一个国际水准的城郊化住区的规划与建设。在赢得战略先机的同时,PUD的开发模式,即规划单元下的综合开发,这一工具很好地保证了麓山项目的整体控制,也赋予其很强的灵活性,带来了更加多元的产品形态。我们以国际化的视野和品质打造产品,获得了市场的认可与麓粉们的追捧;而高尔夫社区+特色小镇的MIX发展,则为社区注入了持续影响与活力。2017年,麓山还依托自身的高净值客群优势,将产业植入麓镇,使其成为闻名业界的天府国际基金小镇。
▲麓山国际社区实景图
麓山最初的广告牌叫“起步即与世界同步”,表达了万华力图将国外住区的先进理念与经典风格原汁原味带回中国的愿景。如今看来,这一愿景已成为现实。时间稍不注意就从指缝间流走,私家车的普及带来了“车轮上的城市”,名声鹊起的麓山踩准了时代的步伐。
麓山的成功,是基于对城郊化发展的初始阶段的正确预判,即私家车时代的到来。我们才得以有机会打造城郊化的高端住区。
葉春曦:我发现曾经有过这样的推广语—“麓湖的理想,就是成为麓湖”。请问麓湖生态城是万华当时最大的梦想吗?麓湖的机缘是怎么来的?
罗立平:正是麓山的成功,才有了之后麓湖的机缘。政府对万华产生了期待与信任,将规划研究的任务委托给了我们。与美国著名规划设计公司Johnson Fain的合作,万华完成了对麓湖周边区域差不多100平方公里土地的深度研判,结论是成都的都市化进程远未结束,受都江堰灌区与龙泉山脉的影响,成都平原的都市带发展必然南北展开,并且成都的发展重点必将持续向南。而麓湖所在的研究区域有机遇依托独特的浅丘地形,成为成都向南发展的生态型卫星新城。麓湖的蓝图由此展开。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却有不同的演绎。城郊化发展的第二阶段是依托大都市兴起的卫星新城,在此背景下,麓湖的成功是注定的。我们认为,中国正处在一个前所未见的高速城市化进程中,依托成都这样一个蓬勃发展的千万级人口城市,通过对都市化发展的方向上与时机上的正确把握,我们有机会将麓湖打造成一个世界级的新城样本。
▲麓湖艺展中心实景图
▲麓湖生态城实景图
葉春曦:请给我们讲讲湖水治理的故事,讲一讲重构城市与水的关系,以及如何再现临水而居的生活方式。这当中暗藏着两个命题:如何将水还给城市?如何将水还给人?
罗立平:麓湖是成都平原与龙泉山余脉的交界处,在这片独特的地貌上,我们放弃了常见规划中大刀阔斧的板块分割,小心翼翼的去探寻原生地貌能带来的机会。这片土地有着15-20米的山体高差,刚好是一个非常适合创造建筑与水紧密结合的地貌关系;当然这样还不够完美,我们进一步对水系进行了连通,创造出理想的水网系统。接下来我们选择对地形破坏最小的地方,轻轻地把路网放置上去。而东侧区域由于谷地条件不支持蓄水,我们将其作为生态公园进行利用,形成了左湖右园的两片生态绿肺。在路网与水系绿地之间,承担着不同城市功能的建筑自然而然的生长出来——水与城市形成了相互咬合、亲密无间的状态。
▲麓湖并非天然湖泊,而是在原生浅丘地貌上引水灌溉成湖
▲ 麓湖的前世今生
如果我们要将水还给人们,就必须将被引流的野水驯化成真正可以陪伴我们的、可以参与的水,让人看到就忍不住想跳进去的水。从2007年开始,我们访遍世界寻找治理水的资源和方式:化学治理、流动水系、湿地系统……但这些方法都不符合麓湖的设想。几经曲折,我们找到中科院南京湖泊研究所的刘正文教授,他是国内湖泊治理的权威专家。当时他正在惠州西湖做水质修复实验。我们专程拜访,了解了他独特的治水方式——简单讲就是通过水草、鱼虾贝类的科学培育,建立起动态平衡的水生态系统,达到湖水的自净能力。他还告诉我们一个充满哲学意味的道理,我们追求的“活水”并不等同于流动的水,而应该是具有生命力的、鲜活清澈的水。
▲刘文正与水生态系统事物网构建
2011年麓湖开始蓄水,观察了5年,我们终于可以不谦虚的说,麓湖的水生态系统已经成功构建。它现在是国内单体面积最大的,由陆地生态系统转变为清水型生态系统的人工湖,并获得了两项国家专利。成都后来的锦城湖、兴隆湖的建设其实都是参照了麓湖的成功案例。
▲麓湖生态城珊瑚状湖域鸟瞰
▲麓湖生态城环境实拍
如今,我们能在麓湖生态城看到一流的建筑、景观以及生态规划。麓湖是国内单体面积最大的,由陆地生态系统转变为清水型生态系统的人工湖,水体能见度可达2米,水质达到地表水二类标准,是饮用水优质水源地标准。更有诸多富于参与性的公共空间沿着湖岸线铺开,红石公园、云朵乐园、麓客岛等已经成为市民周末休闲的打卡地。
▲麓湖生态城云朵公园
▲麓湖生态城麓客岛
▲麓湖生态城折线公园
▲麓湖生态城龙骨桥+麒麟荟
成都地铁1号线在麓湖设置了两个站点,分别是麓湖站、红石公园站。夏天的时候我们会开放部分水域,孩子们穿上救生衣就可以在湖里游泳或者玩各种水上活动。这种情形我们小的时候曾亲身体验,又眼见着它消失,而现在终于可以还给他们了。确实,对我和我的团队来说,麓湖不是一个寻常项目,它的背后深藏着一个千年水城的旧梦、和渗透在成都人骨子里的临水而居的梦想。
▲麓湖生态城红石公园
▲麓湖多样的水上生活方式
葉春曦:听说2006年至2007年罗总曾在海南工作过,是否也曾在那里寻找机遇?最终是如何取舍的?
罗立平:回想最初规划麓湖落地的时候,这个梦想在当时真的是乌托邦式的设想,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因为这块区域当时还是农业用地,必须将我们的规划蓝图纳入城市总规才有开发的可能性。所以,在全力推动麓湖规划落地的同时,我们也在寻找其他一些项目作为战略备选。
2006年至2007年,也是海南最为低迷的时候,基于对“中国老年化时代即将来临,海南终将再次成为热土”的战略研判,我们曾前往那里寻找机遇。在麓湖片区规划被纳入城市总规的消息传来的时候,我和董事长正在海南进行项目考察,听闻喜讯异常兴奋,当即决定放弃手上正在推进的海南项目,全心全力投身麓湖。
当时恰好是进入海南岛的最佳时机。我们那时并没想到,为了麓湖项目,实际放弃了多么巨大的价值洼地和市场红利。因为在紧接着的2009年底,海南就因“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一飞冲天。当我们准备再次进入时,已面临巨大的难度与高昂的代价,直到现在花了八年的时间都还在屡败屡战的项目落地过程中。对此,就算有机会重新选择,麓湖仍然会是我们不二之选,因为麓湖的梦想更具备战略价值和极致诱惑。
▲海南万宁麓海天堂度假旅游区城市总体用地规划
▲海南崖城城市总体用地规划
葉春曦:值得一提的是,在全球超过70家设计机构、150余位设计大师的倾力打造下,麓湖已经成为中国最具盛名的现代建筑基地,每一座建筑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且不断斩获国内外各项专业大奖,那在麓湖生活的是怎样的人群呢?
罗立平:万华在成都市场十分特别,有一半的高净值人群是麓粉,这在一般的城市或者大都市里是不可想象的,后者的高端客户是会被蚕食掉的。麓湖的独特性体现在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规模。
麓湖拥有最全的产品,慢慢的,我们就开始培养激活能力,包括凝聚力。我们会根据需求发展不同的、复杂的、有趣的、有意思的、好的项目,这种项目我们都愿意去实现。与此同时,我们也无法判断未来的演变,它也可能拆出不同的系列,这并不重要。我们一定会喜欢复杂的产品,能够创造价值的产品,我们特定人群有内在需求的产品。我们更看重的其实是一个人群,是对美学产品有更高需求的人群。
在推进社区的共建方面,“麓客社群”未来的发展方向是非常有价值的事情,也是我一年多来全力以赴的事情。实际上,这背后是社区自治的问题,当我们的战略转向以人群为主的时候,我们要从一个简单的以产品为核心创新的公司逐渐转型到一个以特定人群为方向的客户导向的公司。这个转变最核心的是要让人群产生自己的活力和粘性,它反过来也改变我们,这是我们基因最终得以传承的方式。
万华一旦激活自己的麓粉,就会迎来又一个成功,而这对于我们也是一个挑战。一方面万华带着创造力,另一方面麓粉被激活后会对他们形成反向的基因和价值观的保留,而这是我们正在做的一件有趣且有意义的事情。
▲麓湖社区议事会
▲由麓客社群联合共创的麓湖渔获节
▲麓客社群——农耕社“麓色菜园”丰收季
▲同麓人音乐会-22个组团联动的湖畔音乐节
▲丰富多彩的亲子社群活动
▲2019年花岛生活节开启社群“横向链接”
▲麓客之夜—麓湖业主自己的春晚
-END-
图片提供:万华投资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