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城十维仲磊:富春山水里建筑师的匠心
2019年,杭黄铁路桐庐站的亮相,展现了微缩版富春山水的中国最美高铁小站,打破了人们对中国高铁站千城一面的看法,重塑了人们对于时空的感官认知。其将富春山水引入地景设计,令慢行系统作为城市绿道起点,在展现城市风貌、激发区域活力、创造空间价值方面做了探索和延伸。作为项目负责人的绿城十维总经理、总建筑师仲磊接受了我们的采访,与读者分享了他的设计思考和实践。
verse编辑部:您从事建筑设计十五年,是什么让您想到创立绿城十维?这背后有哪些初衷?
仲磊:客观而言,一名建筑师从院校毕业开启职业生涯后是很难跻身明星建筑师行列的。创立绿城十维是基于我自身十五年的设计经验。在第一个五年,我积累了最初的基础经验,实现了从学生到职业建筑师的身份转变。在第二个五年,我进一步成长,获得了对项目的判断力、指导力以及与甲方沟通的能力。在第三个五年,我将与甲方沟通的能力转化为自身的能力和对业主的贡献,赢得了业主的信任。虽然整个成长历程好似按部就班,但基于过往的所感、所思、所想等经验,我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搭建了绿城十维,秉持向外输出的理念,发挥各自的特长,比如我对项目开发所特有的敏感度是很多业主与我们合作所看重的。
▲杭黄铁路桐庐站(图源:绿城十维提供)
verse编辑部:作为一家设计师与房地产公司合作模式的股份制建筑设计公司。您认为绿城十维的优势有哪些?
仲磊:年轻的事务所是充满希望的,能得到长者的指点,会走得更稳更远一些。绿城十维可以说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在成立之时就有先天的优势,即绿城集团冠名和支持的背书使得绿城十维在市场上承接项目变得相对容易。绿城集团创立伊始,董事长宋卫平一直坚守高端物业的设计营造,其产品品质在中国房企中独树一帜成为标杆。绿城十维秉持绿城集团的核心价值观“真诚、善意、精致、完美”并将其从始至终地贯彻至每一个项目里。
verse编辑部:绿城十维目前正在做哪些项目?对于未来承接的项目,有什么样的布局和期待?
仲磊:绿城十维的项目类型比较多元,涉及博物馆、产业小镇、居住小镇,其中还包括文旅小镇等。团队承接了住宅、公建、酒店等项目,比如桐庐高铁站和五星级酒店等。目前,我们的项目分散在全国,未来会集中在重点城市,虽然中国整体建筑设计行业的市场不太乐观,但是我们还是希望能够承接优质的项目,输出高品质的作品并产生很好的效益。
▲ 绿城十维办公室内景(图源:绿城十维提供)
verse编辑部:您个人偏爱哪个类型的项目?
仲磊:博物馆对我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博物馆不仅是陈列场所,也是人感知历史、感知事物的场所。它能拉近人和艺术品、人和历史物件、人和历史事件的距离。
verse编辑部:在中国做设计,对于设计质量的控制方面,设计师需要具备全方位的能力,才能确保从设计到施工最后落成高品质的项目。对于此,您有什么样的感触?有什么印象深刻的经历?
仲磊:这的确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在中国有个普遍的认知,即效果图比实景图好看,然而,在绿城项目里是实景图比效果图好看,这也得到了外界一致公认的。这得益于从开发商到整个设计团队通力合作的成果,包括对施工方尽心的要求,最后得以保证了作品的高完成度。
印象深刻的是桐庐高铁站的项目经验。项目涉及了复杂的方方面面,有很多需要突破的点。例如,在政府招采方面,会需要设计师在厂家跟踪铝板的完成,其中包括选样、颜色、厚度、抗湿耐脏的性能等都经过反反复复的打样。在投资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做到最好。最终,外界以及当地政府一致认为项目的完成度非常高。
绿城十维始终以负责的态度对待从设计到施工的整体环节。其中有两个对比强烈的项目。一个业主尊重设计师并全权让设计师挑选打样,另一个业主坚持自己的想法,有些改动没有和设计师商量。其实,设计师对于作品完成度的把控是蛮重要的。对整个行业而言,这样的问题是普遍的,即设计师话语权始终受到约束。
▲杭黄铁路桐庐站(图源:绿城十维提供)
verse编辑部:社会变得越来越多元化,使用者的多元化给设计带来挑战,在做设计的过程中,您认为这些挑战是什么?
仲磊:最大的挑战有两点。一是建筑师要跟得上科技更新的速度。设计的未来方向是科技转化为建筑技术的运用。二是多元化带来的分工细化。每个项目的分工会越来越细,建筑作为项目的龙头,需要建筑师具备更加完善的全专业知识。例如,作为主导建筑师,在桐庐高铁站的规划、建筑设计、景观、市政的大总包里,如何协调各方并统一想法,这就是多元化带来的挑战。
verse编辑部:中国城市正从增量时代转向存量时代,城市更新在未来是主旋律。对于新旧的融合以及改造创新方面,您的看法是什么?
仲磊:无论是从规划到现状,还是从没有规划到自然生长的城市肌理,每座城市的建造存在即为合理,都留存着自身变迁的历史脉络。第一,尊重。设计必须尊重整座城市本身发展的过程和原有肌理。第二,城市更新即城市再生。在中国城市的变革中,很多城市的发展是基于长官意识,尤其是本身欠缺规划逻辑的三四五线城市,这是城市发展的最大问题。对于这类城市,需要挖掘生活场景后进行再生。对于建筑师、规划师而言,是一件挺难的事情,是不以设计师意志为转移的事情。随着时代的变化,这一现状会得到改善,设计师等专业会得到更多的话语权。
▲千岛湖码头中心(图源:绿城十维提供)
verse编辑部:很多人认同设计必须是功能和美学兼备的。在您眼中,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才能称之为好的建筑设计?
仲磊:任何一个人都会评价建筑,比如住宅这个大家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建筑,无论主人或客人对住宅都有自己的见解。对于建筑师而言,要平衡这些需求是最难的事情。功能是建筑存在的基础,上升到美学层面就需要整个社会的美学意识提升,比如建筑还能传承历史等。因此,对我而言,建筑设计是艺术范畴里最难的一件事。如果要给建筑设计定好坏。首先,在满足特定功能要求的基础上,建筑的使用者步入其中会夸其好。其次,建筑需要具备普世的审美观,即百看不厌、传承经典。
verse编辑部:您对建筑、景观、艺术、城市、人之间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仲磊:人的尺度和行为决定了它们的组成。建筑是组成城市的最小单位,景观填塞在建筑之间和建筑内部。城市通过建筑、景观、人的活动所产生的就是一种艺术,包括建筑、景观本身也是艺术。总而言之,在人的尺度下进行城市、建筑、景观的生活空间的搭建,这是最舒适的。
例如,有着一定历史的小城,未经规划而自然生长,让步入其间的人感到十分舒服,这就是以人的意识为主导的构成。然而,在大城市里,规划却摒弃了人的角色,慢慢脱离了人的行为习惯。
▲绿城千岛明月(图源:绿城十维提供)
verse编辑部:您最欣赏的设计师是哪位?他/她给您带来了哪些影响?
仲磊:贝聿铭先生是一位伟大的建筑师。在设计手法方面,我最欣赏他对于内院空间的处理。基于中国人骨子里的情怀,有了内院,就有了空间的连贯,也有了对光的理解。贝聿铭是以空间为核心对外发散后形成几何形态,对材质和对光的运用等都有着极致的追求。
贝聿铭对于项目的思考和传承,带给我很深的影响。例如,城市更新方面,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坐落在世界上最为敏感的场地上,周围是白宫、国会山、西馆等地标。贝聿铭采用体块切割的手法,连同材质的运用,都与西馆相呼应,同时和周边各类轴线的切合和隐喻,极致地体现了与白宫在形体上的对应关系。
贝聿铭更多的是尊重再生的过程。封山之作苏州博物馆展现了他对于光、内院、几何形体的极致运用,连同对当地文化的尊重和挖掘以及再生的过程,这都是值得学习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项目中,为了展现纯粹的伊斯兰建筑,贝聿铭走访了土耳其和中东的很多地方,最后在埃及开罗的伊本·图伦清真寺找到了设计原型。在这个本源上的发挥,就是尊重、传承和再生的关系。得知贝老仙逝的那天,我正好在香港中环中银大厦的楼下,情绪难以言表。
verse编辑部:对于年轻一代建筑师,您有什么样的建议?
仲磊:我本身也很年轻。对我而言,从院校阶段的夯实基础到项目的实际落地,设计师的成长是一个磨练的过程。通常意义而言,并非每个人都能成为明星建筑师或者大师,但你至少要做到职业建筑师应该做到的一切,才可能有更大的收获和更远的发展方向。
- End -
请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绿城十维主页浏览更多
投稿邮箱 verse@designvers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