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新办举行科学家中外记者见面会,这位生态环境领域的专家参加了,他都说了啥?

程梓桐 中国环境 2021-04-27

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围绕“弘扬科学家精神肩负新时代科技使命”,邀请4位科学家代表交流探讨。


参会的4名科学家分别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名誉所长姚檀栋,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霍守亮,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袁亚湘,北京大学工学院研究员、北京大学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郭少军。


国新办举行科学家与中外记者见面会。视频来源:央视网


会上,霍守亮介绍了生态环境科技领域能力体系和组织模式创新和协同攻关情况,以及生态环境科技在长江大保护、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中的重要作用。他表示,近年来,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地更绿了,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科技创新贯穿于污染防治攻坚战全过程,发挥了很关键作用。“我们通过污染过程和机理的研究,逐渐认识到一些污染问题的过程、发展趋势以及主要成因,可以更加准确识别环境污染问题的区位、时间和对象,后续采取的环境管理措施和治理措施也更加精准。并且整个污染防治攻坚、流域和区域的生态治理和修复方面也更加科学和合理。同时,有关污染物环境风险评估方法以及防控措施的出台,能够让我们对生态环境问题有超前的预判,切实发挥了科技创新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中的基础性、前瞻性、引领性的作用。”


霍守亮表示,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科技创新有着非常核心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通过科学体制创新可以实现区域的协调、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大力实施科技创新,然后攻克关键的包括技术上、污染治理的核心技术,我们才能走出一条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的道路,到2035年美丽中国基本实现。


作为青藏高原科考队队长,姚檀栋介绍了现阶段青藏高原的资源、生态环境情况,以及目前第二次青藏科考的进展。“解决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的影响和应对是我们这次科考一个最基本的研究主线。在整个研究里,要研究包括大气、冰冻圈和水圈、生物圈和整个生态屏障建设等在内的十大任务。”姚檀栋表示,青藏高原最早搞生态屏障的地区,不仅要保护好青藏高原的生态,更要优化好青藏高原的生态,这会影响整个中国东部地区。十大任务在整个推进过程中,已经在亚洲水塔、生态屏障、高原生长等多个方面有重大成果产出。比如青藏高原现在整体是变暖,变湿,变绿的过程,变绿过程中使得低海拔森林不断往高海拔移动,原来高海拔土著物种的生存空间可能会消失,就会面临着生态不平衡,需要继续研究。


郭少军主要从事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新能源汽车所用的关键材料,主要做燃料电池和氢能方面的研究,他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情就是设计高效的催化剂体系,从而提升整个燃料电池的能量密度、功率密度,还有使用寿命。希望通过科技技术创新,来解决目前燃料电池氢能方面面临的挑战性问题。




来源:中国环境APP

封面图来源:新华社

编辑:秦超

更多精彩,请关注中国环境APP

长按识别二维码下载↓↓↓


版权声明


中国环境报社旗下媒体包括中国环境报、《环境经济》杂志、中国环境APP、中国环境网、中国环境微信、中国环境微博等。为维护自身版权利益,制止非法转载行为,特此郑重声明如下:

1、任何媒体机构及营利性组织,凡在互联网、移动客户端、微信和微博等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中国环境报社所属版权的新闻作品,须事先取得中国环境报社的书面授权后,方可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和转载,且必须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同时按有关国际公约和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向中国环境报社支付版权费用。

2、任何媒体机构及营利性组织,未经书面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中国环境报社所属版权的新闻作品。对于侵权行为,中国环境报社将予以警告。

3、对于警告无效者,中国环境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公开谴责、向国家版权行政主管部门举报、向人民法院提起侵权诉讼等多种措施以维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届时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侵权人承担。

4、对于各类非法转载行为,欢迎读者举报。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联系电话:010-6717501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