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环境热评 | 抓好减污降碳 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马新萍 中国环境 2021-04-27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2021年要重点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这是中央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以高水平保护倒逼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作出关于碳达峰和碳中和愿景的重大宣示。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在2030年前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实现碳中和。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气候雄心峰会上进一步宣布了具体目标。这是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充分体现了中国主动承担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同时,这也是对国内各行各业推进碳减排、实现碳中和发出了动员令。


碳减排与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生产生活方式全方位变革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我国产业结构依然偏重,能源资源消耗量大,环境污染重,节能减排形势严峻;另一方面,我国能源结构仍然以煤为主,集中使用率和清洁化利用水平较低,节能提效迫在眉睫。除此之外,生活用能需求增长较快、占比不断扩大,大幅拉升能源消费刚性增长,给能耗强度下降带来不利影响。


碳排放和其他污染物排放具有同源性,抓好抓实碳减排工作,对于温室气体排放和大气污染物排放可以起到协同控制作用,有利于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一些地区实践证明了这一点,如重庆市过去5年在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同时,碳强度累计下降比率超过17.9%,减污减碳的作用非常明显。


显然,我国按下减碳加速键,将有力倒逼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不断调整优化,推动绿色产业快速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实现自主减排目标和碳中和的愿景,时间很紧,任务很重,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当前,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和能耗仍处于高位,我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要充分发挥好“三线一单”在功能分区、产业布局、结构优化等方面的作用,切实提升生态环境空间管控精细化水平。要严格执行环评制度,从源头上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要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加大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利用力度,实现减污降碳效益最大化。要建立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利用市场经济手段激发减碳动力。


针对我国能源资源“富煤、贫油、少气”的特点,需抓紧制定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严格落实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合理控制煤电及煤化工产业发展,扎实开展“电代煤、气代煤”工作;要因地制宜发展水电、核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推动能源消费结构向清洁低碳加快转变。


此外,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不可忽视。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本质上要求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每一个人树立勤俭节约、低碳环保的消费观和价值观,需要每一个人从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中做起,身体力行,让节约用电用水、购买环保产品、垃圾分类回收、绿色出行等成为一种习惯,以每个人的一小步换来社会的一大步,为建设低碳社会做出贡献。


抓好碳减排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是加快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引导和倒逼作用,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为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



来源:中国环境报

编辑:秦超

更多精彩,请关注中国环境APP

长按识别二维码下载↓↓↓


版权声明


中国环境报社旗下媒体包括中国环境报、《环境经济》杂志、中国环境APP、中国环境网、中国环境微信、中国环境微博等。为维护自身版权利益,制止非法转载行为,特此郑重声明如下:

1、任何媒体机构及营利性组织,凡在互联网、移动客户端、微信和微博等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中国环境报社所属版权的新闻作品,须事先取得中国环境报社的书面授权后,方可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和转载,且必须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同时按有关国际公约和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向中国环境报社支付版权费用。

2、任何媒体机构及营利性组织,未经书面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中国环境报社所属版权的新闻作品。对于侵权行为,中国环境报社将予以警告。

3、对于警告无效者,中国环境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公开谴责、向国家版权行政主管部门举报、向人民法院提起侵权诉讼等多种措施以维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届时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侵权人承担。

4、对于各类非法转载行为,欢迎读者举报。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联系电话:010-6717501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