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环境热评 | 以禁放保障冬奥期间空气质量需未雨绸缪

宋杨 中国环境 2021-04-27


生态环境部党组3 月19 日召开会议,对做好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行部署。强调突出绿色办奥理念,加快推进赛区及周边地区的各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尤其是抓好大气、水环境的污染治理。


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计划于2月4日-20日举行,开幕当天,正好是大年初四欢度春节之时。喜的是,春节喜庆氛围之下,人们能够放松心情,和家人、朋友在电视或网络前观看冬奥盛会。但有喜也有忧。冬奥会举办期间正处于冬季采暖季,保障空气质量的任务很繁重,需要未雨绸缪。


2021年除夕至初一期间,北京市空气质量为重度污染,PM2.5最大峰值浓度达到289微克/立方米。不仅北京,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5、PM10平均浓度也分别达到127微克/立方米、158微克/立方米。到了元宵节,北京市空气质量依旧为重度污染。而导致PM2.5小时浓度快速升高的重要推手,就是在不利气象条件下烟花爆竹的集中燃放。


根据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组分网观测结果,今年除夕夜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多个城市PM2.5组分中指示烟花爆竹燃放的特征组分浓度上升显著,包括钾离子、镁离子等,北京、廊坊等相关特征组分浓度上升尤为突出。专家也做过测算,今年除夕夜间至初一凌晨,北京、保定等城市烟花燃放对PM2.5贡献约占20%-40%。


从历史观测数据来看,每年除夕夜到初一凌晨,PM2.5浓度的爆发性增长都非常明显。这说明,尽管各地均出台了烟花爆竹禁限放规定,但燃放量依然可观。特别是北京,2021年禁限放区域仅占全市总面积的57.4%,并且位于五环外的延庆赛区并没有实现全部区域禁放。2022年冬奥会开幕之时,如果正逢不利气象条件,需要充分考虑烟花爆竹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1月考察调研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时强调:“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党和国家的一件大事,是我们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我们对国际社会做出的承诺,向来是坚定履行的,确保冬奥会空气质量,也是承诺的重要内容。


冬季静稳小风、逆温高湿等气象条件本就不利,刚性采暖需求产生的排放也难以避免。底子不好,那就要靠人来努力。事实上,在过去5年间,为了保障冬奥会空气质量,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已经开展了不少工作,采取了很多硬措施,比如压减燃煤、控车降尘、发展新能源等,也取得了一定成效,2020年北京PM2.5年均浓度首次实现“30+”就是很好的证明。


PM2.5浓度每一微克的下降,都是无数人用心血换来的。燃放烟花爆竹这种人为造成的污染排放,也应该靠人们的努力来减少。确保北京冬奥会期间良好的空气质量,决不是一地一人之责,而是需要大家一起努力。不放烟花爆竹,看似事小,却是我们每个人能为冬奥会作出的积极贡献,是一件光荣的事。


或许有人会说,过年燃放烟花爆竹的习俗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一种仪式感。但仔细想一想,古人燃放鞭炮的主要功能其实是“镇邪驱瘟”。而这一观点放在现在来看,显然已经站不住脚。还有人认为,鞭炮能给春节增添气氛和乐趣,烟花爆竹燃放得越起劲,才越有年味。其实,随着时代发展,我们需要给春节注入新年味、新仪式,增添低碳环保的新内涵、新风尚。


虽然现在距离春节还有较长的时间,但是冬奥会筹办工作一直在有序推进。随着冬奥会举办进入倒计时,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加强相关保障工作力度,把保障空气质量的工作做在前头。


比如,研究燃放烟花爆竹对赛场区域空气质量产生的影响大小和影响机制。在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应对预案,科学划定禁放的区域范围。就燃放烟花爆竹造成的空气质量影响、绿色冬奥的相关知识等,对公众进行宣传,让人们充分认识到冬奥会期间的大气环境形势,提前做好不燃放烟花爆竹等相应准备。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我们收获了世界各国的认可和赞许。2022年北京冬奥会,同样是一个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新契机。现在距冬奥会举办还有10个月时间,希望通过正确的舆论引导,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更加支持生态环保工作,逐渐让禁放限放成为人们的共识。让每个人都能为绿色办奥添砖加瓦,以优美生态环境为举办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增光添彩。




来源:中国环境报

题图:美丽河北

编辑:邢翰韧

更多精彩,请关注中国环境APP

长按识别二维码下载↓↓↓


版权声明


中国环境报社旗下媒体包括中国环境报、《环境经济》杂志、中国环境APP、中国环境网、中国环境微信、中国环境微博等。为维护自身版权利益,制止非法转载行为,特此郑重声明如下:

1、任何媒体机构及营利性组织,凡在互联网、移动客户端、微信和微博等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中国环境报社所属版权的新闻作品,须事先取得中国环境报社的书面授权后,方可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和转载,且必须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同时按有关国际公约和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向中国环境报社支付版权费用。

2、任何媒体机构及营利性组织,未经书面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中国环境报社所属版权的新闻作品。对于侵权行为,中国环境报社将予以警告。

3、对于警告无效者,中国环境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公开谴责、向国家版权行政主管部门举报、向人民法院提起侵权诉讼等多种措施以维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届时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侵权人承担。

4、对于各类非法转载行为,欢迎读者举报。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联系电话:010-6717501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