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清风拂面 | 紧盯重点领域,结合工作职责认真开展自查 确保以案为鉴专项教育取得扎实成效

宋杨 中国环境 2021-05-06

生态环境系统肩负着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的使命担当,需要以严明的纪律和优良的作风完成各项重要工作任务。今年以来,生态环境部系统各部门各单位深入推进以案为鉴专项教育,用活用好万本太严重违纪违法案件,持续巩固扩大警示教育效果。


全覆盖、无盲区开展警示教育,开好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


抓好责任落实,就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示范作用。部系统各级党组织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主要负责同志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领导干部带头参加专项教育,结合实际认真开展检视剖析,力求专项教育取得实效。


行政体制与人事司将集中观看《逐梦人生不归路——万本太严重违纪违法案件警示录》警示教育片与主题党日活动相结合。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叶民与人事司全体同志共同观看警示教育片,并主持召开党员干部会议进行学习讨论。大气环境司做到党员同志、党外同志、挂职干部警示教育全覆盖,司领导带头谈认识、谈体会。看完警示教育片后,大家一致表示,片中既有案例分析又有工作提醒,通过身边的违纪违法问题开展警示教育,深受触动。中国环境报社召开2021年党委中心组(扩大)学习会议,邀请参与撰写专项教育系列评论的4位同志和拍摄制作警示教育片的两位同志分享学习体会。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也召开了以案为鉴专项教育主题党课活动,交流警示教育片观看体会,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林玉作了以“知敬畏、守底线,以案为鉴,遵规守纪”为主题的党课分享。


“当官为什么”“用权干什么”“工作图什么”,围绕这3个问题,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领导班子带头进行反思。各支部召开以案为鉴专题组织生活会,支部书记、部门负责人的对照检查纳入个人廉政档案,推动全体党员干部深刻汲取万本太案件教训,努力形成严作风、严纪律的良好局面。


在民主生活会上,卫星环境应用中心领导班子成员结合实际经历,从万本太严重违纪违法案件对生态环保事业的伤害,结合分管的具体工作,联系个人思想、生活和工作实际,总结教训,深刻查摆自身在理想信念、强化纪律规矩意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切实做到躬身自省、亮短揭丑、开出辣味。同时,将万本太严重违纪违法案件作为9个党支部召开组织生活会的剖析内容,党员干部深刻汲取案件教训,结合案件所涉问题对照检查,澄清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推进标本兼治,建立健全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相关制度


通过开展以案为鉴专项教育,部系统各部门各单位以案释德、以案释纪、以案释法,举一反三检视自身在从严管党治党方面存在的短板和薄弱环节。以万本太案件所涉问题领域为重点,把专项教育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建立健全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的相关制度,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推进标本兼治。


生态环境监测司紧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结合工作职责,认真开展自查。针对国家空气和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人为干扰行为调查处理、监测标准制修订、监测任务管理等重点领域和环节,进一步推进建章立制,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堵住管理漏洞。目前,已经出台《生态环境监测司监测任务管理规定》等3项内部管理规定。


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开展领导干部在企业、社会团体兼职专项清查整顿,制定干部在企业、社会团体兼职管理规定。规范干部职工外出授课、担任业务专家参与咨询和项目评审,严格审批把关。制定中心挂职(学习)锻炼人员管理办法,强化挂职(学习)锻炼人员管理。


生态环境执法局督促各党小组梳理发现潜在问题共计21个,制定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30项;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制定《关于切实落实干部教育管理责任的规定(试行)》,加强干部教育监督网格化管理,层层压实责任;华南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突出强调在现场监督期间要严格遵守各项纪律,防止出现被动式的“微腐败”……更严格的制度建设,正在各部门各单位如火如荼地进行。


历时4个月的以案为鉴专项教育已接近尾声,但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严的主基调会长期坚持下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一刻不停。各部门各单位将在提升“以案促改、以案促建、以案促治”的有效性上下功夫,将整改成果体现在各项工作的成效中,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坚强保证,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来源:中国环境报

编辑:米西

更多精彩,请关注中国环境APP

长按识别二维码下载↓↓↓


版权声明


中国环境报社旗下媒体包括中国环境报、《环境经济》杂志、中国环境APP、中国环境网、中国环境微信、中国环境微博等。为维护自身版权利益,制止非法转载行为,特此郑重声明如下:

1、任何媒体机构及营利性组织,凡在互联网、移动客户端、微信和微博等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中国环境报社所属版权的新闻作品,须事先取得中国环境报社的书面授权后,方可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和转载,且必须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同时按有关国际公约和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向中国环境报社支付版权费用。

2、任何媒体机构及营利性组织,未经书面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中国环境报社所属版权的新闻作品。对于侵权行为,中国环境报社将予以警告。

3、对于警告无效者,中国环境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公开谴责、向国家版权行政主管部门举报、向人民法院提起侵权诉讼等多种措施以维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届时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侵权人承担。

4、对于各类非法转载行为,欢迎读者举报。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联系电话:010-6717501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