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引黄造湖”被点名批评后,开封市委书记接受中环报记者专访谈了这几点

张倩 中国环境 2021-05-10


距离第二轮第三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曝光“郑州、开封等市借引黄灌溉之机行‘人工造湖’之实”案例,已过去两三周。问题曝光后,河南省开封市委书记高建军怎么推进整改?目前开封就“人工造湖”等问题整改进展如何?近日,高建军就此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谈问题:当作“戒尺”,照单全收


4月16日,中央第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在典型案例中指出,黑岗口调蓄工程至今配套工程未完工、调蓄灌溉和供水功能未有效发挥等问题。


对此,开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建军告诉记者:“问题曝光后,我们第一时间现场办公,成立专班,制定专案。特别是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打通了马家河原河道,实现了水库向惠济河灌区补源供水,并对淤积沟渠疏浚清淤,基本实现灌溉功能。”


马家河综合治理工程是上游黑岗口调蓄水库的下游配套蓄滞洪工程,但因为涉及自然村、项目穿越郑开城际铁路等多方面因素,特别是主观努力不够,工程进展较为滞缓,没能及时打通黑岗口调蓄水库与下游灌区的灌溉通道,未能有效保障下游农业引黄灌溉以及城市供水需求。


当记者问及为何这一问题之前未得到有效解决时,高建军表示:“在认识上,我们没有统筹好保障农业与繁荣服务业、保护生态与助力发展之间的关系,片面认为水库建成之后应起到一举多得的作用,对充分发挥水库核心功能重视不够。在方法上,我们也没有完全做到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对实施水库配套工程建设可能存在的困难挑战估计不足,在主动努力、高效抓落实方面做得不够,导致配套工程建设进度迟缓。”


高建军对曝光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他指出:“这次案例曝光,对开封而言,不仅是一次及时警醒、精准警示,更是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一把‘戒尺’。中央第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指出的问题,可以说是一针见血、直击问题。对通报指出的问题,我们诚恳接受、照单全收。”


抓整改:现场办公,实地调研


在案例曝光两天后,4月18日,高建军和开封市市长李湘豫深入马家河综合治理工程现场,仔细察看了工程进展情况。


两天内,开封投入工程机械40余辆,工人200余人、技术人员40余人日夜施工。高建军在现场看到,黑岗口调蓄水库晋安闸至马家河河口已全面疏浚贯通。


“这样一来,就基本实现黑岗口调蓄水库通过马家河向惠济河灌区补源供水,加上涧水河供水,发挥了调蓄灌溉和供水功能,实现了东风干渠灌溉面积9.37万亩、郑闫渠灌溉面积2.1万亩的整改效果。”高建军说。


为尽早整改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反馈的问题,开封市相关部门建立工作台账、逐项销号。针对案例中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挖人工湖以“开封西湖”名义全力打造旅游景区,高建军告诉记者,除水库周边必需的便民设施、管护运维设施外,相关部门已对水库内景观化的设施项目进行了全面清理,防止景观化趋向。此外,也加大了水库防汛、除涝、灌溉功能的宣传力度。


针对督察组指出“西湖二期项目开工前未取得土地使用权证,非法占地1280亩,其中耕地629亩”的问题,目前也有了新进展。


高建军介绍道,对马家河综合治理工程中存在的违法占地问题,已依法依规处理到位。目前,1280亩用地已完成耕地占补平衡,河南省政府已批准“农转用”手续,土地征收工作待报国务院审批后实施。


推进治、建、管各项工作,抓实加快马家河综合治理工程建设以及相关提升农业灌溉能力、提升防洪减灾能力、实施污染防治攻坚、突出节约集约用水和坚持生态为民等重点任务,会是未来开封市委、市政府一个阶段的重点工作之一。


作为首批曝光案例城市的“一把手”,高建军坦言,这段时间承受了很大压力。“但作为领导干部,我们将会下决心变压力为动力、变被动为主动,自觉接受监督。接下来,我们一定确保各项整改举措落实落细、落地见效,有效推动黑岗口引黄调蓄水库的核心功能和生态功能同时发挥,真正实现相融共生。”高建军说。



更多报道请浏览中国环境APP“第二轮第三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专题




来源:中国环境报

题:“引黄造湖被点名批评,开封市委书记接受本报专访谈黄河流域生态治理 将以此作为推动工作的“戒尺

编辑:邢翰韧

更多精彩,请关注中国环境APP

长按识别二维码下载↓↓↓


版权声明


中国环境报社旗下媒体包括中国环境报、《环境经济》杂志、中国环境APP、中国环境网、中国环境微信、中国环境微博等。为维护自身版权利益,制止非法转载行为,特此郑重声明如下:

1、任何媒体机构及营利性组织,凡在互联网、移动客户端、微信和微博等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中国环境报社所属版权的新闻作品,须事先取得中国环境报社的书面授权后,方可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和转载,且必须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同时按有关国际公约和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向中国环境报社支付版权费用。

2、任何媒体机构及营利性组织,未经书面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中国环境报社所属版权的新闻作品。对于侵权行为,中国环境报社将予以警告。

3、对于警告无效者,中国环境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公开谴责、向国家版权行政主管部门举报、向人民法院提起侵权诉讼等多种措施以维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届时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侵权人承担。

4、对于各类非法转载行为,欢迎读者举报。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联系电话:010-6717501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