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参加过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的同志,你现在攒了几枚徽章?

周亚楠 中国环境 2021-06-11


“第一次参加督察,感触深不深?”


“深!很深!”我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


接到参加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的通知后,我想象着参加为期一个月的督察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对于从未离家这么久的我来说,想想就觉得难熬。去安徽前,我真的有害怕,有紧张。


可是当我真正开始一个月的督察工作,慢慢走入其中,我才发现,一个月更多的是感动,是难忘,是恋恋不舍......


中央第三生态环保督察组组员主要由华东督察局、淮河局、海河局、太湖局、北京、天津、重庆、海南生态环境厅(局)、部督察办和卫星中心的同志组成。


“督察工作暂时告一段落,大家辛苦了!感谢大家!”5月7日,是中央第三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安徽省的最后一天。伴随着总协调人王曙光的最后一句话落,组内第三次临时党支部会议也是最后一次全体会议结束。


细细回顾督察的一个月,多的是让人难以忘怀的画面与瞬间……




督察“新面孔”率先垂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办好群众各项“急难愁盼”问题,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办身边事,让群众享受高质量生活。4月8日,进驻伊始,组长刘伟平就叮嘱督察组成员,要把为群众办实事放在重要位置。而组长刘伟平、副组长李春良也用实际行动带领着大家认真践行着这一理念要求。


刘伟平是督察组中年纪最大的领导,先后带队赴9个市开展下沉督察,是下沉地市最多的成员。每次乘坐高铁早出晚归,多次赶上阴雨天气,仍然率队走在最前方。他先后督察调研长江岸线整治、禁捕鱼与生态保护修复、巢湖生态综合治理、长江江豚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扬子鳄自然保护区问题整改、污水处理厂问题整改及城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等情况,每到一处点位,他问的最多、也最关心的就是“问题真正解决了吗?”“整改得怎么样?”“如何让长江造福人民?”......调研过程中,刘伟平采取实地察看与问询谈话相结合的方式,不要求提前准备汇报材料,直接问询,直面问题,同市县负责同志开展谈话交流,引导他们更加深入思考,下更大决心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把保护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突出位置。


图为组长刘伟平调研铜陵港长江码头环境综合整治情况


图为组长刘伟平调研安徽扬子鳄保护区整改推进情况


副组长李春良在进驻期间先后赴7市开展督察调研,查看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项目和资源枯竭矿区生态修复与开发现状,了解龙子湖周边雨水排口整治和零排放生态房屋建设运营情况,现场督导石料厂、垃圾填埋场和生活垃圾焚烧处置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他强调,要持之以恒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思路,统筹推进,全面提升,努力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图为副组长李春良调研亳州市谯城区古井镇水环境整治情况


“老督察”用专业与敬业描绘铁军风采


“算上这一枚,我已经攒了8枚徽章了。”


“摆在一起一定很好看吧?”


在和督察局的姜栋栋聊天过程中,我知道了他们中的大部分同志都参加过多次督察,最多的竟有9次。


昨天我收到了他给我拍的8枚徽章的照片。于他而言,每一枚徽章都是一次深刻的记忆。


图为姜栋栋参加督察的8枚徽章


多次督察经历让他们拥有了丰富的督察经验,他们把专业与敬业融入了督察工作的方方面面。


督察一个月的时间,总协调人王曙光一直坚守驻地,统筹协调各项工作。在他的带领下,组内各项工作顺利进行。作为总协调人,事无巨细,重纪律,抓党建,重学习,抓业务,带领各小组为群众办实事,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生态环境问题。


图为4月28日晚上10点多总协调人王曙光带领着督察组成员在工作间工作


印象中的王曙光一直是笑呵呵的,晚上11点多,甚至凌晨1点、2点,都能在工作间看到他的身影,也能时不时听到他爽朗的笑声。每次发给他审稿,无论多晚他都会回复。记得有一天凌晨4点多收到了他的回复意见,不知道那个时间他是没睡还是已经睡醒……在下沉督察期间他也不忘在深夜和各小组长进行视频学习,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将督察使命融入到督察工作之中。各小组也按照要求,将党史学习教育贯穿于督察的整个阶段。


5月7日结束进驻当晚22:30以后,我最后一次来到3楼的工作间,看到门敞着,灯亮着,督察人员仍在忙碌着。综合组韩虹手抱着一沓纸质材料在粉碎销毁,综合组组长张峰来回走动着整理装箱材料,眼前的几个大箱子已被填得满满当当。


走进里间,更让我惊讶的是,总协调人竟然也在。还有督察办刘恩东、张利鹏,第一现场小组组长李浩、机动组小组长佘进。问了才知道,大家都在忙着修改督察报告。总协调人边在纸上修改着,边和一旁的李浩交流着;佘进低头敲击着键盘,将大家提的修改意见及时录入电脑......没有一个人是闲着的。


图为5月7日结束进驻当晚总协调人王曙光和大家一起改报告(右一:李浩 右二:王曙光 右三:佘进 左一:张利鹏 左二:刘恩东 后一:张峰)


看着大家忘我的工作状态,我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想到第二天就要分开,心里有些不舍得。原以为离开前的最后一晚,大家应该早早回到房间收拾着行李,开心地等着回家。可是,他们却依旧在工作间伏案工作,与平时无二。


“那天晚上改报告直到第二天早上6:00才睡,8:30起来,把各组带回来的资料装上车,跟车回来。到局里吃过午饭就和佘进接着改报告,一直改到晚上20:00。”事后,李浩跟我说道。“进驻结束了,但督察工作还没有结束。这两天的工作强度比督察期间还要大。”


图为李子冲正在挂吊瓶


图中正在输液的是华东督察局的李子冲,在结束督察进驻返回局里的他因体力不支挂上了吊瓶,连续一个月不停歇的他这才不得不休息。听到消息后,“走路形似张嘉译”的那个形象又浮现在了我的眼前。


“从2016年参加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工作以来,这是我第7次参加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感受和收获,总的感受是苦乐相伴,与苦和累相伴更多的是收获的快乐。”7日的总结会上,李子冲述说着参加督察工作一个月的体会。作为第三现场小组的组长,李子冲带领着组员姜栋栋、重庆生态环境局张楠、海河局张浩,先后完成了“凤阳非法机动车拆解行业环境污染严重”“固镇经济开发区环境污染问题突出”两个典型案例,有效推动了当地生态环境整改。每次在工作间看到他,他都在盯着电脑屏幕,认真钻研着工作业务。我一直觉得他很严肃,后来见到几次他笑的样子,才发现原来他并不是表现出的那样“不苟言笑”。这位“老督察”一直在默默地用自己的行动为群众办着实事。


综合组负责组内的简报、资料调阅、谈话问询、协调联络等多种工作,事务繁多、琐碎复杂,为保障整组的正常运转,从进驻的第一秒到离开前的最后一刻,他们的工作从未间断。组长张峰既是综合组组长,又是第二现场小组成员,身兼数职的他在工作中细致认真,将简报、资料调阅等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尽职尽责。


综合组黄珊一直守着信访间,一个月的时间从未离开驻地,她也是第8次参加督察,经验丰富,对于信访工作轻车熟路,业务能力强。


在督察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中央第三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在进驻期间,先后与18名省级领导、13名省级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和5名地市主要负责同志进行个别谈话,对9个省级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走访问询,调阅资料2219份,受理转办群众来电来信举报3815件。对16个设区市开展现场检查并回访群众,现场检查点位568个。


专注是他们的态度,无畏是他们的精神


“在督察工作中,我们要敢于动真格、不怕得罪人;既要专于业务工作,善于查找问题,又要懂得政治工作,压实主体责任。”刚结束的这次督察也是来自华东督察局的张国平参加的第8次督察。


作为第四现场小组的组长,他带领着组员刘耀宾、邰文飞、陈伟达,下沉宣城、黄山、马鞍山等市开展督察,有着多次督察经验的他查点位、看问题一针见血,干起工作来雷厉风行,完成的“安徽省太平湖流域局部生态破坏问题依然突出”典型案例引起较大关注。为充实案例,先后多次赴太平湖核查;为完成案例,也经常工作到凌晨。他说,“督察始终把老百姓关心的事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将群众身边看似不起眼的‘小问题’,作为督察关注的‘大文章’,这正是‘为民办实事’的真实写照,也是推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


图为凌晨2点张国平和邰文飞正在修改典型案例内容


邰文飞是来自生态环境部卫星应用中心的一位“90后”,这是他第一次参加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虽是督察队伍中的新人,但在督察工作中也毫不逊色。下沉督察过程中,每到一处点位,他都认真核对信息,在手机备忘录中记录现场检查情况。白天冲在一线,晚上加班梳理材料,利用自身遥感专业优势,准备第二天的点位地理坐标位置和卫星影像资料,为督察组提供督察线索。


图为邰文飞测试水的酸碱性


督察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而督察组同志以强烈的战斗精神和奉献精神不折不扣地努力完成着。白天查现场,晚上针对问题伏案找线索、查原因,工作到半夜甚至凌晨都是常态。面对一些线索隐蔽、问题复杂的情况,抽丝剥茧,求真务实,敢于较真碰硬。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至今已历时6年,信访投诉机制解决了17万余件老百姓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甚至是“老大难”问题,切实增强了老百姓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获得感。“督察背后触动的利益、得罪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但正是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我们才敢才能动真碰硬,才取得‘中央满意、地方服气、百姓点赞、解决问题’的效果。”李子冲表示。


来自华东督察局的李浩是第一现场小组的组长,带领组员陈朝硕、蒋洪亮、刘子牧负责督察核实煤炭消费总量及“两高”产能控制、安徽省大气污染防治等情况,完成了“安徽省淮北市减煤工作不严不实”典型案例。在下沉督察时,部分乡镇工业集中区沦为“散乱污”企业聚集地,群众对此反映强烈。他们立即着手现场检查,发现园区企业烟气直排、废气治理设施长期停运,督促企业立行立改。


图为李浩带领组员深入工业园区现场检查


来自华东督察局的吕盛扬是第二现场小组的组长,他带领着组员朱洪波、张峰、俞超锋主要督察沿江地区污水收集处理、污水下河入江及黑臭水体治理等问题,完成了“铜陵市郊区荷花塘超标污水排入长江”典型案例。深夜的工作间总能看到他埋首工作的身影,在和他一起准备案例视频的时候才渐渐对他有了了解。核查点位、固定证据,他是行家;无人机拍摄、视频创作,他也能胜任。看到他写的视频文案脚本,标注清晰,让人一目了然。为了制作视频,连续几晚都熬到了凌晨1点左右。几易其稿,不厌其烦。我曾在心里给他贴过一个标签“温文尔雅”。


图为深夜12点多仍在工作间伏案工作的吕盛扬


“作为一名地方生态环境战线的工作人员,此次角色转换,能够用另外一个视角审视自己工作的不足,其中最首要的是站位问题。”来自天津市生态环境局的朱洪波在总结会上感悟。2019年正式成立督察部门后他参与了一次天津市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对督察工作有了初步的接触,但此次参加中央生态环境保护更让他得到不少启发。


“女儿出生后,我很少陪着,被人说成了我重男轻女。”来自华东督察局的佘进去年9月在浙江参加督察期间新添了二胎女儿,因为长期出差在外,少了许多陪伴孩子的时间。此次督察期间,作为机动组组长的他一直围着驻地合肥跑,修改案例、撰写报告也都是他的任务。他是组里最爱吃泡椒凤爪的人,多次在晚上11点多的工作间看到他啃着鸡爪的样子,“困的时候就靠吃鸡爪提神儿,辣嘛。”大家习惯唤他“佘博士”,而我后来偷偷给他起了个名字“凤爪王子”。听李浩说,佘进7号晚上改报告改到了凌晨3点多。


图为晚上11点多在工作间工作的佘进和张利鹏


能吃苦、敢战斗,风来了冲得上、雨来了顶得住,每一个督察人员都有一种坚定的信念:为保一方清水,为保一方蓝天,一切都无所畏惧。


督察期间,这样的铁军还有很多。负责资料调阅的吕雷、整理谈话记录的韩虹、临时借调过来的李镇正、负责党建工作的倪刚......他们都在自己负责的领域发光发亮,为督察工作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将使命永远扛在肩上


“督察不是人干的,干督察的不是人。”“跑现场,累的是身体,但精神是愉悦放松的。”这是姜栋栋笑着说出来的,虽是自我调侃,却也是真情实感。


“当你经历了中央生态环保督察,而且真正参与其中,你还有什么工作压力不能承受?”来自重庆生态环境局的张楠如是说道。的确如此,督察对人是一种磨炼,对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也是一种考验和锻炼。


来自华东督察局的刘子牧去年因脚部受伤行动不便却依然坚持跑现场,今年的他依旧跑现场,还熬夜准备典型案例的视频。“去年瘸腿的刘子牧今年站起来了!”有一天晚上组里成员调侃着。


图为凌晨12点多刘子牧和刘宇制作典型案例视频


工作间的灯灭得很晚,经常可以听到大家埋首工作很长时间后,讨论问题时发出的笑声。而我也被他们的笑声感染着。


“督察期间,工作到深夜12点那是常事,问问督察组的所有人员,又有哪一个是12点之前回屋睡觉的?”


“你问参与督察的环保人,不觉得苦吗?他会笑着告诉你,心里甜。”


......


这就是生态环保铁军。他们不仅业务过硬,技艺高超,更能打能战。他们以饱满的热情和乐观的精神投入到督察工作中,体现了高度的责任担当,展现了生态环保铁军排头兵的风采。“这次督察过程中,看到黑臭水体名单在锐减,废弃的矿山在复绿,长江边船工说‘现在长江水可比以前好太多了’,感觉到生态环境在趋稳向好。”这是第一次参加督察的太湖东海局俞超峰的直观感受,其中却离不开无数督察人的心血和付出。6年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真的带来了肉眼可见的可喜变化。


但“老督察”们并没有满足于现状,他们时刻武装自己,“不管参加过多少次督察,必须每次都把自己当督察新兵,不断学习、思考和总结,拓展督察的深度和广度,为推动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向纵深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李子冲说道。


每次督察一个月的时间,虽有结束的期限,但督察工作却仍在继续。督察人员将环保人的使命担当永远扛在肩上,刻在心底。


“周日从安徽返回,周一还要继续出差。”姜栋栋给我发来徽章照片的时候说,周六去安徽交换督察意见。


第四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也在来的路上,他们也都在着手准备中......


“估计也就休息几天,下一批督察前期准备又要开始了,无缝衔接了。”李浩说道。


“肯定参加啊!”当问到是否参加下一批督察的时候,姜栋栋坚定地回答。下一次,他该有第9枚徽章了。


想问问每一位参加过督察的同志,你现在攒了几枚徽章了?






政策接连出台,“十四五”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获多方面支持


保护生物多样性|像蛇不是蛇,重庆缙云山新发现说明啥?


山水生态的原真性完整性岂能“失守”?一一第二轮第三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典型案例剖析


一图一故事 | 信访工作里有“大文章”



来源:中国环境

编辑:邢翰韧

更多精彩,请关注中国环境APP

长按识别二维码下载↓↓↓


版权声明


中国环境报社旗下媒体包括中国环境报、《环境经济》杂志、中国环境APP、中国环境网、中国环境微信、中国环境微博等。为维护自身版权利益,制止非法转载行为,特此郑重声明如下:

1、任何媒体机构及营利性组织,凡在互联网、移动客户端、微信和微博等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中国环境报社所属版权的新闻作品,须事先取得中国环境报社的书面授权后,方可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和转载,且必须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同时按有关国际公约和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向中国环境报社支付版权费用。

2、任何媒体机构及营利性组织,未经书面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中国环境报社所属版权的新闻作品。对于侵权行为,中国环境报社将予以警告。

3、对于警告无效者,中国环境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公开谴责、向国家版权行政主管部门举报、向人民法院提起侵权诉讼等多种措施以维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届时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侵权人承担。

4、对于各类非法转载行为,欢迎读者举报。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联系电话:010-6717501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