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水变清了,臭味没了,饮马河畔迎来新气象

潘瑜 中国环境 2022-03-21

清晨起来,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柳树的枝头,家家户户的院子里挂起了灯笼,贴上了春联,小朋友们穿上漂亮新衣裳在饮马河里滑冰车、抽冰猴,偶尔还摔几个小炮,到处洋溢着节日的喜悦……这是记者虎年新春走访长春市九台区苇子沟镇双桥村距离饮马河仅有200米的家乡看到的景象。


这次带娃回到久违的家乡,发现村容村貌变化很大,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老百姓的钱袋子鼓了起来,生态环境变好了,老百姓的笑容更加灿烂了。


走在家乡的饮马河边上,看着小孩儿们在冰上一起玩耍,听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不禁把我拉回了儿时的记忆。


河道采砂被禁止  水清岸绿景象重现


饮马河是松花江流域下游左岸最大的一条支流,发源于伊通县河源镇老爷岭南侧,流经磐石市、九台区、农安县等7个县(市、区),最后汇入松花江,全长386.8公里,流域面积约1.6万平方公里,整个流域略成一斜三角形。
饮马河是当地百姓的母亲河,它的作用不仅仅是灌溉庄稼、防洪排涝,也是大人们餐后散步的好去处、闲时捕鱼的好地方,更是很多孩子们夏天解暑的天然浴池,冬天玩耍的快乐冰场。这里装着满满的美好回忆。
然而,在2006年左右,家乡的饮马河“受伤了”。有些生意人看到了这里的商机,打起了采砂卖沙的如意算盘,河面上飘着黑压压的采砂船,河道被挖得千疮百孔,机器的噪声极度扰民,家乡的美好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沙坑甚至夺走了1个孩子的生命。
采砂大概持续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省内多地重点流域河道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当地政府重拳出击,严厉打击河道乱采乱挖行为,开展河道修复工程。渐渐的,采砂人不见了,浑浊的河水逐渐清澈起来,两岸的沙丘也不见了,到处是草木葳蕤,郁郁葱葱的生动景象。
在堤坝附近,清晰可见河长制告示牌,上面明确了这条流域的包保省级领导,责任内容及具体责任人。
走在堤坝上记者偶遇村支书张玉和,他指着远处的饮马河说:“现在,采砂船开走了,河水也变清了,老百姓在饮马河边私开的荒地也退耕了,现在环境变好了,还招来不少鸟类来这里安家,也吸引了许多垂钓者。”言语中感受到了生态环境保护带来的温暖与实惠。
看到眼前的场景,记者想起当年夏天弟弟打电话的情景。
“姐,快过来看我们钓鱼呀!现在饮马河周围的生态环境可好了,这边钓鱼,那边总能看到野鸡野鸭在附近飞来飞去,这感觉忒好了!”
记者从省生态环境厅水环境管理处了解到,饮马河流域共设国控断面12个,2021年1-12月,达到或好于Ⅲ类水质断面为50%,饮马河大桥断面水质为Ⅲ类,水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狐狸臭味被整治  村庄空气更加清新


“狐狸的臭味冬天时还轻些,一到夏天,天气闷热起来,我们周围老百姓都不敢开窗户透气,每天都因为这事很发愁。”在双桥村饮马河边上生活了60多年的王大娘说。
据了解,这户村民饲养狐狸已经五年多时间,由于近几年行情不好,年均200只产量的狐狸皮卖不出去,虽影响了周边百姓的正常生活,但也没能力搬迁。
2019年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期间,该问题被反映到了督察组。百姓身边无小事。该案件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督办组接到案件后第一时间就到现场核实情况,提出限期搬迁的整改意见,并明确要求将养殖地搬迁到距村子3公里以外的地方。
督察组解决了村里“老大难”问题,“钉子户”终于要搬走了,当地老百姓都纷纷伸出热情之手,有帮忙搭建新家的,有帮助筹筹资金的,还有进行安慰劝导的。短短3天顺利完成了搬迁,人人拍手称快。乡村的空气变清新了,老百姓的愁容不见了。
一路采访过来,当地的老百姓纷纷表示,“现在我们家附近的河水变清了,臭气养殖户也搬走了,路也变成了水泥路,每天呼吸着新鲜空气,喝着放心的水,吃着的自己家种的蔬菜,感觉日子越来越好了。”一段朴实的话语,道出当地百姓的心声。
绿水青山、蓝天白云,饮马河畔新气象,村美民富百姓欢。





冬奥顶流“冰墩墩”为啥这么可爱?有哪些环保元素?本报专访“冰墩墩”设计师曹雪


盘点那些成功“出圈”的明星动物们|“生”入人心特辑


冬奥火炬手逯世泽:接好绿色冬奥理念传递这一棒!


为冬奥加油!新春“上冰”啦


来源:中国环境APP

编辑:张韵晨

更多精彩,请关注中国环境APP

长按识别二维码下载↓↓↓


版权声明


中国环境报社旗下媒体包括中国环境报、《环境经济》杂志、中国环境APP、中国环境网、中国环境微信、中国环境微博等。为维护自身版权利益,制止非法转载行为,特此郑重声明如下:

1、任何媒体机构及营利性组织,凡在互联网、移动客户端、微信和微博等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中国环境报社所属版权的新闻作品,须事先取得中国环境报社的书面授权后,方可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和转载,且必须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同时按有关国际公约和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向中国环境报社支付版权费用。

2、任何媒体机构及营利性组织,未经书面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中国环境报社所属版权的新闻作品。对于侵权行为,中国环境报社将予以警告。

3、对于警告无效者,中国环境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公开谴责、向国家版权行政主管部门举报、向人民法院提起侵权诉讼等多种措施以维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届时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侵权人承担。

4、对于各类非法转载行为,欢迎读者举报。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联系电话:010-6717501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