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最新!新一轮“双一流”高校名单公布,这些与环境相关的学科上榜!

张韵晨 中国环境 2022-03-21

今天,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更新公布,新一轮建设正式启动。

 

本次公布的名单共有建设高校147所。建设学科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布局59个、工程类学科180个、哲学社会科学学科92个。

 

值得关注的是,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中,有多所高校涉及环境专业相关学科。哪些高校的环境专业更有竞争力?与生态环保相关的专业都有哪些?记者进行了详细梳理。如果您身边有即将迈入大学校门的高中生,并对生态环保感兴趣,不妨看看~

 

7所高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上榜


在最新公布的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中,除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自主建设的学科自行公布外,“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上榜的高校分别为:北京师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河海大学、浙江大学。

 

据了解,环境科学与工程主要研究环境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环境的改造工程、环境的污染问题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行环境工程建设、环境质量监测评价、环境污染防治等。例如: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等环境工程的规划设计,对水质、空气、土壤等进行环境质量监测,噪声、重金属、沙尘等环境污染的防治等。

 

非专业人士可能对这一专业并不了解,但实际上,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就业方向较为广泛,包括给排水、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等工程类企业;环保产品的研发、生产制造等化工类企业;以及环境保护、环境监测、环境质量评价、污染物监测、污染防治、环境噪声控制等政府、事业类单位。

 

这所高校的核科学与技术专业被纳入名单中


核安全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84年我国建造第一座核电站开始,国家逐渐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备的核安全监督管理体系,成立国家核安全局。目前,生态环境部对外保留国家核安全局牌子,负责核与辐射安全的监督管理。

 

新一轮建设高校及学科范围中,就包含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核科学与技术学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核科学技术学院创立于2008年,其前身是1958年建校创办的原子核物理与原子核工程系。核科学与技术是一门由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及工程科学组成的综合性很强的尖端学科。本学科主要研究核能科学与工程、核燃料循环与材料、核技术及应用、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

 

记者了解到,截至2021年12月31日,我国运行核电机组共53台(不含台湾地区),装机容量为54646.95MWe(额定装机容量)。

 

发展核电对碳减排有显著推动作用。依据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公布的数据,2021年1-12月,全国运行核电机组累计发电量为4071.41亿千瓦时,比2020年同期上升了11.17%;累计上网电量为3820.84亿千瓦时,比2020年同期上升了11.44%。与燃煤发电相比,核能发电相当于减少燃烧标准煤11558.05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30282.09万吨、二氧化硫98.24万吨、氮氧化物85.53万吨。

 

名单包含多个生态环保相关学科,还有哪些选择?


除了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和核科学与技术学科两类专业学科,名单中还有许多涉及生态、资源的相关学科。其中有综合性高校的相关学科,如复旦大学的生态学、南京大学的大气科学等,也包括专业性高校的细分学科,如中国农业大学的农业资源环境、植物保护,北京林业大学的林学,中国地质大学的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等。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需要更多环保专业人才的共同努力,欢迎广大学子投身环保行业,践行绿色事业,一起为生态环境向好发展出一份力!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教育部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





首钢滑雪大跳台是核电站?帮美国企业家科普一下中国工业遗产再利用


环境热评|在冰雪中感受大自然纯洁坚定的伟力


漫画|绿色办奥,铺就北京冬奥会底色


零碳小屋展现绿色担当


来源:中国环境

编辑:周亚楠

更多精彩,请关注中国环境APP

长按识别二维码下载↓↓↓


版权声明


中国环境报社旗下媒体包括中国环境报、《环境经济》杂志、中国环境APP、中国环境网、中国环境微信、中国环境微博等。为维护自身版权利益,制止非法转载行为,特此郑重声明如下:

1、任何媒体机构及营利性组织,凡在互联网、移动客户端、微信和微博等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中国环境报社所属版权的新闻作品,须事先取得中国环境报社的书面授权后,方可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和转载,且必须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同时按有关国际公约和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向中国环境报社支付版权费用。

2、任何媒体机构及营利性组织,未经书面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中国环境报社所属版权的新闻作品。对于侵权行为,中国环境报社将予以警告。

3、对于警告无效者,中国环境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公开谴责、向国家版权行政主管部门举报、向人民法院提起侵权诉讼等多种措施以维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届时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侵权人承担。

4、对于各类非法转载行为,欢迎读者举报。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联系电话:010-6717501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