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连陈丹青、张小娴都念念不忘的民宿,你要不要来住一住?

2018-01-03 夏雨清 地道风物

丨世界很大,只想去那间山中小屋睡一觉丨


▲ 供图/夏雨清


- 风物君语 -


在所有人的心中

多多少少或许都有个隐居山林的愿望

可以远离嘈杂、不被纷扰

去过回归本真的生活

只是这样的愿望

也多止步于“仅仅是想一想”


但有个人偏不

曾因一次美妙的邂逅

他对莫干山颐园“一见钟情”

将民国别墅进行了重新改造

陪着女儿在这里慢慢长大

过着自然又自由的生活


他叫夏雨清,也被称作“莫干山民宿第一人”







在浙大做完讲座,陈丹青赶到莫干山,已是晚上10点多了。

这是他第一次上莫干山。从车上下来,月光穿过叶子,照着竹径,走向颐园, 陈丹青有些兴奋:“木心先生的《竹秀》写的就是这种味道。”

《竹秀》是木心的一篇散文,收在《哥伦比亚的倒影》一书中。解放初年, 木心在莫干山住过近一年,按书中的说法,他家在山上有一栋房子。多年前,我 在乌镇问过老人家,他岔开了话题,笑笑说:“写文章也是可以虚构的。”

那是2007年5月。站在月光下的颐园,闻着草木的气息,听着虫鸣和流水声,陈丹青觉得是一种奢侈的享受

这样的“奢侈”,当时我已享受两年了。颐园是我所居住的房子,一栋建于1930年的旧宅。




 1

“所有来过颐园的人,都说风水奇佳”


小隐隐于山。

我过去十几年的莫干山生活,可能连“小隐”也算不上——山中的这栋民国老屋,只是周末小住之所。到了暑假,女儿夏夏到山上避暑,我才会三天城中、 四天山上,奔走于城市和山林之间。

莫干山在浙江湖州境内,从杭州过来,只要一个多小时的车程。



曾经的颐园很大,占了一个山谷。小溪从中流过,把仅有的两栋建筑隔开。之间还有泳池、网球场,都是民国的时尚

岁月变迁,颐园的网球场,我来时已是一片菜地,泳池堆了假山,养鱼。早几年截流,这两处都被一泓池水淹没了。池边长满了杜鹃,春天开成一片红云,是山中最美的去处。


▲ 摄影/陈杰


18年前,我穿过台门走下长长的石阶,进入颐园,一下子就迷上了——在那个秋末,石阶上落着一层绯红的枫叶,桂花的香气飘散开来,恍若仙境。种满院子的枫树和金桂,都是1930年以前的旧物。

颐园是我租下来的居所。那时还没有民宿,也没有度假客,莫干山空空荡荡、无人问津,到处是倾塌的房子。听说我要租,身边所有的人都认为我疯了:“这破房子有什么用?”

我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在山上有间小屋,陪女儿慢慢长大。她可以养狗,养兔子,养鸡,养刺猬,养她想养的小动物。


▲ 颐园是民宿,也是夏雨清的家。女儿夏夏和小狗小白在这里一起慢慢长大。接待客人以外,有很多朋友顺道或专程来访。摄影/陈杰


住在山上,每一日都很悠闲,我就四处寻访和颐园相关的人和事。还真在山下的村子里,找到了造这个房子的建筑师——郑生孝老人,他那年 95 岁。

颐园是郑生孝独立营造的第一栋房子。他是莫干山上“郑远记”营造厂的少东家, 年方二十时,被房子主人潘梓彝看中,对他父亲说:“你年岁大了,我这栋房子就叫你儿子来造吧。”

75年后,老人还清晰地记得潘梓彝“胖胖的,很和蔼”。



1926年,作家郑振铎从上海来山中度假,住在商务印书馆的房子里。有一天, 他去游剑池瀑布,见到了这个拿着罗盘、四处踏勘的富商。潘梓彝对《易经》素有研究,所有来过颐园的人,都说风水奇佳,那是他历时四年选定的。

我问过郑生孝老人——潘梓彝是哪里人。也许年纪大了,记不起来了,他也记不清潘梓彝是否一口广东腔。他在山上造过的房子太多了,据说全盛之时,莫干山一半的房子都是他家“郑远记”造的。




 2

曾经的避暑胜地,如今的民宿群集


莫干山之兴,缘起晚清。

民国四大避暑胜地——江西庐山、河北北戴河、河南鸡公山,以及浙江莫干山,都和近代西方传教士有关。

1891年(即光绪十七年),一个叫“佛利甲”的美国浸信会传教士发现了莫干山。他寻找清凉的避暑地,也是出于无奈。

当年来华的传教士所生的小孩,因受不了中国南方的暑热,十有七八会夭折,必须找到凉爽之地躲过夏天的疫疾,才可提高幼童的存活率,因此有了这些外国人眼中的“避暑地”。



郑振铎1926年来莫干山上住了一个多月,写了本《山中杂记》,有一篇《避暑会》说:



到处都张挂着避暑会*的通告,在莫干山的岭下及岭脊。


几天又过了,我渐渐明白了避暑会的事业:他们设立了一个游泳池,一个很大的网球场……还有一个大会堂,为公共的会议厅,会堂之旁,另辟了一个图书馆,还有一个幼稚园。每一个星期,大约是在星期五,总有一次音乐合奏会在那里举行,一切事业都举办得很整齐的。


*注:避暑会是山中洋人的组织。



民国时期的莫干山远不止于此。在杭州城还是乡下时,它就和上海滩一样时髦和热闹了。

山上有一条荫山街,长不过百米,有一张老照片,就是几个外国泳衣女郎走在荫山街上。



1926年,郑振铎见到了“几家竹器店、水果店,再过去是上海银行、 元泰食物店及三五家牛肉庄”。


据记录,全盛时期,莫干山上电灯、电报、电话齐全,旅馆、银行、旅行社、百货店、成衣铺都有好几家。还有两家书店,一家是大名鼎鼎的商务印书馆,一家是卖外文书的伊文思书馆。牛肉庄是山中特色,郑振铎说有四五家,还有一个屠宰场,山上每天得杀两头牛,西洋的刀叉在等着吱吱响的牛排。


▲ 夏雨清的颐园,被包裹在一片绿色之中。供图/夏雨清


1937年以后,这样的盛况,再也没有出现。即使最近几年莫干山民宿爆发, 也再无当年的风雅——书店、图书馆、音乐会全没了。牛排倒是又有了,2006年, 一个英国人在山上开了一家咖啡馆。


颐园机缘巧合地成为莫干山第一家民宿。




 3 

张小娴、陈丹青……都对这里念念不忘


张小娴有次杭州行,时间宽裕,就来颐园匆匆走了一回,中午到,傍晚回。因为没有想到山中会如此美好,行程已定,衣物未带,她只得遗憾离去。

后来在文章里,她感叹:



终于明白了苏东坡和郁达夫,还有民国年间许多文人雅士、富商和权贵为什么来莫干山避暑,也明白蒋介石和宋美龄为什么选择在莫干山度蜜月。要是可以每天吃这里的菜,过上这种清幽的日子,在老别墅里写书,那多好啊。下回到杭州,我也要再来,到时候要住上一两天。



有一种野菜,她念念不忘,却又记不得名字,那是山上的三角芹菜。山人很自豪:“这菜只产于莫干山。”我没考证过,不敢乱说。


▲ 午后饮茶。摄影/陈杰


我印象中的陈丹青,吃得很少,一般只吃点凉菜,加上面条或点心,就打发一餐了。他说过:“宴席上,我负责聊天,你们负责吃。”

可在颐园的那个中午,他连吃了两碗饭,阿姨烧的山中土菜,很合他的“知青胃口”

“吃了这么多天,才吃到一顿人吃的饭。”陈丹青感慨。



小狗小白那时三个月大,看来了人,很亲热地上来舔舔脚。

触景生情,陈丹青想起了在江西插队时养的一条小狗:“也就这么大,很可爱。”

“小狗后来哪里去了?” “被吃了。”

陈丹青有次去了集市,回来发现有一碗狗肉等着他,才知道他养的小狗已成了盘中美餐。


▲ 阿姨烧的山中土菜。摄影/陈杰


就像夏夏从小养大的一只鸡,从不跟鸡玩,只跟着她,到哪儿都跟着。

有一天,夏夏突然发现少了什么,就问新来的阿姨:“我的鸡呢?”阿姨把 手中刚宰的鸡一亮:“在这儿。”原来有客人要喝鸡汤,她二话没说,就把这只不怕人的鸡杀了。

我记得夏夏伤心了整整一年。



你在旅行时有过什么特殊的住宿经历吗?

欢迎在下方留言区分享你的小故事呦


01.02-01.15

参与风物君在微头条(头条号)发起的

#地道民宿#线上话题活动

在话题内发布与民宿相关的图文内容

就有机会得到风物君准备的大物呦,快来参与吧~

登录微头条,搜索“地道风物”就能找到我啦!


同时,我们也在进行“地道民宿榜单”的评选活动:

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地道民宿榜”来啦!选出你最想睡的那间房

或点击最下方“阅读原文”直接进入报名页面获取详情




夏雨清

本篇图文选自《地道风物·民宿时代》

原文标题“我在山中,有间小屋”,有部分删减

未标注图片源自网络


点击下方图片,开启更多地道民宿


                              


🕗

风 物 精 选


在地·城市

蒙自滇西北徐州义乌汉中帕米尔呈坎羌塘拉萨

美食·物产

肥肠羊肉生蚝猪油香菜辣椒烩面螃蟹藏面

手艺·工匠

花鸟画藤编乐高砖雕古建彩绘敦煌壁画紫砂旗袍


                              



投稿邮箱丨editor@didaofengwu.cn

我们每天都会看哦

点击下方图片,了解在地道风物的工作机会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进入“地道民宿”报名页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