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1年6月3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你吃的红糖真的是红糖吗?

2015-11-25 地道风物


摄影/刁一元


2005年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王连升第一次品尝到古法熬制的红糖,“当时它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随着时间推移,这种纯天然的香甜感觉不但没有在我的内心磨灭,反而越来越清晰和明朗。”三年后王连升到贵州实地考察,接着就扎根在布依族古寨。他找到了一个活化石般的生产工艺。



4月,正是甘蔗收获的季节,云南临沧的甘蔗地里,摆满了甘蔗。甘蔗,是熬制红糖的原料,其中的糖分和养分,会被手工熬制的红糖更多的保留下来,因此其营养价值也大大高于其他糖类。摄影/王哈男

被王连升称作“活化石”的生产工艺,就是古老的红糖熬制工艺。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县的村落里,他看到了相当简朴的制糖流程:在上世纪60年代废弃的院落里,村民用石棉瓦等建筑材料搭建起避风雨的屋棚;屋棚内,甘蔗先被柴油机带动的榨汁机挤压出汁水,汁水通过沟槽流进缸里,沉淀,去除原始蔗汁中的泥土、纤维等杂质;晒干的甘蔗叶裹着晒干的甘蔗渣作燃料,一溜儿土砌长灶里燃着熊熊大火,火上是18口铁锅,那些蔗汁在铁锅内熬制成糖。


每一口铁锅都是熬糖的一个蒸发阶段,最初的大锅里汁液最稀,此后每口锅的蔗汁呈现出次第不一的琥珀色,“在最后一两口锅前,师傅会用大勺舀起浓稠的糖浆,对着阳光,眯起眼睛观察糖浆自然流下来的拉丝情况,然后决定熬制成否。”王连升说。最后,金红色的浓稠糖浆被舀进模子里,冷却成红糖砣子,成品红糖就诞生了。



蒸腾的糖水将会被慢慢熬干,直至成为较浓的糖浆(供图/杨海潮)


“18口锅的连环锅、土砌的直风灶,手工熬糖的工序,与我在《天工开物》中查到的三星灶熬糖很相似。”王连升告诉我。


《天工开物》“甘嗜”一章中介绍了制作各类糖食品的工艺,其中有熬制红糖。那时没有柴油机,却发明了“糖车”。


这种糖车被后人称作双辊式压榨机,是利用两根硬实厚重的木料作轴,将甘蔗夹在其间滚轧出汁,构造简单、效率高、牢固可靠。


甘蔗在糖车上压榨三次后,蔗汁从糖车下横板的沟漕中流进缸中。熬糖时取三个铁锅排成品字形(所谓“三星灶”),去除杂质后,接着以小火熬煮5至6小时,期间需要不断搅拌让水分慢慢散失,最后较稠的糖浆冷却凝固成为固体块状的粗糖,即红糖。


看来,在21世纪被王连升捕捉到的熬糖技艺,确实有个数百年的身份。


除了榨汁需要机器提供高效的技术,这种古老的红糖制作过程靠的都是人的经验。“甘蔗的遴选,熬糖的火候是制糖的关键。”王连升说。甘蔗的成熟度决定其所含糖分的质量,此外,“糖蔗和我们平时吃的果蔗不同,一定要保持新鲜。从砍运到榨汁不能超过一周时间。否则无法成糖。而由于甘蔗的品种、新鲜程度、生长季节等不同,需要的火候也不一样,全靠师傅的眼力和经验。”


公元745年鉴真东渡,中国的制糖术传到日本,由于日本人掌握不好火候,所以中国红糖到了日本就一直发黑,也就是现在比较流行的日本黑糖。


《天工开物》还提到,倘若火力不足,会把糖汁熬成质量低劣的“顽糖”。呈胶状的顽糖无法结晶,只会起泡沫,没有任何用处。云贵江浙有些地方的村落还有这样的熬糖习俗,他们会适时地在糖浆中添加适量的“清油脚子”,即一种混浊的菜油,这样有助于糖浆润滑便于搅拌,也会使成品糖口感好、味道香。何时点清油也是熬糖的关键,可惜村人的经验似乎只在手眼之间,不在嘴上,又为这古方熬制的红糖平添一分神秘。


云南新平县用牛推石磨的方式在榨糖(摄影/邢毅)

很多熬糖人已经不知道祖上从何时开始做这个行业了。季羡林先生在其《糖史》书中说,中国蔗糖的制造时间始于三国魏晋南北朝与唐朝之间的某一个时代,至少在北魏以前。宋人王灼的《糖霜谱》称当时云南临安、元谋一带产糖霜和合子糖,《糖史》说这“合子糖”便是红糖。


如今云南熬制红糖的古法,多是将熬好的糖浆倒入碗状的模子,晾干后扣出来得到一扇红糖,两扇称为“一合”,一般重为一斤。这“合子糖”后来干脆就叫“碗糖”。



云南熬制红糖的古法,多是将熬好的糖浆倒入碗状的模子里,扣出来得到一扇,两扇称为一合,重约一斤(摄影/胡小平)

原产于新几内亚或印度的甘蔗,大约在周朝传入中国南方,当时的文字记载中有“柘”字,后世人疑其便是汉代出现的“蔗”,它们的读音源自梵文。


中国的甘蔗产区主要分布在滇、黔等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们的记者曾走过金沙江畔的甘蔗产区,发现用甘蔗熬制红糖在村里很常见。一家一户用普通的火炉、普通的炒菜锅就可以熬糖做吃食。“我们从来不吃白糖,红糖比白糖香!”金沙江岸边的村民对记者说。


过年的时候温一碗掺了红糖的甜酒,办喜事时烧一锅放了红糖的红墩子肉,在生病时用红糖水冲一碗燕麦粉,早晨会用红糖煮鸡蛋,客人来了敬一砣红糖。过去,大理民间庆祝盖新房、嫁娶送聘礼,都要送几合红糖。自家手工熬制的红糖已经渗入到民间生活的处处,成为云贵一带偏远地区人们生活的组成部分。



微距镜头下的碗红糖刨花,呈现出自然的褐色,与常见的深红色砂糖迥异。这是因为,红砂糖经过了工业机器下的加工,而碗糖则是纯手工慢制造的产物。(摄影/刁一元)


选自《中华遗产》2011年11月刊。

原文题目为《古法红糖,东方的巧克力》

撰文/唐水 摄影/刁一元 等


本文转载自丘山志,

已获授权。



♥ END ♥


本文由地道风物(didaofengwu)微信编辑组整理编辑,欢迎转发分享,转载至其他平台请于微信后台留言,勿擅自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