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文杰: 建议改 "湿地修复" 为 "湿地恢复", 与2023世界湿地日主题一致 | 兴研院
2023年2月2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湿地日”。国际湿地公约(Ramsar )秘书处发布的官方宣传口号是“It's time for wetland restoration”,亦即“是时候让湿地恢复了”。
笔者很遗憾看到有一些机构和媒体将其错误地翻译为“湿地修复”。
那么,“恢复”与“修复”有何不同?之所以译为“恢复”而不是“修复”,意味着:不是人为的大规模地干预,而是以最小的人为干预来推动自然的恢复。
请注意,这里面“湿地(wetland)”是“恢复(restoration)”的主语;而非“restoration of wetlands”。为什么我要强调这点区别?因为,在中文的语境中,“修复”的主体是人类,是一种人为作用。而湿地的生态治理是基于自然的恢复。这是本质的区别。所以,翻译成“湿地修复”是错误的。中文语境下对于“湿地修复”的理解是省略了其主语“人”,“湿地”是动词“修复”的宾语,这与原文是不一致的,是矛盾的。
“湿地修复”这句口号,常常站在了生态文明的对立面,以生物多样性破坏为代价。
人类对湿地的修复,常常会带来负面的影响。有相关研究证明,人类对湿地的修复行为对于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许多耗费巨大金额的行动都是在“修复”,比如近海湖种树、简单增殖放流;一些地方将巨资投用于所谓的生态修复工程,如河道治理,最后变成了不分青红皂白直接将底泥全部清理掉(清淤)的荒唐行为,底栖生物的栖息地完全不被考虑,于是这类以疏浚工程、黑臭水体治理为名的“湿地修复”工程最后都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严重的破坏。
像北京南苑森林湿地公园、沙河湿地治理工程,还有上海南汇东滩的大规模植树造林工程,都是以“湿地修复”为名的生态破坏工程,此类事件,是湿地保护和生态治理中要特别警惕的错误。
真正的湿地恢复应该坚持四原则,即:节约原则、自然原则、有限原则、系统原则。
文章:田文杰 审核:Samantha 编审:Pierre 编辑:Zo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