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鱼朝前、烫烫粥、鲳鱼不上正规宴 有意思的海州湾渔民饮食俗规(三)

2017-07-25 嘉嘉 文化连云港

 渔民长期生产、生活在海上,向大海讨生活,不确定因素很多,随时都有危险,恶劣的劳动环境,特殊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使得渔民的讲究(忌讳)特别多,生产方面如此,表现在饮食方面,亦是如此。

                       烫烫粥

旧时,渔民家庭多以粗粮、杂粮为主食,但到大年三十这天,家主不管想什么办法,总得让家里人吃顿大米饭。所谓“小辫子扣铜钱,要吃(大米)干饭到过年”说的就是这个事。但这顿白米饭无论吃饱与否,都要留下一碗,在大年初一的早晨,将这碗干饭加点水,烫成稀粥,全家每人都吃一点,尤其是出海捕鱼人一定要吃一点这样的烫粥。民间称米饭二次加热叫烫,“烫”谐音“趟”,“粥”谐音“足”,“烫烫粥”谐音“趟趟足”,条件好的家庭还在米粥中加点糖,又叫“趟趟甜”,寓意来年生活甜美,又因为烫粥用的是去年剩下的饭,所以又叫“隔年陈”,年初一吃了“趟趟足”,预兆在新的一年里,取鱼趟趟足(满舱),家中粮食很多,一年吃不完留作第二年再作陈粮吃。

此俗流行于连岛、赣榆地区,采风时海州湾南部没有发现此俗。

                      元宝弯弯顺

与陆地居民一样,“大年初一早,家家吃元宝”,是海州湾渔民的千年古俗。大年初一的早晨,放完开门鞭炮后,家家起身时都作“闷声大发财”状,互不说话。待吃点糕和糖及喝点“趟趟足”之后,才能开始说话向家中老人磕头,平辈人贺年。吃的糕叫“开口糕(高)”,糖叫“开口糖(甜)”。在没有吃开口糕之前就说话,叫“过年头一天,空口说白话”。吃糕、吃糖、喝“烫烫粥”, 但这些不能算作早饭,只能表示新年一开头就得喜讯和彩头。大年初一这天第一顿饭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子和饺子。尤其是船上人家,一定要吃这些“水上漂”的吉祥之物。但“下汤圆”和“下饺子”这是渔民最忌晦的话,必须把汤圆子改称为元宝,把饺子改称为“弯弯顺”或“万万顺”。即便是平时吃饺子,也要把饺子说是“捏食”或“水上漂”。年初一煮汤圆子和煮饺子,如果有的在锅里煮坏了,绝对不能说煮坏了或者破了,坏和破这是海上最晦气的事,必须改称为“挣了”或“振了”,有挣钱或振兴的意思。年初一家中主妇在包汤圆或包饺子的时候,有意在汤圆或饺子内包些铜钱或铜板,谁吃到铜钱或铜板,就是谁今年发财的兆头,全家人都一起祝贺他今年要发大财。

汤圆和饺子馅有晕素两种,富人家的汤圆多以猪大油丁拌红糖芝麻为馅,饺子则以猪肉牛肉海鲜为馅,穷苦渔民均以豆腐野菜为馅,这叫咸元宝和素饺子。包元宝用糯米、糯玉米和或糯秫秫面子,糯民问叫粘,粘谐音“年”,故元宝又有年元宝之称。年初一吃元宝、弯弯顺,不能说吃,而要说“揣”,叫揣元宝,揣弯弯顺。到亲邻家拜年,愿意揣的,说几句彩话坐下就揣。若不想揣,但不说“不”字,要说恭喜发财,元宝、弯弯顺存着,下次再来“揣”。渔村渔民最高兴的就是过年时的彩话邻居之间的积怨,过年时主动向对方说几句彩话,立刻化解得干干净净。

                    鲳鱼不上正规宴席

鲳鱼营养丰富、肉质细腻,有益气养血、补胃益精的功效,对消化不良、脾虚泄泻、贫血、筋骨酸痛等也有一定疗效,清蒸红烧俱可,是近海鱼类中的佳品。海州湾沿岸的渔民日常也喜欢食用鲳鱼,但是到了正规的宴请场合,鲳鱼就上不了“台面”。海州湾沿岸的人们认为,鲳鱼生活在咸淡水交合之处,“生性”比较乱,和什么鱼都进行交配,称为“婊子鱼”,将这样的鱼端上正规的宴席,是对客人的大不敬。

除了鲳鱼之外,传统的海州湾沿岸居民在吃鱼方面还有很多讲究:不吃鳝鱼,因黄鳝长得像蛇,人们将捉来的黄鳝剁碎了喂鸭子,黄鳝多为穷人所食;日常不吃黑鱼(乌鱼),老百姓认为乌鱼是“孝子鱼”,母黑鱼孵完小鱼之后,眼睛瞎了,不能觅食,小鱼就主动游到母鱼嘴里,充当母鱼食物。现此俗有改变,连云港民间认为黑鱼“劲”大(滋补功效强),手术后一定要吃黑鱼汤;不吃鳗鱼,认为鳗鱼不干净,什么东西都吃,特别是红眼睛的鳗鱼更是吃腐尸的标志;甲鱼吃之前要吊起来,连云港民间认为有的甲鱼是蛇变成的,宰杀之前要将其吊起来,并用一块猪肝放在嘴边,如果是蛇变的,尽快让它现出原形;小孩子不吃鱼籽。“籽”,谐音“字”,小孩子正在求学阶段,吃鱼籽,会将“字”吃到了肚子里,从而造成孩子不识字,影响学业;带鱼低于四指宽不吃。海边渔民吃带鱼,要吃六七公分以上的(四个手指左右宽),只有四指头以上的带鱼方能带籽,吃小带鱼不利于带鱼种群繁育。

综述以上海州湾渔民的饮食俗规,从里面透露出来的文化信息是多样的:海上第一顿饭吃整鱼、吃饭时先摆筷子、过年时吃“趟趟粥”,企盼的是海上渔业生产丰收;不吃“过河菜”,是提醒船员在海上要互相忍让、互相帮助,不得互相争利的一种表现;称“帆”为“调”,改“盛”为“装”,以及避讳一切与行船不利的字眼,体现的是人们敬畏自然、对于海上安全生产的一种祈盼;称“吃元宝”为“揣元宝”,崇信筷子等习俗,流露出来的是渔民迫切希望改变穷困生活、迎来富裕生活的美好愿望;在这些饮食习俗中还能看到传统中国文化的影响,如:鲳鱼不上正规宴席,则将鲳鱼赋予了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不吃鳝鱼、鳗鱼是受到传统饮食审美风尚的影响;喜欢加吉鱼,是受到中国人“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不吃乌鱼,是因为乌鱼的“孝”与乌鸦反哺是一脉相传的,是中国孝文化的一种体现;吃大鱼、将剩余“笼水”(泔水)带回岸上处理,更是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保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具体表现。

                          鱼朝前

渔民人家日常生活很少吃肉,蔬菜也不多,一年四季佐餐,都是以鱼为主,渔民们管这叫“鱼朝前”。渔民认为“虾蟹潮人(所谓潮人是指某种食物,吃多了心口难受,人受不了),鱼养人”,鱼可以空口,但虾蟹绝对不能空口吃。渔民管因吃鱼多而长胖的人叫作“鱼胖子”。鱼既是渔民的产品,也是他们的食品,渔民喜欢吃鱼,也会做鱼,鲜的吃、干的吃、蒸着吃、炖着吃、腌着吃、放在炉子烤着吃……小小的鱼儿在渔民的手中能做成各种滋味的美食。渔民的吃鱼技术也很高,有“鱼刺不卡海边人”之说。有的吃鱼高手能够从嘴的一边进鱼,鱼肉在口中咽下肚,刺从另一边吐出。但渔船出海,渔民吃鱼就没有那么讲究了,除去必备的柴油、淡水、粮食、柴火、渔盐(以前没有冷藏设施,鱼要用盐腌制起来,后来用冰块),以及少量的油盐酱菜,整个船舱就没有什么空间了。渔民在船上吃鱼,用一个词就能概括,就是简单,他们在船上从不吃小鱼,小鱼不仅收拾起来费事,吃起来也不爽,渔民吃鱼多选用刚打上来的大鱼,以黄鱼、鲈鱼为主。收拾起来相当简单,刮鳞、剖肚,斩头去尾,啪啪几刀将鱼剁段,铁锅烧热,倒进少量的食油,放点葱姜,倒入水烧开,再把收拾好的鱼段倒进去,大火煮开,加盐即成,这个做法叫作“汆汤下”,吃的是原汁原味。以前船上吃鱼,不能一顿全部吃完,要留点鱼汤,倒入下一次新烧的鱼锅内,讲究的是“连连有鱼(余)”。用这种方法烧好的鱼,汤稍微泛红,鱼肉则是全白,味道绝佳。在太平庄,渔业队长船老大李家湘给我们介绍船上吃鱼的情况时,不禁引得我们是馋虫大动,“现在一条野生东海大黄鱼要卖到几百块钱一条,而且买不到好,日子都过头边去了”,老李回忆当年吃鱼的情况不禁轻轻叹了口气。

转载自:连云港市民俗博物馆

猜你喜欢

❤ 玩转港城,一周文化活动早知道!(7月24日—7月30日)

 今天起,连云港要全面爆发了!全国都羡慕死连云港!

❤ 【公告】连云港市区多所中学招生简章出炉!学区范围、录取细则在这里

❤ 寻找“小小音乐家” 少年民乐团公益海选 开始啦!

❤ 定啦!7月31日,连一医新海院区正式启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