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期刊界会反应如此强烈,是因为这些评比评价活动,涉及各期刊的影响力和声誉,直接关系到期刊的未来发展到底是进入良性循环轨道还是陷入恶性循环泥淖;涉及主办单位的影响力和荣誉,直接关系到包括主编在内的期刊编辑的业绩和工作考核;涉及高等学校、研究机构对某一期刊及其所刊载文章质量的评价。
可以说,期刊影响力是一个期刊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期刊主办单位、编辑、作者、读者普遍关注的头等大事。
什么是期刊影响力?
根据笔者了解,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和科研单位都根据自己的情况,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制订了一套对科研成果进行评估认定、对人员业绩进行考核管理的指标体系。具体的做法是,制订一本权威期刊、核心期刊、重要期刊和一般期刊的目录,根据教职工在这些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情况进行量化计算,有的学校甚至提出,一篇权威期刊上的文章可以等同于若干篇一般核心期刊的文章。然后,再根据考核情况,作为教职工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奖金发放等的重要依据。简单地说,就是用期刊的影响力来评判某一论文的质量和学术影响力。
那么,什么是期刊影响力呢?期刊影响力是指某一期刊在一定时期里对其所涉及的科研领域的科研活动所产生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期刊影响力最早是科技类期刊文献计量学中的一个术语。一般来说,期刊影响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①
▌总被引频次:指某期刊从创刊以来所刊载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的统计刊源中被引用的次数,它反映了该期刊在学术交流中总体被使用和受重视的程度。
▌影响因子:是指两年内,某一期刊所发表的所有文章被引用的总次数与这两年内该期刊所发表文章总数的比值,即该期刊两年内所发表文章的平均被引用率。影响因子是评价一个期刊影响力大小的主要量化指标,影响因子排名越靠前,往往被认为学术水平越高。一个期刊是否核心期刊或CSSCI来源期刊,主要取决于影响因子。
▌快引指数:也称即年指标或当年指数。指某一期刊在统计当年发表论文的被引用次数与该期刊当年发表论文数之比,即一年时限内的平均被引用频率。它反映期刊当年的反响速率或受关注度。
▌被引用半衰期:这是指期刊的生命周期。最新发表的作品或论文总是最能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引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它的关注程度会逐渐下降,其被引用率也会逐渐减少。期刊的半衰期是指某种期刊在某年度被引用的总数中,较新的一半文献是在此前何时发表的,这个时间就是这个期刊的半衰期,它反映期刊所发文章有效参考价值的时间长短。一个学科的变化越快,刊载该学科研究成果的期刊的半衰期就越短,反之亦然。期刊被引用的半衰期越长,说明该期刊越有价值,反之亦然。[1]
▌被引广度:又称被引期刊数,是指某一期刊被多少种期刊所引用,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期刊论文的知识域和影响范围,这也是期刊影响力的重要指标。有的期刊尽管被引量较大,但主要是在特定的学术圈子里被引用。例如,解放前的《现代》、《创造月刊》、《新小说》、《学衡》和《少年中国》,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持久的生命力,至今这些期刊的影响因子排名仍能较靠前,但是,影响广度却有限。
在以上五项指标中,影响因子是期刊影响力的主要量化指标,其余四项指标则是辅助性指标。快引指数、半衰期和影响因子本质上都是被引用频率,它们一起构成所谓的短、中、长期的期刊影响力评价体系的核心。影响因子之所以被看作最主要指标,这是因为它是一个相对统计平均值,它克服了期刊由于创刊历史长短、刊期不同以及载文量多少所带来的偏差,相对更为科学、合理。
期刊影响力合理性的相对性
一方面,任何评价指标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某一期刊在学术界的影响,主要通过论文被引用来反映,影响因子排除了个人情感等主观因素,带有比较真实的特征。
一般来说,期刊影响力越大,说明其论文的总体影响力越大,其学术质量越高。如果说论文的被引量是期刊总体实力的表现,那么,影响因子则是期刊所载论文总体质量的重要标准,其本质是期刊的被引用频率。现在,不少部门和人员将影响因子等同于影响力,将影响力等同于期刊内在质量指标,用以评价期刊、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等的质量高低。
另一方面,任何评价指标都具有相对性。期刊影响力也不例外。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它很容易产生偏差。
第一,学风的影响。一些研究者对自己所引用的文献不作或很少标注,特别是前些年,有些人治学方法、治学态度不够严肃、严谨,通篇很少甚至没有标注引文,或者标注得很不规范,文献的著录项不全,这就使得影响因子的计算产生困难。当然,这些年学风开始好转,据统计,2000-2004年,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篇均引文量为6.06,有引文的论文占66.4%。[1]
第二,数据统计的影响。作为期刊影响力主要量化指标的影响因子,其分子是被引证量,而分母是所发表文章的总篇数,那么,就会出现下面几个问题:
(1)如何确定分母?一本期刊不可能全是长篇的学术论文,可能还有读书札记、书评、学术综述、简讯、随笔、消息等,这些是否都作为分母?什么样类型的文章应当计算入文章总数?什么样类型的文章不应当纳入文章总数?谁来进行分类和统计?
(2)如何确定分子?首先,是引文库数据的不完备性。现在,全国内地各种期刊有近万种,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虽然力图把尽可能多的学术期刊纳入其中,统计源刊约为6000种,但却把其他类型的期刊排除在外,而且也难以保证不遗漏一些学术期刊。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0-2011年来源期刊目录”共有527种期刊,扩展版来源期刊目录172种,约占全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性期刊总数的20%,虽然覆盖了绝大多数重要期刊,但其不完备性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知道,不同学科、不同层次期刊之间论文的交叉引用已司空见惯,文章被“名刊”引用发挥了它的影响力,被“小刊”引用也体现了它的社会价值,也应同样受到重视。由于引文库数据的不完备性,这样,所统计出来的引文总量总是比实际数量要小,而且,依据不同引文库所统计出来的结果是存在较大差异的。其次,是统计数字的准确性。统计众多期刊的全部论文的引文,毫无疑问是一件浩繁复杂的工作,虽然有计算机作为辅助工具,但要想完全不出差错恐怕是我们的一厢情愿。数字的误差肯定是要影响影响因子的结果。[2]
(3)时间的影响。一些新近创刊或发表论文篇数较少的期刊就可能因分母较小而有较高的期刊影响力。
(4)增刊的影响。一些期刊发行增刊,会因增刊中有许多被算入发表总量的小论文而导致期刊影响力下降。[3]
第三,期刊影响力是中性的,无正负可言,但论文的引用却有正负之分。不管论文影响力是正是负,都能提高期刊影响力。一些发表奇谈怪论、歪理邪说的论文,往往能大大提高期刊影响力。
第四,期刊影响力不能反映各种人为因素。
(1)为了能有较高的影响因子,一些期刊不惜弄虚作假,这些做法严重损害了影响因子的客观性、公正性。如,互引和自引。对于期刊自引我们可以在统计时排除,但是,数家期刊之间的互引却往往不易察觉;
(2)期刊影响力的各项评价指标已经成为一些专门机构的商业产品之一,需要付费查询,有些数据甚至属于商业机密,缺乏透明度。这些数据往往是某一期刊能否进入“核心”的重要指标,人为因素的干扰恐怕难以完全排除。
(3)国内几家评价机构几乎都在遴选工作中采用“专家意见”作为参考,且不说专家意见中的人情因素,仅因为专家是有不同专业的,他们对同一期刊的认知就存在偏差,使得他们对期刊影响力的看法不同。
上述这种对期刊影响力统计的片面性还在于,它只是从文献计量学角度对期刊作出的评价,没有考虑到期刊及其所刊发论文的社会影响及其实践价值,尤其是在传承文明、决策咨询等方面的作用。
期刊影响力与论文影响力
前面已经谈到,期刊影响力是指某一期刊在一定时期里对其所涉及的科研领域的科研活动所产生影响的深度和广度。而论文的影响力,是指 ◈ 研究者的某一论文被学术界或同行所认可,在学术界和同行间产生的影响力。从评价的对象和内容上看,前者评价的是某一期刊,后者则是某一论文。但是,两者的评价方法却有许多相同之处,都可以通过文献计量得出评价的相关数据,如,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即年指标等等。
期刊影响力与论文影响力的关系十分复杂。从归根到底的意义上讲,论文影响力是因,期刊影响力是果,论文影响力决定期刊影响力。正因为论文的影响力大,刊载这些论文的期刊的影响力才会大。这就像是先有鸡还是先有鸡蛋的问题,从归根到底的意义上,当然是先有鸡再有蛋,不能因果倒置。一些评价机构“以刊评文”,由刊物影响力的高低来推断论文影响力的高低,把期刊影响力等同于论文影响力,这种推理确实存在一定的逻辑问题。[4]
期刊影响力与期刊论文的这种关系,很容易让人想到恩格斯的一句话:“相互作用消除了一切绝对的首要性和次要性。”[5]506
一方面,期刊影响力大,说明该期刊所刊发论文的总体学术质量较高,但是,具体到每一篇论文,他们对期刊影响力的贡献并不是均等的。期刊影响力大,并不一定某一论文的影响力就大,也就是说,期刊影响力大并不代表某一论文的质量高。期刊影响力越大,并不能从逻辑上推出,某一论文的影响力也必然越大。个别论文甚至从来就没有被引用,对期刊的影响力来说是拖后腿的。在现实生活中,2-8现象普遍存在,即一本期刊80%的引证率只是重复发生在某20%的论文中。
另一方面,由于某一期刊的影响力大,订数多,读者面较广,也可能导致某一论文的影响力较大。也就是说,同一篇论文,发表在影响力不同的期刊上,它所产生的影响力是不同的。发表在名不见经传的小刊上,很少甚至无人关注和引用,而发表在“名刊”上,受重视和关注的程度就会大大提高。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读者出于对“名刊”的信任,他们相信名刊的审稿标准毫无疑问要高于一般期刊,相信“名刊”编辑的深邃的学术眼光和严格的审稿标准,相信名刊编辑会像爱护自己的眼珠一样爱护自己期刊的品牌和声誉,会做到质量面前人人平等,不会给自己的期刊“注水份”、“掺沙子”,甚至相信名刊上的差文章质量也高于一般期刊上的好文章,尽管这种“相信”毫无道理。
读者对一个期刊的信任“来如抽丝”,可能要经过几代人的长期努力来建立,可是,这种信任却也“去如山倒”,如果不用心在意,就会“忽喇喇似大厦倾”。但愿包括主编在内各名刊的编辑们不要辜负了读者的这份“信任”。
当然,论文影响力也并不一定能代表论文的学术质量。
这也有两方面的原因:
其一,就是我们上面谈到的论文的引用有正负之分,如果引用是负面引用,那么,正好说明论文的学术质量是存在问题的,而不是表示它的学术质量较高。
其二,如果说影响因子高就能代表期刊的学术质量高,那么,某一论文的总被引次数多就能说明这篇论文的学术质量高。但是,我们知道,同一期刊上发表年代越早的论文,其被引用的总次数相对较多,我们不能因此就说较早发表的论文学术质量就高于新近发表的论文。总而言之,影响因子和总被引次数都无法作为判定某一论文学术质量的标准。
学术期刊质量与期刊影响力
学术期刊质量与学术期刊影响力的关系也是十分复杂的。一般来说,它们是正相关的,也就是说,学术期刊质量越高,学术期刊影响力一般也越高;学术期刊影响力越高,说明学术质量也越高。但是,学术期刊质量与期刊影响力也有不一致的地方。期刊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期刊可能产生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但它不能等同于期刊的学术质量。
第一,论文的引用有正面引用和负面引用之分,而期刊影响力却没有正负之分。某些学术论文的负面引用(引证),虽然丝毫不能说明学术期刊质量有多高,但是却大大提高了期刊影响力。有些论文中错误言论,遭到学术界的猛烈批判,结果该论文引用率很高,刊发此论文的期刊影响力也提升很快。
第二,不同学科性质的期刊,并不能从影响力上,反映他们学术质量的高低。期刊的影响因子与期刊所属学科领域有明显的相关性。一般来说,基础学科和单一学科有较高的平均影响因子,而比较专门的和应用性学科领域,其影响因子相对较低,甚至某一学科领域的顶级期刊可能也会低于另一领域的一般期刊。不同学科性质的期刊由于学科之间的差别,基本没有可比性,否则,这种评价是不公平的。如表1。
第三,刊载不同文章类型的期刊,难以从影响力上反映学术质量高低。文章简短而且出版周期短的期刊通常快引指数较高,但被引用半衰期较短,影响因子一般在两年之内趋于下降。而刊载研究性论文的期刊通常在出版三年后有一个被引用高峰,因此,快引指数较低,被引用半衰期较长。[6]例如,文学作品的生命周期,总体上看,远远大于文学研究论文。[1]
因此,在比较影响因子时,应区分不同学科性质的期刊和不同文章类型的期刊。“同类相聚,同级相比”,这是体育比赛和期刊评价都应该遵守的一个基本原则。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也坦承,目前CSSCI主要存在着权重问题、期刊分类问题、期刊载文量的计算等问题。[7]
第四,从某一学科来排名期刊影响力,没有考虑到期刊有专业性、综合性之分,缺乏可比性和科学性,难以反映某一期刊总体的影响力。
现在学术界总喜欢从某一学科来给期刊影响力排名。如《中国文学期刊影响力报告》、《中国语言学期刊被引次数和被引广度分析》[8]、《艺术学期刊及其栏目学术影响力研究》,等等。当然,诸如此类的分析报告,对于某一学科了解该学科的论文分布和发展趋势是很有意义的,但如此来评价期刊影响力则容易引起误解,是不可取的。例如,2000-2004年“中国文学”这一领域论文被引最多的期刊,《文学评论》排在第一,《北京大学学报》排在第27。[1]我们可以说:在中国文学研究领域《文学评论》影响力最大。但由于《北京大学学报》是综合性期刊,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文学评论》比《北京大学学报》质量高”。
第五,期刊影响力是动态变化的。如果改变评估期刊所选择的时间,影响因子会有较大的变化(如,分别取2年、5年和10年)。而且,我们前面也提到,快引指数、半衰期和影响因子分别反映期刊短、中、长期的被引用频率,它们谁更能代表期刊的真正影响力呢?它们的这些变化并不一定能说明期刊质量是真正提高了还是下降了。或许,期刊影响力的动态变化,这也是各种版本的核心期刊和CSSCI为什么每隔一段时间要重新遴选的原因。
结语
现行评价体制背负了太多的不能承受之重,由此加深了学术活动及其各个环节的异化,日益消解了研究者学术研究的情趣,如何构建和完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公正、公平、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机制,使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者、传播者、管理者、评价者各归其位、各司其职,是人文社会科学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仍然是摆在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和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注释:①国内外对期刊所作的各种评价评比,大多考虑这几方面指标。如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每年编制的《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就是如此。当然,我们也还可以把基金论文比、被下载情况列入。
参考文献:
[1]赵宪章,邓三鸿.2000-2004年中国文学期刊影响力报告[J].东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2]周兴旺.科技期刊影响因子的偏差分析[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0(2).
[3]GISVOLD SE.引证分析和期刊影响力——舍本逐末?[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0(5).
[4]周兴旺.从逻辑学的角度看期刊影响力和论文影响力的关系[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9(4).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6]于建荣.影响因子:计算方法、用途及局限性[J].生命科学,2002(2).
[7]薄洁萍.聚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不能承受之重[EB/OL].光明网:2010-05-18.http://www.gmw.cn/content/2010-05/18/content_1127345.htm.
[8]鞠秀芳.中国语言学期刊被引次数和被引广度分析——基于CSSCI统计分析(2004-2006)[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