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参考】国家社科基金立项经验分享

点击上方蓝字可快速关注我们

作者简况:上海某高校外国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上海市外国文学学会理事、教学研究委员会秘书长,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与西方文论,曾在《外国文学研究》《外国文学》《当代外国文学》《复旦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美国或然历史小说研究(2017-2020)”(项目号:17BWW083),以及其他各类项目多项。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请经验谈

我从2009年即开始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因为当时年纪尚轻就已在外国文学的核心期刊上发表了几篇反响积极的文章,在同年龄段的青年学者中算是前期基础比较好的,再加上自己的文字功底还算不错,所以对于申报国家社科基金还是颇有信心的。然而不曾想到的是,这是一条极为漫长和崎岖的道路,直到2017年我才成功立项。在此过程中,难免时而感到失意和沮丧,但更多的还是通过反思问题、总结经验而得到的收获,特别是每年借由申报项目的契机,逼迫自己沉下心来、放慢脚步,对之前的学术研究(包括侧重不一的既有成果、纷繁复杂的头绪思路)进行全面的总结、系统的梳理,这方面所下的功夫,可能一时看不出什么即刻的效果,但对自己将来在学术之路上的清晰定位以及可持续发展,其实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最初两年,我是以“乔治·奥威尔研究”为题进行申报的——奥威尔是我最喜爱的作家之一,他的每一部作品我都熟稔于心,在南京大学攻读博士期间,我写的毕业论文就是对奥威尔的意识形态解读,是国内最早的相关研究之一;除了撰写论文和书评外,我还将奥威尔的部分代表作译介到国内,算是积累了相当不错的前期成果和社会影响。然而遗憾的是,几次申请都以失败告终。随后的几年里,我又做了适当调整,将题目扩展到英国反乌托邦小说和英国政治讽喻小说,均未有结果,倒是有国内同行以类似的题目成功立项。在这期间,我也有过彷徨和不解,想不通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

说来有些偶然,我当时恰巧受到一部科幻电影的启发,迷上了或然历史(alternate history)的概念,并随手写了一篇有关英美或然历史小说的论文发表在《复旦学报》上,该文是国内最早系统介绍和研究这一文类的成果,应该说具有相当的开拓意义。这篇文章随后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我在几次学术会议上的主题发言也引起了同行专家的极大兴趣。于是,我决定忍痛放弃原先的题目,另起炉灶,以“当代美国或然历史小说研究”为题进行申报,并终于在2017年成功获得立项。

从中可见,前期成果固然重要,但它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仅凭一堆核心期刊论文未必能确保成功,还要考虑项目选题的新意、理论方法的适用性、文字论证的说服力等因素。当然,在此基础上可能还需要一点点运气,其中包括评审专家的视角和眼光、同年申报的竞争激烈程度,以及对某一专业方向的整体导向等。作为申请人,我们没必要过多强调客观因素,还是应该以我为主,把自己的分内工作尽力做到最好。我相信只要是高质量的申报材料,终会获得认可、成功立项,只是早一年晚一年的差别而已。

根据自身的经验和体会,我想对将要申请国家社科基金的同行朋友提出这样的建议:在申报内容上,要做到充分利用自身所长,选准题目,同时做好门面功夫,以貌取胜;在申报过程中,不要轻言放弃,一定要满怀自信、持之以恒,同时广泛采纳各种意见,查找不足、持续改进。具体说来如下:

(1)利用自身所长,选准题目。选题不仅决定了研究的方向和内容,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评审专家对申报课题的第一印象,进而决定其最终成败,所以它的重要性怎么强调也不为过。简单地说,成功的选题依据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题目本身一定要有切实的意义和价值,要让专家相信,你的这个课题在内容上(即what)确实值得花时间和精力去做;再就是相关的前期成果要扎实,既有必要的数量和质量,又能形成一定的体系,从而证明你的这个项目在未来的操作上(即how)具有良好的基础和推进的可行性。每年成功立项的题目,大多都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因此,我建议申请者最好还是从自己现有的成果入手,同时适度结合国家文化的战略需要和社会生活的关注重点,仔细推敲、反复权衡,逐渐归纳和提炼出一个既让专家看上去能够眼前一亮,又确实是自己相对比较拿手的题目。

(2)做好门面功夫,以貌取胜。这么说可能会招致一些非议,但在已然拥有扎实的申报内容和足够的前期成果的前提下,最终是否能够如愿胜出,此时外观的作用就开始显现了。这里所说的“门面功夫”,并非指什么花哨取巧的包装手段,而是利用各种必要的视觉措施,让你这7000字的文字材料显得版面齐整、层次分明、要点突出、格式严谨,由此体现出一个学者应有的专业素养和治学态度,从而也能让评审专家更容易把握你的结构、追踪你的思路,这对项目获得认可至为关键。由于外国文学属于人文学科,出现表格数据的场合并不多,但我们可以在标题命名、段落划分、标示重点等方面动一动脑筋,让材料看上去更为美观,读起来更有条理。就我立项的这一课题而言,其实质内容跟前一年的申报材料并无太大差别,但我在细节上又做了若干调整和处理,使得整个申报书的层次更清晰,主题更突出,重点更醒目,给评审专家的印象也必定更好。

(3)不要轻言放弃,坚持不懈。有的申报者实力和运气兼具,可以一举成功,更多的同行则需要反复修改、多次尝试,哪怕是一些水平颇高、成果丰硕的科研达人,也有屡次失败的申报经历,让人不免唏嘘。应该说,每年春节前后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满怀期待地等到六月份,却落得颗粒无收,难免会心生沮丧,有时甚至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和否定,但此时千万不要轻言放弃——由于人文研究不存在绝对划一的标准,也许某次申报所逢的专家对你的材料不甚认同,说不定下一年碰到的专家就颇为欣赏,这也实属正常。当然,我在这里强调的主要是一种信念和恒心,不要曲解为每年不做多少反思和改进,只是例行公事地交材料、撞运气。事实上,国家社科基金的申报,虽然是一个劳心费力、成败难卜的过程,但只要认真准备、积极参与,理论上就存在希望;而只要每次都有哪怕些许的改进,这份希望至少就会比上次大那么一点点。如此这般持之以恒、不断提升,终有收获的一天。

(4)广泛采纳意见,查找不足。大多数人对自身出现的问题相对不是很敏感,知识分子尤其容易如此,对于自己所写的东西往往感觉尚好,不易察觉其中的问题和不足。在这种心态下,只是一味的自行检查和修改,容易陷入闭门造车的局面,修修补补尚可,但实质性的改进断难发生。这时候就特别需要有人从“他者”的局外人视角予以审视和批评,点出自己原本浑然不觉的问题,或者给出自己未曾料想的建议。如果对方恰好是本专业的资深学者,拥有丰富的经验、开阔的视野,有时甚至可以一针见血、直击要害。我在撰写完草稿后,就有幸得到几位师长和朋友的尽心指点——乔国强教授对关键术语的严格界定,彭青龙教授对选题意义的悉心点拨,魏啸飞教授对行文措辞的字斟句酌,都让我受益不浅、感念不已;而我同好友金雯教授、陈俊松教授等人的热烈讨论和彼此建言,亦证明颇有成效——我们几人这两年都先后成功立项,想来倍感欣慰。

我曾在一次专访中这样寄语我的学生:“作为年轻人,应该始终抱有一颗热爱知识的心灵和一腔追求卓越的热忱,同时选准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并尽量做到乐在其中。这样的话,即使未来的道路有时很难,内心也不会觉得特别苦,走着走着,或许离成功也就不太远了。”不少学生在看过这篇访谈后,都跟我表示这番话让他们很感动。其实不光是青年学生,我们这些教育和科研工作者,又何尝不是在走这样的一条路?所以我在最后想把这段话也送给我的同行们,希望大家在这条路上能够以苦为乐、终有所成

为帮助高校教师提高2020年度项目申请质量,提升论文发表成功率,我们近期将举办“全国高校科研专题研讨会”,会议将邀请项目主管领导、权威评审专家和主编莅会主讲并一对一免费指导

此会已成功主办了近十年,全国50余所高校先后承办。截至2018年底,已有5812位教师注册参会学习,其中1696位成功申请到国家级项目(点击此处可查看);参会教师文章经推荐发表的成功率约为三分之一,成效显著。

更多研讨会详情,可点击如下“推荐阅读”查看。


本文来源:学术领域那点事

图片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亦宁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其他公号如转载本公号编辑的内容,务请在篇首醒目位置标明转自高教研修网。

推荐阅读

1.【收藏】申请到国家级课题的1696位往届参会优秀教师名单
2.【年终惠赠】科研人员必看!这才是课题申报和论文发表的精华
3.【邀请函】项目指南解析与论文撰写发表辅导会——第146届全国高校科研专题研讨会
4.【邀请函】第15届全国艺术类项目申请和论文发表培训会(北京,12月20-23日)
5.【邀请函】第10届全国经管类项目申请和论文发表培训会(北京,12月20-23日)
6.【邀请函】项目申请书点评与论文撰写发表培训会——第148届全国高校科研专题研讨会
7.【邀请函】项目申请书点评与论文撰写发表培训会——第149届全国高校科研专题研讨会
明天发布重要消息,别忘了关注我们哦。

欢 迎 关 注

了解更多对课题立项和

论文发表有帮助的权威信息

长按二维码关注

“在看”我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