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以个人申报经验为例谈如何有效提高社科项目申报成功率
作者简况:河南省某高校副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日本文学暨中日比较文学,近年研究重点为日本汉文学、域外汉籍等。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已结项项目包括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一项;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一项。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一项;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一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项。
1.请简要介绍一下您主持的主要科研项目情况。
我的项目于2013年成功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该项目的成功获批,给了我极大的信心,接下来几年,我陆续获批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5)、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016)等。我于2017年3月进入北京外国语大学日本学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在连续两次申报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失败后,2018年5月,我重整旗鼓,第三次申报,终于获批第63批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目前,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和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已经成功结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和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也已基本完成。
从一开始总觉得自己水平低、资历浅,根本不敢申报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到5年内实现“大满贯”,连续申请到高级别项目;这一路走来,虽然艰辛,但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在这里,我愿意以我的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申报经历为主,与各位同仁分享我的申报体会与心得,若有不足之处,还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2.请简述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选题的来由,您是如何评价该选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的?
我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唐代科举文化影响下的日本古代试律试策文学研究”,是在东亚科举文化圈视域下考察日本古代的试律试策文学——省试诗和对策文,这两种文体是古代日本在模仿唐制建立自己的科举选士制度过程中所实施的“试诗”“试策”的产物,它们既属于“文学”范畴,又与“制度”紧密相连,是一个跨文学和史学的课题。因其涉及对日本古代试律试策文献的整理,与当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指南》中“外国文学文献学研究”课题相关,所以也算是近年日本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
该选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首先,本课题意在打破传统西方学术方法影响下对文化进行文史分科研究的藩篱以及在西方文学理念的影响下形成的固有“文学”概念的束缚,构建能完整反映东亚文化共同体内文化交流全貌的文学研究新形态;其次,随着科举选士制度东传,日本为科举选士所采用的省试诗、对策文等科举文体在东瀛落地生根,显示了极强的适应性和再创造能力,与中华传统文化“殊声而合响,异翮而同飞”,成为中华文化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最后,东亚科举文化圈内的“科举与文学”话题正成为学界的关注热点。由于种种原因,日本古代的试律试策研究长期被束之高阁,少人问津,从文学视角出发的试律试策研究更是如凤毛麟角。本课题将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东亚科举与文学研究提供参考。
3.您如何收集与整理与本课题有关的前沿文献?
现存的省试诗、对策文文献散见于《经国集》《本朝文粹》《本朝续文粹》《菅家文草》《都氏文集》等日本古代汉诗文选集、别集中,对于一些文献,比如《经国集》残卷所收录的省试诗、对策文,目前尚无整理本问世。因此,文献的搜集、整理工作占了本课题的很大比重,文献整理的质量也是决定本课题最终成功与否的因素之一。
为了收集这些资料,我主要做了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亲自赴日,收集珍贵资料。对于部分仍以写本形式存世、尚未对公众开放的文献,只能亲自赴日,千方百计获得收藏机构的许可,从而进行复制、拍照等。二是多与日本学者沟通,有效利用线上开放资源获取研究资料。目前,除了一些珍贵文献外,大部分文献都可以通过线上方式浏览,有的甚至可以直接下载。我的体会是,在文献收集方面,一定要和该领域的日本学者多交流,这样才能事半功倍。闭门造车不仅会浪费很多精力,还可能会与很多珍贵资料失之交臂。
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有效整理,这一点尤其重要。我认为,必须正确认识“整理”与“研究”之间的关系。首先,两者的顺序是先整理后研究。文献只有先整理出来,才能进行研究。其次,整理包括研究。如果没有对文献进行深入的研究,是做不好整理的。再次,整理难于研究。整理与研究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工作。研究具有可选择性,研究者可以回避自己不懂的研究领域;整理不具有可选择性,研究者也必须要面对自己不懂的文献。把整理和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了,就能使其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比如,我在校勘一篇对策文时发现,有些写本把“秋旻”一词的“旻”误写为“昊”,通过与敦煌写本《兔园策府》中一篇对策文的比勘,不仅对小岛宪之的考说进行了补充,还提出了“敦煌文献在日本古代对策文整理中的价值”这一课题,写出了研究文章《敦煌本<兔园策府>与日本古代对策文研究》(载于《日语学习与研究》,2016年第4期)。
4.您该项课题的研究重点是什么?
本课题的研究重点为:首先,在东亚文化共同体视域内,整体把握日本试律试策文学与唐代文学、文化的交流融合关系是本研究首要任务。其次,如何发挥中日学术研究各自之长,在基于文献进行精细考证、多角度分析的同时又能从宏观上把握中日文学、文化交流的大背景,既在“精深”上下功夫,又能体现“博大”,这是本课题的又一研究重点。
5.您该项课题研究的难点是什么?您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是如何解决的?
试律试策作为科举考试文体,与古代的“学制”紧密相连,具有“文学”与“史学”的双重属性。日本古代的试律试策取法唐制,又深深扎根于本国固有文化土壤之中,受本民族文化的制约。如何对“文学”与“制度”进行综合研究,是本课题最大的难点。
在研究实践中,我从两方面把握这一问题:一是将纵向历史角度和横向中日比较角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比较思维,在比较分析中准确把握日本古代的试律试策制度。二是努力做到国际视野与本土文化立场的相互关照,使二者有机统一。
6.您该项课题创新之处在哪里?
课题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和学术方法上,在课题设计中,我主要做了如下努力:首先,我们很容易看到国内日本古代汉文学研究中的两种倾向,一是以中国标准去衡量日本汉文学及其研究,二是被日本汉学家的观点所同化,失去自我。为了避免这两种倾向,本课题在分析日本试律试策时,除了关注它们与唐代试律试策的相同点之外,重点在于揭示其相异之处,同时纠正日本学者在研究中片面强调“内在”的倾向,在学术思想上既保持“自我”又关照到“他者”,实现了二者的平衡。其次,在学术观点上,本课题认为试律试策在古代日本的实施,不仅影响着律令官人的前途、命运,也引领着整个国家的文学风尚,是名副其实的“主流价值观”。试律试策文学是日本古代汉文学的基石,推动了日本古代文学、文化的孕育和发展,对试律试策文学历史作用的研究,应结合日本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来评价,不能以偏概全,以“自我”审视“他者”。最后,在研究方法方面,文学文献学研究方法是日本“国文学”传统方法之一,本课题结合中国传统“小学”,将文献学研究方法运用于日本试律试策研究中,为外国文学文献学研究做了方法论上的尝试。
7.您在课题申报过程中最大的收获在哪里?
通过几次申报课题的实践,我最大的收获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收获了自信心。通过与同行的交流,我了解到在申报课题,特别是高级别课题时,很多人刚开始缺乏自信,不敢申报。我自身也是如此,记得在第一次申报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时,在申报书中我把主要问题都论证得差不多了,却打了退堂鼓,觉得自己没有实力,不敢挑战。后来,在老师的鼓励下,才勉强提交了申报书,基本没抱什么希望。令人意外的是,当年申报成功了,这给予我极大的信心和勇气,以后再申报项目时,基本上就能克服畏惧情绪而去挑战了。其次,通过在申报过程中进行大量专业阅读以及对相关问题反复论证、反复修改申报书,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学术写作能力,为进一步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8.您在课题申报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您是如何解决的?
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在原有积累和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突破和创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努力:一是在研究内容和资料上寻求突破。博士学习阶段我对日本古代对策文重点进行了文体学意义上的研究,在以此为基础申报课题时,经过认真思考和资料搜集,我不仅把文体研究进一步扩大为对作品思想价值内涵等的揭示,更把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到省试诗,最终把二者统一在“日本古代的试律试策文学”这一课题中。二是突破传统学术思想与方法的束缚,把文献学研究方法运用于日本古代的试律试策研究中,实现了研究方法上的突破。最后,突破学科内思维定式的禁锢,尝试进行“跨界”。鉴于试律试策的文体性质,要对其进行综合研究,自然离不开对中日教育制度史的比较研究,而这却是我自己的弱项,好在两国学界对试律试策制度的研究已有不少积累,通过大量阅读、学习,我基本能准确把握中日的试律试策制度。
9.您认为您课题申报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我认为课题申报成功的关键因素有以下几点:第一,精心设计题目。对于外国文学方面的选题,题目设计一定要体现出对本土文化立场的坚持,我认为这一点非常重要。例如在第一次申报时,我把题目设计为“日本古代的试律试策文学研究”,当年没有申报成功。在第二次申报时,我参考了学院邀请的校外论证专家的意见,把题目修订为“唐代科举文化影响下的日本古代试律试策文学研究”,突出了中国文化的主体地位,单从题目设计层面看,我认为这是一个加分项。第二,在课题论证上下功夫。除了自己做好论证外,我多次参加学院组织的专家论证会。我所在的外国语学院每年都会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集体论证,专家往往能针对具体课题提出真知灼见,认真汲取专家的意见,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多与学界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交流,让他们了解自己的课题。我们平时要多参加学术会议,并在会上宣读自己的成果,积极向专家请教。这样既提高了我们的学术水平,同时也让专家了解了自己的课题,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提高自己课题的成功率。
10.您在课题实施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您是如何解决的?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我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如何提高整理试律试策文献的效率这一问题。众所周知,文献整理费事、费力,且成果产出慢,可谓“出力不讨好”。我在前面已经提出“整理难于研究”的观点,具体到日本古代的试律试策文献,又因其固有的“和习”性质,整理起来更是困难重重。随着整理工作的深入,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之前在撰写博士论文期间,我曾计划把一部分“对策文文献整理成果”作为论文的附录部分。结果,由于校勘记撰写等过于费事、费力,最终也没能完成,只是把原文“释录”部分附在了文后,可以说留下了不小的遗憾。在后来的课题设计中,我把“日本古代的试律试策校注”作为课题成果的一部分。在整理工作实践中,为了提高效率和水平,我进行了以下尝试:一是依靠团队的力量,我的团队在文献整理工作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二是依靠线上资源,大大提高了整理效率和水平。需要指出的是,线上资源的获得,得益于日本学者的大力协助,这也再次证明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上述这些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1.您对正在准备申报国家课题的同行教师有什么建议?
根据我自己的项目申报经历,我想对准备申报项目的同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第一,拓宽研究视野,坚守本土文化立场,在选题上苦下功夫。结合我自己的项目选题经历以及我对当前中国的日本文学、中日比较文学研究现状的把握和认识,我认为,除了传统的“纯日本文学”研究外,我们在选题时还应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中日诗学研究;2)中日文学交流史研究;3)日本汉文学研究;4)日本中国学研究。以上四个领域中,“日本汉文学研究”中又包含日藏汉籍的整理与研究,这是近年来日本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日本中国学研究”,亦称“日本汉学研究”,也是近年的研究热点。从事日本文学、文化研究的研究者应该开拓视野,善于将自己的研究专长与这些领域结合,打破单一学科思维定式的禁锢,不断寻找新的学术增长点。另外,在拓宽研究视野的同时,还应该坚守本土文化立场。作为从事外国文学、文化研究的中国学者,应该始终把汉语母语者的学术理想、人文思考和民族情感融入自己的学术研究中。
第二,项目选题切忌抛开自己的研究专长,盲目跟风。项目选题应始终体现自己的学术研究的延续性。坚持自己的研究专长和关注学术“热点”,二者之间其实并不矛盾。以我对日本学研究领域的观察,近年来所谓的研究“热点”题目,基本体现在跨学科研究和在研究方法上的融合贯通方面。有时候,我们可以在自己的研究基础上借鉴一些相近学科的方法,这些方法往往对本学科的研究大有裨益,甚至成为创新的生长点。
第三,组建跨文化学术团队,提升研究效率和学术水平。近年来,体现东亚学术一体化研究成果的大型项目相继问世,其成功实践证明,现代学术研究越来越需要各国学者通力合作,以提高研究效率和学术水平。我在撰写申报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的项目书时,吸收了两位日本专家提出的许多宝贵意见。后来,在申报项目时,征得了他们的同意,把他们作为了项目组成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两位专家一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如果条件允许,我建议尽可能地吸收境外研究者参与到自己的课题研究中。
本文来源:浙科院外语青年平台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其他公号如转载本公号编辑的内容,务请在篇首醒目位置标明转自高教研修网。
推荐阅读
1.【邀请函】教育部人文社科申请书撰写研修班——第165届全国高校科研专题研讨会2.【邀请函】全国经管类论文撰写发表研修班——第163届全国高校科研专题研讨会
3.【直播】教育部社科项目评审专家:把艰涩的项目瓶颈化为轻松的“圆舞曲”4.【直播】经典著作阅读的要求、注意事项和案例分析5.【直播】政治学教师申请教育部社科项目注意事项和申请书展示点评6.【直播】体育学教师申请教育部社科项目注意事项和申请书展示点评
7. 参加过“全国高校科研专题研讨会”且申请到国家级课题的这1698位优秀教师,看有几位您同事?8. 第1—149届“全国高校科研专题研讨会”每届线下会场图和时间地点,寻找科研黄埔12年足迹9. 举办了12年的“全国高校科研专题研讨会”,效果到底怎么样?来听听参会教师怎么讲
了解更多权威资讯
可长按并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关注公号,回复关键字,可获取资料
回复01获取项目申请专家忠告
回复02获取论文发表主编建议
回复03获取全部核心期刊目录
回复04获取部分核心期刊选题
回复05获取自然基金会评专家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可进入在线讲座栏目
点击“在看”课题申报成功率提高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