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收藏】核心期刊副编审:论文投稿这些误区你都知道吗?

林士平 高教研修网 2021-03-17
作者简况:林士平,现为西南政法大学学术期刊评价中心主任、副编审、重庆市高校期刊研究会副理事长。

期刊论文选题和写作是一门专业很高的技术性工作。在论文选题立项、修改论文提纲、评审论文质量等工作过程中,存在一些带有普遍性的现象。这些现象主要表现为初学者容易步入误区。撰写者一旦跌入这些"坑",所写的文章基本宣布作废,或者根本写不出像样的文章。记住这些年不少人"一起跌过的坑",可以防止后继者重蹈覆辙。

一、选题“假、大、空”(一)选题虚假杜甫《偶题》载:"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此语反映出杜甫晚年对诗歌创作的见解,切中肯綮,含蕴丰富,很有哲理性。所以王嗣奭《杜臆》说:"此公一生精力用之文章,始成一部《杜诗》,而此篇乃其自序也。"上句"千古事"是指留传久远,关系重大,如同曹丕说的"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下句"寸心知"是说对于文章,作者本人的理解感知最为明白。因此,学术研究贵在真实,无论是探求无知世界或精神世界的真相,还是揭示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应,都要避免虚假和谬误。而在学术论文的选题上,应当具有问题意识。诚然问题意识不等于怀疑一切,它是思维中问题性的心理品质认知中遇到的一些不明白的问题或者现象,产生疑问探求的心理状态。但应当具有探求为什么、究竟是什么的问题意识。不少同学在论文选题过程中,没有找到真问题,而是做了虚假的预测。比如关于检察机关对于以公益行政诉讼或公益民事诉讼的方式保护公民数据隐私权的问题,有的作者预设的前提是检察机关应当介入所有的这类案件。但事实上,司法制度的改革有一个过程,而司法资源的稀缺性或者说有限性是客观事实。离开这个前提,那么所探讨的问题不是真问题,因为它与事实相距甚远,脱离实际,必然远离真理。(二)选题过大《法学研究》历来注重小切口,大制作,要以小见大,深入论证分析。不反对宏大命题,但要防止假大空,提倡小题大做。选题过大,一方面会造成面面俱到不够深入的弊端,同时也造成工作量巨大,难以驾驭的问题。因此小题大做是一项值得推广的写作方法。而在教学和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作者往往会选择宏大的命题,比如关于《刑法轻罪化的边界》《法人犯罪问题的研究》等。前题可以改为《刑法轻罪化的趋势及其成本分析》,因为边界是一个大的概念,而限制是一个相对较小的概念,撰写起来容易把握,可以更加深入、具体、详尽。而从成本分析的角度,可以具体分析刑法轻罪化的社会成本、司法成本、认知成本(与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相关)等,后题可改为:《金融机构法人犯罪的现状与对策》。在此不一一列举。(三)选题空洞南京大学教授韩儒林先生写过一副对联:"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这应当是我们学术界应当共同遵循的准则。空洞选题想证明的都是一个大家知道的公理、常识。这是在选题上容易出现的问题,它表现为脱离实际,观点陈旧。空洞的选题并非虚假选题,所讨论的论题表面上也算是一个问题,但没有实际意义。比如主张严格保护知识产权,这可以说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对于要不要严格保护知识产权,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践界,都不存在争议。如果选题仅仅限于此,那这样的选题就是空洞说教,对于促进学术理论发展或改进司法实践都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二、结构不合理在对初学者论文批改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文章的结构缺陷上一些普遍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结构过于简单我们通常会说:"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脑袋,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口袋,是世界上两件最难的事。"1926年成立的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可以将这两件事变得极为轻松。根据麦肯锡金字塔结构原则,即使你的文章篇幅很短,哪怕是连两页纸都写不满,句子也不会超过100个,那也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搭建金字塔结构。也就是说文章的中心思想应组成单一的思想统领下的金字塔结构。它体现了人类思维的一个基本规律,那就是大脑能够将其认为具有共性的任何事物以金字塔结构归纳在一起,以便于记忆和理解,因此,将沟通内容预先归纳到金字塔结构中就容易被人理解和记忆。不少文章的结构上存在过于简单的毛病。在主论点之下,只有两个分论点,或者说一个主论点之下,只提出了两条理由。这基本上与金字塔原则相违背。(二)结构脱离主题这种情况,主要是对文章结构,缺乏整体关照。比如撰写关于青少年非犯罪化的文章,用了将近一半的篇幅去解释青少年年龄段的划分标准及其争议,那么,这在结构上就没有关照主题,而是游离于主题。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文不对题,或者说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不少作者没有养成遵循写作提纲的习惯,不愿意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文章的构慧和结构性构建上面。甚至省略这道工序。表面上是提高了效率,加快了进度,事实上是拔苗助长,欲速不达。最后还得翻工重来,造成大量的时间精力的浪费,还养成了不良的写作习惯,长此以往很难提高写作质量和水平。(三)结构不够对称主要表现为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和结论之间,以及各个论据、论证内部缺乏结构性关照,一部分内容显得结构臃肿,另一部分内容又显得结构上过于单薄,这种情况可以称为结构失衡。我们往往能够从文章的二级或三级标题中观察到这种结构上的缺陷。有不少作者,对于自己熟悉的内容,或者容易获取资料的那部分内容,容易充分的展现,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处于"学术舒适区",而对于新知识新材料新现象可能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持续的学习,涉及这部分内容就显得过于简单,这就是造成文章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三、学术表达自说自话
(一)缺乏受众意识主要是将学术论文写作误认为是读书笔记或者自己的学术笔记,或者自己的心路历程。缺乏受众意识或对话意识。往往是灵机一动就定下选题和论题。之前不做学术综述,或者不仔细做学术综述,在立论、论证和得出结论的过程中,没有从说服人的角度出发,仅仅表达自已的主观感受。也不做换位思考,对于学术界相反的意见不加考虑,也不进行评价,或者不结合自己的观点进行比较分析。过分注重突出自己的特色或许多风格,没有遵从学术共同体的规范,也就是没有将话语捂热。导致学术观点或学术用语的认知成本过高,难以引起学术反响,产生不了社会效果。因此,文章便没有它的学术价值或社会价值。
(二)忽视学术借鉴1922年创办的旧中国最早的大学法学期刊——东吴大学创办的《法学季刊》由中英文两部分组成,在中文部分编者强调:"(1)介绍法学上的重要学说;(2)研究关于法律的具体问题;(3)将中外同种类的法学问题合并起来分析的比较研究;(4)择优翻译关于法学上的名著。"可见,学术研究中文明互鉴、比较研究是一个重要内容,仅从此点来看,学术研究离不开合理的参考与借鉴。但一些初学者忽视了学术薪火相传的重要性。将整篇文章写成"自选动作",全凭自由发挥,忽视前人的研究成果。这既是对他人缺乏尊重,也会导致论文的学术质量低下,或者低水平重复。(三)怕抄袭不敢引用但有不少初学者很难分清抄袭与借鉴的界限。以至于要么是裹足不前,害怕被定性为抄袭,而不敢参考和借鉴。或者说参考借鉴由于尺度过大,跌入了抄袭的大坑。按照"中国知网"的标准,单篇文章对应的另一篇文章来说,抄袭的阀值已由原来的5%调整到3%。也就是说,一万字的文章以20个连续字符为起点,累计超过300字,就判为"疑似抄袭"。当然还要结合文章本身的意思和语义,有时候即便"加了引号,注明出处。"也有可能属于"意思抄袭"(涉及到"论点硬核"和"话语特征识别点")。正确的做法是,既要参考和借鉴,又要把握好尺度,文章贵在创新,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这样才能避免跌入这些大坑。

来源:上海市法学会 ,作者林士平

图片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张灿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其他公号如转载本公号编辑的内容,务请在篇首醒目位置标明转自高教研修网。


推荐阅读

1.【喜报】荣获2020国家社科基金的140位参会优秀教师名单
2.【节日福利】喜迎国庆中秋小长假,这有您的特惠专享请查收!
3. 参加过“全国高校科研专题研讨会”且申请到国家级课题的这1852位优秀教师,看有几位您同事?4. 第1—149届“全国高校科研专题研讨会”每届线下会场图和时间地点,寻找科研黄埔12年足迹5. 举办了12年的“全国高校科研专题研讨会”,效果到底怎么样?来听听参会教师怎么讲


为提高教师课题申请和论文发表成功率,作为教育部直属单位创建的高教研修网,10余年来具体组织了150余届“全国高校科研专题研讨会”,1698位参会教师获得国家级项目(名单可点击此处查看)。 为满足更多教师学习借鉴成功经验且获得权威专家指导的需求,近日我们开放了课题申请和论文撰写交流群。可长按并识别如下二维码申请加入。课题申请和论文撰写交流群
如群人数已满,可加苏海清老师微信,由苏老师推荐入群

苏海清老师微信二维码

了解更多权威资讯

可长按并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关注公号,回复关键字,可获取资料


回复01获取项目申请专家忠告


回复02获取论文发表主编建议


回复03获取全部核心期刊目录


回复04获取部分核心期刊选题


回复05获取自然基金会评专家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可进入在线讲座栏目



点击“在看”课题申报成功率提高18%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