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清华农村研究博士生论坛成功举办
7月8日,“2017清华农村研究博士生论坛”在清华大学举办。论坛由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以下简称农研院)主办,主题是“变迁中的乡村社会:乡村复兴与社会政策创新”,分为开幕式、并行分论坛、论坛总结暨颁奖仪式三个环节。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农研院副院长韩俊出席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
韩俊演讲
韩俊作了题为“推动农业农村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主旨演讲。他指出,中国要走一条城乡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现代化发展道路,现代化难点是解决好农民转移就业和市民化问题,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实质是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乡村变迁有两条主线:一是新产业新业态等蓬勃涌动的农村创业的新热潮正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发展注入前所未有的新动能;二是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短板,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同时,他对论坛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论坛特色鲜明,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和学术影响。
王亚华主持开幕式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农研院副院长王亚华主持开幕式。他介绍了论坛的主旨,回顾了前两届论坛的成果,提出了本届论坛的期望,并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潘劲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编辑部主任潘劲作为观察员发言,对宣讲论文做了综合点评。她认为论文内容丰富、研究方法多样、选题意义突出、征文质量较高,鼓励大家结合专家意见继续深入研究。
周立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周立作为专家代表发言。他用“一天会”“两本书”“三只手”做了精炼点评,他指出:本次论坛会期一天,选题丰富,有理有据,有情有义;勉励大家既要学习教材和期刊文献等字面之书,也要深谙实践之书;强调研究视野不仅限于市场和政府这一对“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也要注重社会这个层面。
何宇鹏主持总结会并作论坛总结
农研院副院长何宇鹏主持论坛总结暨颁奖仪式环节。他指出,中国农村面临千古未有之变局,当代的学生、学者正身处变革的转折点。他鼓励博士生要多出精品,一是把握细节,既要有宏大构思,又要进行细致分析;二是言之有据,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他从农民流动之变、农业功能之变、农村治理之变三个变革层面梳理并全面点评了参会论文。
分论坛现场
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的44位博士生代表围绕“三农”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分别在“乡村复兴、城镇化与劳动力转移”“农村土地”“农业创新与现代农业、精准扶贫”“乡村治理、农村公共服务”四个分论坛进行了论文宣讲。农研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张红宇,王亚华,周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程郁,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处长陈春良,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何建宇,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讲师王晓莉,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瑞娟作为点评专家,对博士生宣讲论文从选题、研究方法、研究深度和规范性等多方面做出细致和专业的点评,并提出改进建议。论坛现场气氛热烈,学术氛围浓厚。
张红宇等专家作分论坛点评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系2015级博士生张引、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2014级博士生冯华超作为博士生代表发言。张引作为“清华三农学会”会长,希望通过此次论坛吸引更多的人关注“三农”问题,促进建立“三农”学生联盟。冯华超连续参加三届论坛,他分享了自己参加论坛的收获:既聆听了大师演讲,又得到专家亲自指导和点评,还结交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受益匪浅。
博士生代表发言
论坛最后揭晓了优秀论文奖获奖名单,农研院专职副院长魏唯为获奖学生颁奖。《政府“无理”还是农民“无良”:有限理性实现程度与农民绿色生产决策——以秸秆还田为例》《有恒产者有恒心:住房与农民工城市认同》《好的代理人VS.坏的合谋者:宗族如何影响村庄地权变更》《论耕地互换纠纷预防机制之构建》《种植业技术密集环节外包的个体响应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河南和山西631户小麦种植户为例》《政治信任与精准扶贫:基于CIRS百村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6篇论文获优秀论文奖。颁奖结束后,获奖博士生与领导和嘉宾合影留念。
获奖博士生与领导和嘉宾合影
全国30所高校的博士生代表,“清华农村研究博士论文奖学金”部分获得者,京内高校及涉农研究机构的博士后、研究生,媒体代表等200余人参加了论坛。
论坛现场
“清华农村研究博士生论坛”旨在为全国涉农领域的优秀博士生、博士后提供一个相互学习与交流的平台,拓宽学术视野,提升创新能力。今年是第三届论坛,入围论文75篇,涵盖了“三农”研究领域的重点、热点问题。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微信号:tsinghuacirs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