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丁丁:思想原本不能传播给不思的人

汪丁丁 苍山夜谈 今天


文:汪丁丁  编:Kuange


无论在哪个时代,“没有信仰的博学多才和有信仰的愚昧无知”,都是绝大部分知识分子难以逃避的两种必然命运。要么以才学为权势背书,或者满腹经纶而脱离现实;要么“知识少而忏悔多”,一颗红心错付标语。
李泽厚所谓的“第五代知识分子”,其早年经历了盲目崇拜阶段,晚年一部分人放弃信仰,或是随波逐流,或是为权力唱赞歌,或是隐匿于书斋之中。而另一部分人则深耕家国情怀,在认知上走了一条艰难的“反潮流”之路,从抗争与思考中到达精神的彼岸。杨小凯就是其中之一。
 
如同早晨勒佛港的太阳在莫奈心中留下的印象一样,我心中的杨小凯,被定格在1986年多雨季节哈佛大学校园附近假日饭店的门厅里,他站在那儿,衣着朴素,态度谦和,替我们这些远道而来参加留美经济学会首次聚会的同学提行李。
 
张五常教授多年前私下评论,小凯是一位“行动者(man of action)”。行动者的特征之一是精力过人,似乎永不疲倦。这样,对我这名“旁观者”来说,由小凯的永无休止的行动所产生的各色各样的故事,便纷至沓来,居然从未中断过。
 
小凯之于我,是整整一代中国人在数亿颗头脑的沉默中锤炼出来的少数“有头脑”的人之一。他们的头脑的特征,受了他们时代的洗礼,几乎无例外地同时具有如下两种倾向:
 
(1)批判性思考的倾向——学问家
(2)关注本土社会根本问题的倾向——改革者
 
我从鲁迅那里获得这样的看法:当他经历了“社会断层的纵切面”的各个层次的社会生活时,他便具备了最犀利的洞察力和最深切的问题意识。换句话说,他便同时具备了上述的两种倾向。一个剧烈动荡的社会,就是以这样一种昂贵的方式,孕育了自己的掘墓人。
 
小凯所在的知识分子代群,按照李泽厚在《现代中国思想史论》里的划分方式,应当是“第五代”知识分子。这一代人心理结构的塑型期,恰与共和国历史上最动荡的时期重合。他们是1976-1989这一阶段,或许也延续到其后阶段的中国社会变革运动的中坚力量,他们习惯于“反潮流”思考,他们对脚下这片土地情深意切。
 
但是,除了具有“第五代”知识分子的代群特征,小凯的性情更显著地受到他的个人历史的塑型。他性情里的朴素与谦和,从未妨碍他率直地表达他的那些反潮流的见解。这样一种难得的性情,把小凯从具有上述代群特征的知识分子群体中鲜明地昭示出来。
与上世纪80年代改革的风云人物相比,他更注意保持边缘身份,更愿意采取对主流思想的批判姿态,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在海外。他呕心沥血地创建的“超边际分析学派”,究其思想渊源,发端于他对主流经济学的批判。
 


多年来,让我难以赞同的是,小凯宁愿把他的那些迸发着活力的思想装进数学形式的分析框架里,而未能彻底地与主流经济学的形式主义决裂,未能记得凯恩斯在给哈罗德的信里的看法:一旦他的概念被转化为数学,概念里的思想就将死去。
 
但是,小凯有信仰。记得那是2001年,我再一次被他的信仰的力量打动了。那一次,我在在几个数学家们的帮助下,在小凯的主页上读到了几个定理的证明,这对于他的理论“存在性”至关重要。尽管,在我的理解中,这一定理表明它自身与小凯的“超边际分析”在思想上格格不入,它毕竟是小凯从博士论文时期开始的不懈努力的一项令人肃然起敬的成果。
 
信仰是内在的,当它外化出来的时候,表现为宗教行为。宗教行为未必意味着内在信仰,而且,它还以外在规则压抑内在信仰。
可是,当信仰纯然是内在的时候,它就经常变得晦暗不明,它的超越此岸的意向就经常表现为强烈的“超越意向”——心灵向上升华却看不清彼岸在何方。

这样,心灵便无法获得宁静。无处安置的心灵,把身体和头脑鼓动起来,发挥出超越常人的精力,并把这精力散发到生活世界的一切方面,不论那是学术的还是政治的,不论那是伟大的还是琐碎的。
 
克尔凯郭尔说:你怎样信仰,你就怎样生活。小凯在人生旅途几乎接近终点时,才获得了信仰的外在形式,他那颗贯注着从社会断层里爆发出来的整个时代的精神冲动的头脑,才真正可能被他的心灵的宁静所笼罩,归于沉寂。
 
归于沉寂吧!思想原本不能传播给不思的人。
  
杨小凯一生,是被不同信仰“灌注”的一生:青年时代,他向往巴黎公社式的乌托邦;到了中年,他探寻自由市场和民主共和的可能之路;晚年时,他又在宗教的宽恕和大爱中交付自己的灵魂。所有信仰方式,最终都导向他的思考母题,即“中国向何处去”。
 
杨小凯将信仰根植于现实的整个思考过程,就是汪丁丁所说“学问者”倾向和“改革者”倾向融合的过程。而他的作品,便是对这个过程最好的诠释。
 
遗憾的是,在杨小凯逝世后的十多年,他的著作散落在世界各地,中国人难以从其留下的灵光片段中获得完整的思想脉络。所幸,2018年《杨小凯学术作品全集》(九卷本)首度集结出版。我们能够完整阅读他的作品,理解他的思想和信仰,完成他的未竟之路。识别二维码,一键收藏(更有平装版可供选择)



版权声明

图文来自网络,仅供思考与交流,

感谢作者原创,如涉版权请联系小编删除处理。





活着撒野

醒着喝酒




原乡 | 原物 | 原味



著书原为稻粱谋。眼前,因为众所周知的缘故,书不易售,改卖家乡山中风物。此中种种难言,与君相视一笑。



古语谓:无君子不养艺人。在下区区写作者,无非民间手艺人。这些年承蒙诸君抬爱,勉强文章存身。而今,垂老还山,亲炙家山红茶,诚酿纯粮土酒,愿天下同仁垂赏。



点击“阅读原文”,品尝原乡原味


    阅读原文
    已同步到看一看

    发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