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百七十八、苍茫时分;一百七十九、题记

2017-01-15 高建东著 追忆青涩

追忆那流逝的青涩年华

第三编

迷茫时刻

第六部、我的“大学预科”

一百七十八、苍茫时分

 


是的,我临插队前,经历了一段苍茫时分!

普通人家的孩子,平民小百姓,秉持的不过是“民以食为天”的古训,混了一个高中毕业,一旦真正脱离从打记事发蒙、就从来没有离开过的“学校”,忽然有一天意识到,那“学生时代”真得结束了!


回望那时的我,其骨子里还真得少不更事;面对世事,还真得少见多怪。

即将插队,我独处静思,半夜里,忽然惴惴不安冒冷汗,我心里没底呀!

 

啊,多少年以后,我码字抒怀,将那时的“青涩”对比“不惑”的今天(2012年),宛如初始的稚嫩珊瑚,在它上面不断积累沉积钙物质和其它造礁生物,最终,其石灰质遗骸和石灰质藻类堆积,成为了礁石;显然面对海水的不断冲刷(忽然想起我21岁-22岁结束插队,所谓“参加”工作,之后至今风风雨雨、惊涛骇浪),我已经很淡定,正应了人生若梦、福祸相依、无好无坏、中庸和谐、顺其自然的儒释道箴言;触摸它或温或凉或冰或灼的“肌肤”,有时竟然甚感妙不可言!


我码字休闲,一篇篇“提纲”列出,迄今已初步定型;一遍又一遍“修改”,其实是不断调整、删节、充实内容。


回顾近一年,我一天又一天服侍母亲,幻梦一般,将呱呱坠地的我,蹒跚学步的我,左右手父母亲牵着的我,康乐幼儿园的我,坝陵桥小学的我,太原九中的我,一个一个描画到纸上——在最痴迷撂不下笔的时候,每天凌晨窗棂还是黑洞洞,就从床上一跃而起,摸黑悉悉索索穿衣服。

我总把睡在身边的母亲弄醒。

“俺孩儿再睡一会儿吧,还早……还早!”母亲喃喃道。


在我一人陪母亲过夜时,我是绝对跟母亲挤挨着睡在同一张床上的。

每天临睡前,母亲在卧室动作迟缓、铺开被褥,将自己枕头和我的枕头尽量往紧靠一靠。我注意到这个细节,感受到有我相伴,母亲心里是多么踏实和高兴!


我总是早早起床,去客厅打开灯,坐在茶几前临时放的老式小木板凳上,窝着腰、捏紧跟随我许多年的钢笔(笔尖已秃,下水无比流畅)奋笔疾写,要一直到大放天光!

是的,在母亲家没有电脑,我只能拿起久违的钢笔。


48 30860 48 14986 0 0 4014 0 0:00:07 0:00:03 0:00:04 4014或许已经写了近三小时,母亲也起床,进客厅第一件事是关掉过厅、客厅的灯。母亲的节俭习惯保持了一辈子。

“起来,活动活动!”这是对我说的第一句话。

母亲在我身前身后悉悉索索活动,开晾台门、给窗台上花盆浇水。


随后,我结束这一天上午的写作,跳起身,伸胳膊伸腿扭扭腰,然后去厨房做早餐……又是做中午饭;我下午午睡起来,继续埋头茶几,再奋笔疾写两小时……再到暮色苍茫的黄昏……


我来老屋陪伴母亲过夜,总把妻子一人撂在家


——啊,那个1974年8月末的苍茫时分,我即将奔赴“广阔天地”,要做一名有趣的插队“小知青”了(1955年到1960年称“返乡知识青年”“早期知青”;1964年之后文革1972年以前,称“知青。之后到1980年,当时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提出不再搞上山下乡,中央决定知识青年“返城”截止,称“小知青”)!


追忆那流逝的青涩年华

第四编(外一篇)

28则日记——回放1973-1974

第七部、青涩回放


题记

 

第四编(外一篇)是对前面篇章一个拾遗补缺。

那时已经18岁的“我”,从某一天不觉开始记日记,有了真正想倾诉的欲望。

面前,是一本陈旧的日记本,封面上,用钢笔素描着一只眯一只眼睛的猫咪。


打开来看——从1973年12月15日,一直记到1974年8月15日,即,从前一年隆冬,记到第二年初秋,正好记了八个月。


我翻阅着;那些记忆碎片,又重新呼啦啦涌到眼前;一直记到临插队最后一天。

数了数,一共28篇。


本来,按原先布局,在第三编《迷茫时刻》完成之后,立刻讲述后面的《插队三年——穿行于城乡、我的心路历程》。

但是面对这28篇日记,我不禁又沉浸在那时记每一篇日记“彼时彼刻”的一幕幕场景中……


——岁月印痕总惶惑在眼前,我无法自拔!


另外,确切地讲,我不禁要用女儿17-18岁的生活场景,跟我自己的17-18岁对比;真是感慨良多!


下面28个章节,是对每一篇日记“彼时彼刻”背景的展现、充实。

之后,我直奔“广阔天地”,“提炼”“红心”去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