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吕大成 《天天糗事》之二十九、三十、三十一

2017-03-03 吕大成 追忆青涩


吕大成先生,籍贯天津市,1962年出生于太原市。

太原市作家协会会员,曾在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过多篇诗歌、散文、杂文、报告文学等。

曾在电台担任过业余播音主持。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曾在电台播讲过《高山下的花环》、《张铁匠的罗曼史》等中长篇小说。

现任太原市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主任。

1983年担任北郊区小井峪乡副乡长,1993年任市农业学校副校长。

2002年担任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

2012年,担任市防震减灾局党组书记、局长。

曾担任第十一届、十二届市人大代表,十二届市人大常委会委员。

兼任,山西省干部合唱团副团长。

担任山西省干部合唱团《长征组歌》男领诵。声音浑厚,穿透力强。

曾参加山西省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八十周年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一红军不怕远征难》演唱会,并担任领诵。

儿时聪慧伶俐,淘气顽皮。

从小喜欢琢磨事儿,满脑子的问号。虽然那时生活比较清苦,但也充满天真无邪的童趣。

由于年龄小,阅历浅,当时的很多疑问是无法理解的,成为了“糗事”,甚至是“丑事”。把糗事丑事说出来,是需要勇气的,是需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审视,其实也是一种勇气和自信。

云卷云舒,花开花落。转眼间,都已经到了宠辱不惊的年龄……先生非常欣赏的一句话是:

想好的事情就赶紧做。没做的事情大多都来不及做了。

另,业余时间作为长征组歌的爱好者与表演者,喜欢研究《长征组歌》以及背后的故事,翻阅了大量有关红军长征的史料;目前,作品《长征组歌探析》已经初步编辑整理完成,作品共有6万余字;将是《长征组歌》表演者、演唱者、朗诵者的工具书和重要的参考学习资料。

很荣幸,本公众平台,将不定期连载全文,以飨读者!







《天天糗事》之二十九


我特别愿意和有头脑的小孩儿玩儿。

我小时候,偏爱语文,特别是作文和造句,而我们班有一个男生和我正好相反,算术一流,但语文就比较发愁了(属于严重偏科)……

当时的算术老师心思也不在教学上,她在我印象中就是给我们讲半节课,其余时间坐在讲台上拿小镜子不停地照她的脸……

这个小男生,确实是个数学天才。不仅老师教的,他已经会了,就是老师没教过的,他也会。

老师在讲台上经常教着教着,就会听到他在下面时不时地插嘴,想表示自己已经会了。这样就引起了那年轻女老师的反感。用老师的话讲就是“臭显”……


这位数学女老师经常会因为他插嘴而发飙,或者,尖酸刻薄地把他劈头盖脸骂一顿,甚至干脆用粉笔头打过来……

(注意糗点)有一次,老师实在忍不住,竟然霸气侧漏,痛痛快快当着全班学生的面,把小男生给骂哭了,而且还连人带书包一起“扔”了出去……(哈哈哈)

由于老师的“带头”作用,几乎全班男女同学都远离他,都不愿和他玩儿。

不过现在想起来,凡是比较聪明的孩子大多与小伙伴儿都玩不到一起,曲高和寡的,明显不合群……

但我从内心还是愿意和会动脑子的交朋友,有“技术含量”。

于是,两个语文、算术不搭界的、就交上了朋友,一段时间里与他走得很近。

上学一起走,放学一起回,经常一起写作业,研究探讨有趣的问题。他问我语文,我问他算术,也算是惺惺相惜、或者说气味相投!

尊师重教是应该的,师道尊严也没有错。关键是这个算术老师恐有严重心理障碍。即便是小屁孩儿也有起码的尊严,她真不该当着同学的面这样“教训”学生……

之后许多年,因为转学的关系,我们再没有联系过。

我曾经希望他成为一名数学家(也许真的考上了清华、北大?)但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这位学生从此会不会一蹶不振,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也未可知。


《天天糗事》之三十


学校要求学生“学雷锋,做好事”,全校响应。

以组为单位,苦思冥想,该做何好事?商议的结果,是为老革命军人理发。

本组一男同学负责“物色”理发对象,其乃202部队子弟(地址:省水利厅所在地)。听他讲他们大院里就有一位黄姓大爷,乃“老八路”。于是让其负责联系,并确定时间。

我的任务是借推子(手动理发推子)——正巧,我院王阿姨家中有此物件——因其家中男孩多,如在理发店理发不啻一项大开支,故专备之。

其他小伙伴们负责准备肥皂、毛巾、围裙等。

某月某日。小组一干人等来到202部队大院。

只见黄大爷精神矍铄,声若洪钟,笑容可掬,知我们来意,相当配合,爽快应之。

其实我等小子,哪里给别人理过发?我乃第一次握理发推子。

不过,初生牛犊,毫无惧之。

大胆下手。竟然感觉也不难。只是发型实不能讲究矣。

在理发过程中,还发生一点意外,推子不小心将黄大爷头发夹住,硬拽之。黄大爷“痛并快乐着。”

草草收场。

只见黄大爷头上深一块浅一块,似“啃”……参差不齐。

小伙伴们终于完成一件大事,心中自豪,兴奋之余,想等黄大爷表扬。

心中想,黄大爷一定要夸,“你们是雷锋式的好孩子……”,等回家,写成日记或作文,交上去,便成好事一件。

没想到,黄大爷竟然不懂“套路”,说了一句话,让小伙伴们顿时无言以对。

黄大爷笑着说,今天我已经是第三次理发了……

几天后,再去202部队大院,又见黄大爷。只见黄大爷干脆刮了光头。看上去,老人家显得更精神……




【《天天糗事》随感:——其实每个人小时候都是有糗事的。

没有糗事的人是没有的。

有了糗事才能思考,有了思考才能进步。那些标榜自己天生英才、一贯正确的人,大多都是在说假话。

写糗事,关键在角度。

如果你本着抱怨,仇视的态度,那你的过去就是不堪回首的。

如果你抱着平和、客观的态度去写,那你总能回忆起欢乐。

其实撰写历史的心态也是这样的。

我在研究长征组歌时的态度就是:没有态度。

不要先入为主,才能更好地研究历史。

习大大也经常深情地回忆在梁家河当知青时的情景,字里行间也能看得出以苦为乐。

我们过去说假话太多;历经沧桑,已近耳顺之年,还是说一些真话好!

季羡林大师说过:不是所有的真话都要说出来,但说出来的,一定要真话】





《天天糗事》之三十一


学校准备给学生吃“忆苦思甜饭”。

“忆苦”,首先要“吃苦”。

吃苦,为得是加深印象,加深味蕾对“苦”的记忆,以促进学生思考——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一说到“吃”,小伙伴们顿时都来了兴致。

只要与“吃”有关,哪管它是“苦”是“甜”?

但是这个“忆苦饭”到底长什么样?是稀的,还是干的?是蒸的,还是煮的?小伙伴们谁也没有吃过,根本没有概念。

听说是比粗粮还粗的东西。

心想,当时家里天天吃粗粮,再粗还能粗到哪里去!

窝窝头就够粗的了,难道比窝窝头还粗?

因为脑子里一大堆问号,遂向当时班里的水西关、旱西关农村同学问过,他们说,也没有吃过“忆苦饭”。

也不知当时学校对于“忆苦饭”制定了什么标准,做饭的原则是不是越“粗”越好、越“苦”越好——就不得而知了。

教育部门是不是为此也专门下过文件,并且提出过具体标准,或者是提出过卫生方面的要求,也无从得知。

总之,小伙伴们都期待着这一天。

而学校也在非常神秘地运作着。

说它神秘,一是不知这个“忆苦饭”是谁来做?在哪儿做;二是不知吃“忆苦饭”应该带什么工具——是带碗?还是带盘子?是带筷子?还是带勺子?

要说学校还真有办法。后来听说,学校是让附近村子里出身好的人给做的。

“忆苦饭”做好了。放在了大大的蒸笼里,摞得老高老高的,拉来了好几平车。

打开笼屉,一看全明白了:原来,做的就是类似窝头形状的东西。只是比窝头要黑的多,硬的多……


相信绝大多数过来人都有过类似经历。

吃肯定是不好吃,味道也怪怪的。据说里面根本没有粮食,只有豆饼或麸皮。为了增加“苦”的味道,里面还放了不少苦菜叶……

后来得知,各个学校“忆苦饭”都不一样,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回忆回忆……

当时的小伙伴们“思想觉悟”确实高,都是兴高采烈、当仁不让的,都在争先恐后抢大个儿的苦窝窝吃。

(注意,糗点来了)但当开始吃第一口时,许多小伙伴开始皱眉头。

包括我,心里也许都在想:当时,为什么不去抢那小一点儿的呢……哈哈哈哈,笑死我了……






【敬请关注公众号“追忆青涩”!

【敬请将本文作者将发布的美文美诗分享“朋友圈”,再分享自己各个“群”里,再具体有针对性分享给师长、老师、挚友——劳神费心,也不过希望多一些人阅评、斧正,交流心得,以文会友罢!

【由于平台初创,非盈利性,关于“赞赏”赏金,待进一步研究运作技术,最终规定一个办法实施!

【这不过就是一块自媒体“黑板报”,所赐稿不限新旧原创否,一切优秀文、诗、美图皆要——非常感谢各位师长、老师、朋友一如既往扶持、鼓励!

【本平台投稿定位:追忆青涩】


——敬请赞赏(求助:平台初创,许多功能不甚了了,亟聘平台工程师,如有意打手机13593153292;加微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