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吕大成 《天天糗事》

2017-03-05 吕大成 追忆青涩


吕大成先生,籍贯天津市,1962年出生于太原市。

太原市作家协会会员,曾在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过多篇诗歌、散文、杂文、报告文学等。

曾在电台担任过业余播音主持。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曾在电台播讲过《高山下的花环》、《张铁匠的罗曼史》等中长篇小说。

现任太原市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主任。

1983年担任北郊区小井峪乡副乡长,1993年任市农业学校副校长。

2002年担任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

2012年,担任市防震减灾局党组书记、局长。

曾担任第十一届、十二届市人大代表,十二届市人大常委会委员。

兼任,山西省干部合唱团副团长。

担任山西省干部合唱团《长征组歌》男领诵。声音浑厚,穿透力强。

曾参加山西省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八十周年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一红军不怕远征难》演唱会,并担任领诵。

儿时聪慧伶俐,淘气顽皮。

从小喜欢琢磨事儿,满脑子的问号。虽然那时生活比较清苦,但也充满天真无邪的童趣。

由于年龄小,阅历浅,当时的很多疑问是无法理解的,成为了“糗事”,甚至是“丑事”。把糗事丑事说出来,是需要勇气的,是需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审视,其实也是一种勇气和自信。

云卷云舒,花开花落。转眼间,都已经到了宠辱不惊的年龄……先生非常欣赏的一句话是:

想好的事情就赶紧做。没做的事情大多都来不及做了。

另,业余时间作为长征组歌的爱好者与表演者,喜欢研究《长征组歌》以及背后的故事,翻阅了大量有关红军长征的史料;目前,作品《长征组歌探析》已经初步编辑整理完成,作品共有6万余字;将是《长征组歌》表演者、演唱者、朗诵者的工具书和重要的参考学习资料。

很荣幸,本公众平台,将不定期连载全文,以飨读者!






《天天糗事》之三十二


小时候,太原的天是那么那么蓝,冬天感觉那么冷!

零下十七、八度属正常,降到零下二十多度也不足为奇。

不过也挡不住小屁孩儿们在室外玩耍,一个个穿着厚厚棉衣棉裤,在冰雪天地中任意驰骋,流连忘返。

那个时候最愿意玩儿的是滑冰。


那时玩滑冰,可不像现在在滑冰场上“舞玩”(太原话称武万),而是就地取材,随时随地,免费享用。

冰雪过后,到处都是“溜冰场”。


大街小巷,广场庭院,只要是低洼有冰之处,顿时就可以开辟出一个溜冰场地。

那冰面,被摩擦的光滑如镜……


上学去,放学回,走在路上,忽然看到一片冰,于是就两腿一叉开,哧溜一下,滑出去老远。

遇到光滑的冰面,就来来回回的多次往复,玩的是不宜乐乎,而且乐此不疲,夜不归“家”……

像这样的滑冰,全靠脚底下的鞋子。鞋底光滑则溜得快,布底鞋则溜得慢,玩得也不爽、不尽兴。

因此,即便是严寒之冬,为了能溜冰,小伙伴们也很少穿厚棉鞋。


大冷的天儿,穿的几乎都是塑料底单鞋,其目的就是为了滑冰(我注意观察过,大多数爱玩的小伙伴都是如此)。


问题来了。这种塑料底儿的单鞋,在太原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叫“懒汉鞋”,是不是穿上这种鞋以后都成了“懒汉”?还是“懒汉”才能穿这种鞋,这我就不知道了。


由于摩擦力的作用,这种鞋其实穿不了多长时间,过不了多久,塑料鞋底就磨成了薄薄的一层,遇到砖头瓦块儿的,硌得脚生疼……


后来才知道,由于我们国家当时橡胶产量太低,绝大部分都需要从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等赤道国家进口,除了工业用胶外,还要保证军用胶鞋的需要,因而不能满足普通人群的需求。

于是,就用塑料代替之,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这种塑料做的鞋,并不符合人体减震和防滑的要求,更不符合卫生要求,因而,现在已经基本绝迹……


再后来,听说我们国家已经攻破了在北纬十五度以南种植橡胶的技术,海南,广东、广西南部,云南南部开始大量种植橡胶,这是后话了。

如果你留心的话,你可以看看现在人们脚底下的鞋……


《天天糗事》之三十三


小时候,学校经常组织看“样板戏”。循环往复看,看过的也要再看。学校组织,自己可以不花钱。因为看得多,所以大部分小伙伴都能非常熟练地哼唱几段“样板戏”,就和现在哼唱通俗歌曲一样。

学校组织表演节目,有天分的学生都能模仿几个“样板戏”里面的人物。

比如有扮“李玉和”的,有扮“李奶奶”的。但扮得最多的还是“李铁梅”这个形象……


我也扮演过“李玉和”。唱的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因为这一段唱腔较简单,唱词也不多,因而大家模仿学唱的也多。

这段唱腔一共只有六句词。其他词都没有问题,理解起来也不难。


只是其中一句词:“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让我有点疑疑惑惑,似懂非懂。

当时我心里总在琢磨:是不是穷人家的孩子都成家比较早呢?也算糗点。

其实,人家唱的是“早当家”而不是“早成家”……


《天天糗事》之三十四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大家对这段话肯定是耳熟能祥。

这就是毛主席《为人民服务》开头的一段话……


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和《愚公移山》三篇文章加起来,当时统称为《老三篇》。


说起背诵《老三篇》,不知道当时大人了背过没有,反正中小学生又有谁没背过呢?


大人们全篇背诵可能比较困难,但中小学生由于年纪小,记忆力好;我背诵《老三篇》一点儿没觉难。


当时上课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全班一起背诵《老三篇》。朗朗的背诵声响彻全校内外,班班如此,毫不例外……


老师为了检查背诵的效果,往往采取互查、抽查的办法,这个办法好,一方面可以促使学生完成背诵任务,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同学们中间形成一种争先恐后的竞争局面。


因为谁也不愿意落后,谁也不愿意在同学面前丢“面子”,所以,课上课下都背的特别认真……


但时间久了就容易出现“记忆疲劳”。

由于这几篇文章都有很多相似之处,(提倡共产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以及艰苦奋斗等),个中很多深奥的道理并不能完全理解(也是一种不求甚解),往往就把这几篇文章混淆了。


特别是在背诵《为人民服务》时,我经常就把《纪念白求恩》的内容“混”了进去,而在背诵《纪念白求恩》时,又把《为人民服务》的内容整段整段背了出来。

也不知老师听出来了没有,反正,随大流的就这么跟着大家背下去。

背着背着,忽然又有人想起来不对,于是,又折回来重新背。

就好像唱歌跑调,但最后总能找回来。


多少年以后,听说有的学校让学生背诵《三字经》、《弟子规》等,我觉得这并不是一件坏事。

不理解没关系,慢慢的都可以理解。

如果等到能理解了再去学,往往又记不住了……






【敬请关注公众号“追忆青涩”!

【敬请将本文作者将发布的美文美诗分享“朋友圈”,再分享自己各个“群”里,再具体有针对性分享给师长、老师、挚友——劳神费心,也不过希望多一些人阅评、斧正,交流心得,以文会友罢!

【由于平台初创,非盈利性,关于“赞赏”赏金,待进一步研究运作技术,最终规定一个办法实施!

【这不过就是一块自媒体“黑板报”,所赐稿不限新旧原创否,一切优秀文、诗、美图皆要——非常感谢各位师长、老师、朋友一如既往扶持、鼓励!

【本平台投稿定位:追忆青涩】


——敬请赞赏(求助:平台初创,许多功能不甚了了,亟聘平台工程师,如有意打手机13593153292;加微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