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吕大成《天天糗事》之四十四、四十五、四十六

2017-03-13 吕大成 追忆青涩


吕大成先生,籍贯天津市,1962年出生于太原市。

太原市作家协会会员,曾在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过多篇诗歌、散文、杂文、报告文学等。

曾在电台担任过业余播音主持。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曾在电台播讲过《高山下的花环》、《张铁匠的罗曼史》等中长篇小说。

现任太原市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主任。

1983年担任北郊区小井峪乡副乡长,1993年任市农业学校副校长。

2002年担任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

2012年,担任市防震减灾局党组书记、局长。

曾担任第十一届、十二届市人大代表,十二届市人大常委会委员。

兼任,山西省干部合唱团副团长。

担任山西省干部合唱团《长征组歌》男领诵。声音浑厚,穿透力强。

曾参加山西省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八十周年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一红军不怕远征难》演唱会,并担任领诵。

儿时聪慧伶俐,淘气顽皮。

从小喜欢琢磨事儿,满脑子的问号。虽然那时生活比较清苦,但也充满天真无邪的童趣。

由于年龄小,阅历浅,当时的很多疑问是无法理解的,成为了“糗事”,甚至是“丑事”。把糗事丑事说出来,是需要勇气的,是需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审视,其实也是一种勇气和自信。

云卷云舒,花开花落。转眼间,都已经到了宠辱不惊的年龄……先生非常欣赏的一句话是:

想好的事情就赶紧做。没做的事情大多都来不及做了。

另,业余时间作为长征组歌的爱好者与表演者,喜欢研究《长征组歌》以及背后的故事,翻阅了大量有关红军长征的史料;目前,作品《长征组歌探析》已经初步编辑整理完成,作品共有6万余字;将是《长征组歌》表演者、演唱者、朗诵者的工具书和重要的参考学习资料。

很荣幸,本公众平台,将不定期连载全文,以飨读者!







《天天糗事》之四十四


小时候,因为一次阴差阳错而与省戏校擦肩而过。没错,就是奶生堂的那个省戏校。现在叫山西省戏剧职业学院。

一天,我正上课,老师突然把我叫到办公室。

说是省戏校要招“碗碗腔”(山西地方剧种)“娃娃生”,问我愿不愿意去。

省戏校是干什么的?我一头雾水,难道唱戏还要上学吗?不过还是稀里糊涂回答:愿意。

老师领我到旁边一间办公室,里面还坐着两位老师,是来招生的。

后来我才搞清楚,全学校选来选去,只“初选”了我一个,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选秀”。

那两位老师面目和善,只问了几个简单问题,然后吩咐几月几日到奶生堂省戏校参加面试,并且还要求准备一个节目(忘了我准备的是什么节目)。

我回家父母知道了自然满心欢喜。我自己也因是全校“百里挑一”而屁颠儿屁颠儿的!

那是星期日上午。

父亲自行车带我,穿街过巷来到奶生堂省戏校。

校园静悄悄,根本没有一点儿招生迹象,临近中午,仍然不见动静,直到遇到一位老师模样儿人出来,于是父亲上前问之。得到的回答是,初次面试已于几天前结束。

这玩笑开得有点大了!

后来辗转才了解到,招生只是虚招,名额已经全被文化系统和本校教职工子弟占满!

本段糗事就此结束!

不过,提到“奶生堂”,我再多说几句:

太原街道名很有特色,比如:西羊市与羊有关,东米市与米有关,那么,奶生堂与奶有关吗?例外。

清光绪《阳曲县志》记载,道光年间,这里设育婴堂,专门哺养被抛弃或无力养育的幼婴,这个机构类似今天的孤儿院,故取名奶生堂。

1916年,此巷“孤儿院”成立了山西省第一个女子戏班,蒲剧艺人老顺保,开始培养女艺人,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丁果仙就是其中之一。

(以下,丁果仙与梅兰芳)

(以下,左,牛桂英,右,丁果仙)


丁果仙7岁学艺,9岁就在酱园巷(离奶生堂不远)打地摊卖艺,历经千辛万苦,终成一代大师。

解放后,丁果仙又回到奶生堂,担任省戏曲学校的首任校长,培养出大批晋剧表演人才,奶生堂从此也成为名副其实全省戏剧艺术家摇篮。

唉,又想到自己,当年若面试成功,那么现在的我,或许也是“碗碗腔”……也未可知。

(以上,山西省戏曲职业学院校园)


《天天糗事》之四十五


中国足球为什么总也上不去?除了大家所共知的原因外,其实还另有“隐情”。

我们小时候,“鞋”始终是一个大问题。由于当时我国橡胶生产非常落后,加上国际制裁,对我国实行物资禁运,其中自然也包括具有战略意义的橡胶。

在我记忆中,从小很少穿球鞋;属奢侈品。

如果谁能穿上一双上海“回力牌”球鞋,那一定是“高大上”,一定是“土豪”!

儿童时期没有球鞋,自然就限制了与篮球、足球的“亲密接触”。

试想穿着塑料底“懒汉鞋”,怎么去踢足球?

这种鞋,既不符合人体减震基本需求,也不符合防滑要求,甚至连跑跳都很困难,如何踢球、盘带、过人、射门?

一双布底鞋,或一双塑料底“懒汉鞋”平时小心翼翼地穿,也只能将就穿数月半载。如果与足球“拼杀”,多则七八次,少则三五次立马张嘴开线……

某年某日,在我“软磨硬泡”下,家长终于将其安排进“计划”(当时国家是大计划经济,家庭是小计划经济,买大件都要提前计划)……终于“打肿脸充胖子”满足了我拥有了一双球鞋的欲望;虽然不是“回力牌”,而是“同力牌”(大同市生产),也算无限风光了。

的确“同力牌”球鞋没有“回力牌”球鞋好看,但经久耐穿。在山西地域是名牌。

也正因为如此,我对这双来之不易的球鞋,倍加珍惜。本来是想让这双球鞋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但因为来之太不容易,反而舍不得穿它踢足球……结果,我与足球渐行渐远……

还有人说中国足球上不去,是因为人种问题与球鞋没有半毛钱关系,属生拉硬扯歪理“邪说”。

而我说,“邪说”也罢,“鞋说”也罢,亦属一说罢!

是的,我很久以前就不看足球了。

那么,谁倒是说说到底什么原因?

(以下,伊朗电影《天堂与小鞋》,讲述一个穷人家的孩子,为了得到一双鞋的故事,参加长跑,结果与小鞋擦肩而过,却得到的是奖杯,眼巴巴地看着第三名得到了那双鞋)


《天天糗事》之四十六


从小在一起玩儿大的伙伴,用现在的话叫“发小”。

不过“发小”是外来语。太原话说起来没有这么精炼,叫“一块儿光屁股玩儿大的。”

我有一个发小,从小玩儿到……初中、高中毕业;除了吃饭睡觉两人形影不离。

我们玩得花样很多且健康。我们都爱看书。

年龄再大点,都知道了学习重要性,互相砥砺,互相促进,甚至互相较劲。

一次我们暂时分开,夜很深了,我实在困得不行,但走到屋外,看到他家灯还亮着,于是强打精神,折回来还要再“看”一会儿书……

不过,同样的时间,同样的环境,甚至同样的灯光,两人“结局”却大相径庭,我因为用眼不当,而患上近视眼戴上了眼镜。

而他却参加“招飞”考试,过五关斩六将(当时的“招飞”对眼睛要求,真是太苛刻了),顺利入伍,成为全校六个毕业班、数百号毕业生中唯一的一名飞行员。

唉,尽管每个人最终都要与眼镜为伍,年轻不戴(近视镜)老了戴(老花镜),但我早早地戴起眼镜,多少运动不能参加,多少工作不能从事,多少精彩不能体验——真是不能和我的发小比了!

以上也算糗事一件。

另,这几天,我一直纠结,糗事还是不写了吧?

现代人,往前看,迷茫一片;看过去,一片迷茫。

在当下,都忙忙碌碌,停不下来。

不过,注意到大家的阅评鼓励,让我又有了动力。

这些原生态文文是那个年代绝大多数太原人的共同记忆碎片;共同编织了我们的童年生活。我还是继续吧!






【敬请关注公众号“追忆青涩”!

【敬请将本文作者将发布的美文美诗分享“朋友圈”,再分享自己各个“群”里,再具体有针对性分享给师长、老师、挚友——劳神费心,也不过希望多一些人阅评、斧正,交流心得,以文会友罢!

【由于平台初创,非盈利性,关于“赞赏”赏金,待进一步研究运作技术,最终规定一个办法实施!

【这不过就是一块自媒体“黑板报”,所赐稿不限新旧原创否,一切优秀文、诗、美图皆要——非常感谢各位师长、老师、朋友一如既往扶持、鼓励!

【本平台投稿定位:追忆青涩】

 ——敬请赞赏(求助:平台初创,许多功能不甚了了,亟聘平台工程师,如有意打手机13593153292;加微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