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长征”一词的由来》、《子弟兵的“故乡”》

2017-03-28 吕大成 追忆青涩


一、“长征”一词的由来


红军长征开始时并没有使用“长征”这个名称。


当时所确定的目标是准备与湘西的红二、六军团会合,然后进行反“围剿”,打回江西收复中央苏区。


因此,当时把这一行动称为“长途行军”、“远征”、“转移”、“战略转移”或“西征”、“突围”。

这些名称一直混用至1935年5月中央红军进了大凉山彝族区止。


当时红军过彝区为了安抚彝民,以朱德总司令名义发了布告,布告写道:“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这是最早见到的使用“长征”一词的出处。


红一、四方面军懋功会师后用的是“万余里长征”的表述;

1935年8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毛儿盖会议所形成的《中央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政治形势与任务的决议》中明确指出:

“一方面军的一万八千里长征,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伟大事业”。

这是在正式的中央文件中首次使用“长征”一词。


红一方面军北上过了川陕甘边的时候,中央文件和中革军委的电报又出现了“两万余里长征”的提法。


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到达陕北。

在陕北召开的红一方面军全军干部大会上,毛泽东激昂豪迈地宣告:

“从瑞金算起,十二个月零两天,……我们走过了赣、闽、粤、湘、黔、桂、滇、川、康、甘、陕,共十一个省,根据红一军团的统计,最多的走了二万五千里,这确实是一次远征,一次名副其实的、前所未有的长征!”


从此,中央正式开始使用“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名称。


二、子弟兵的“故乡”


红旗飘,军号响。

子弟兵,别故乡……


这是《长征组歌》第一曲《告别》中的开篇词,也是整个《长征组歌》的开篇词。


有丰富文学创作经验的人都知道,开篇是最难的,开头的一句话或开始的一个字,往往要改动无数次,反反复复,一字千金,是整个文学创作中最难把握的。


从什么地方入手,以什么情绪开头,不仅会直接影响后面的创作,甚至还会影响整个文学作品的基调和品位。


我们常说,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等等,其实就是在说开头不容易。


作者以一种沉重的心情,以离别之情开头,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慎之又慎、反复掂量的结果。


如果这个开篇词写不好,将给后面的整体创作带来困难。

好在肖华将军不愧为长征亲历者,不愧为诗词大家,以他丰厚的文学功底和古典诗词修养,转承启合,手到擒来,不在话下。


将军在毛主席诗词中受到启发,毛主席的《七律·长征》不是一开头就开宗明义地写下了“红军不怕远征难”吗?

那么,何不用这个“难”字作为开头呢?

这个“难”,是告别之“难”,是征途之“难”,是对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不知向何处之“难”。


这位具有坚定革命信念的红军战士,一下了就找到了“突破口”,就从中央红军从江西革命根据地被迫远征,当地群众“热泪沾衣”、送别亲人的悲壮场面入手,从而一下子进入了忘我的创作状态,感情的闸门从此打开,先写艰难,再写英勇,继而再写辉煌……顺理成章,一气呵成,准确地表达了长征这一壮丽的历史,抓住了读者、观众,写就了不朽的篇章。


《告别》一诗中,共有两次提到了“故乡”。

第一次是:“子弟兵,别故乡”;

第二次是:“亲人何时返故乡”。

因此可见,“故乡”二字在作者心中具有无比的重要性,而离别之苦、故土难离在作者的笔下又是那么沉甸甸的。


作者在这里,并没有囿于旧体诗避免重复的老套,而是两次重复出现,说明告别是痛苦的,是刻骨铭心的,也是恋恋不舍的。

那么,子弟兵的“故乡”具体是哪里呢?


福建长汀江西于都两县至今还有一场“嘴皮官司。”

长汀方面说,红军长征最先是从长汀开始出发的。

而于都方面,则说中央红军和中央机关是从于都开始长征的。

最后还是认定“中央红军长征从于都出发,而福建长汀则是“红军长征出发地。


长汀,是红军的故乡、福建苏区的首府、中央苏区的经济文化中心,享有“红色小上海”的美誉。

长汀人民为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作出了重大贡献,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1934年9月30日,红九军团就告别了长汀钟屋村的乡亲,向长汀县城走去。

10月6日,红九军团又从长汀开拔,向西挺进,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长汀,以红军长征出发地而彪炳史册。


1929年,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从江西入闽,长岭寨战斗,消灭国民党郭凤鸣部,开创闽西革命根据地,长汀人民翻身打土豪,得解放,分田分地真忙。

但在“左”倾错误路线指导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损失不少。

中央苏区广泛动员青壮年参加红军,富有光荣传统的长汀人民积极扩红,壮大红军。

从1931年至1934年的4年间,长汀共有一万七千二百余人参加红军,当年参加长征的中央红军中福建子弟兵近三万人,其中长汀优秀儿女近万人,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在长征途中英勇捐躯,牺牲在长征路上,谱写出一曲曲感天动地的壮歌。


被誉为“长征先锋”的杨成武,时任红一军团二师四团政委,在长征中一直率领四团作为前卫先锋,披荆斩棘。

在湘江血战中,杨成武身负重伤;

在突破乌江天险时,他亲自化装到江边侦察;

在飞渡金沙江前,他率部化装成国民党军队,自装伪“团长”,一天中智取禄劲、元谋、武定三城;

他挥部勇夺泸定桥,先遣爬雪山、过草地,率部夺取天险腊子口,充满传奇色彩。一讲到长征这些险战、恶战、大战,都要提到杨成武,他是长汀人民的骄傲。


傅连暲,长汀人,原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在党的教育下,成长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曾为开国元勋罗荣桓、陈赓等人治病、看病。


长征出发前夕,毛泽东到江西于都调查于都河水情,身患恶疾,连续三天高烧不退,傅连暲得知后,从瑞金连夜走了近百公里,赶到于都为毛泽东治病。


1937年初,傅连暲在延安接受法国记者采访,以自己亲身经历,讲述了一个基督教徒走上革命道路的历程,他说:“我之所以留在红军中,是因为我深信它指示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大众之解放的道路。”


江西省于都县位于江西省南部,赣州市以东,东临瑞金,南连会昌和安远县,西接赣县,北毗兴国县和宁都县。

因境内有雩山,取名雩都(雩,yu,从雨,于声),1957年改称“于都”。


《长征组歌》第一曲《告别》说得就是中央红军在这里泪洒苏区、告别乡亲的场面。

于都境内多为丘陵地带,既隐蔽、又开阔,山水相连、民风淳朴,有利于大部队行动、宿营、隐蔽、休整。

当时战火尚未烧到于都,中央红军集结于都相对安全。


于都地处中央苏区西南角,是中央苏区的中心腹地,在地理位置上处于相对中心位置。

当时,红军主力大都在兴国、宁都、石城、长汀一带作战,于都是前线部队快速撤离、集结的理想地域。


于都是中央苏区赣南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和赣南军区所在地,是中央苏区的全红县、大后方,政治、物质条件都很好。


从1934年10月7日起,中央军委先后下达命令,将中央党政军机关编成中央第一、第二野战纵队。

10日傍晚,第一野战纵队分别从瑞金梅坑、田心圩、九堡和会昌的石门圩出发,向于都境内开进;

第二野战纵队先从瑞金九堡、云石山出发,向于都境内开进。

13日,两个纵队先后到达于都的岭背、禾溪埠、古田一带集结休整。

在此前后,中央红军主力一、三、五、八、九军团先后秘密向于都集结。


在于都境内休整的中央主要领导人有:博古、张闻天、周恩来、毛泽东、朱德、陈云、刘少奇、王稼祥、李维汉、刘伯承、叶剑英、邓小平、凯丰等。


10月16日,红军各部队在于都河(即贡水、贡河、于都河)以北地区集结完毕。部队集结于都期间,各军团进行了兵员、武器弹药、粮款的补充。

八万六千余名红军主力集结在一个县内,时间跨度超过十天。


其中,于都一县先后就有六万余人参加了红军,十万余人支前,有史可查的烈士一万六千三百三十六人。

10月17日黄昏,战略转移的中央红军从于都、花桥、潭头圩、赖公庙、大坪心(龙山门)、峡山圩(孟口)等十个渡口,踏上临时突击架设的浮桥,夜渡于都河,开始了漫漫长征路。


当时,所有人都没有想到,这次战略转移竟然耗时一年,纵横十一省,长驱两万五千里,演变为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长征,谱写出一部壮丽的史诗,耸立起一座巍峨的丰碑,成为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伟大的人民军队、伟大的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和永远的骄傲。


而于都也作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而为世人所熟知和敬仰。

(待续)






作者简介:吕大成,男,1962年生,天津市人,1981年参加工作,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太原市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主任。

吕大成同志业余时间参加山西省干部合唱团并担任副团长。

从2006年开始,担任山西省干部合唱团《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男领诵。

参加过山西省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80周年等大型音乐演唱会。

作为一名《长征组歌》的爱好者与参演者,作者多年来关注长征,了解长征,潜心研究长征历史,了解《长征组歌》及其背后的故事。

十几年来,他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描写长征的有关书籍。

特别是对《长征组歌》里面涉及到的重大事件、重要史实都反复进行了重点查对、校验,力争做到准确无误。

这部《长征组歌探析》,历经多年的积累和锤炼,于2016年年底基本完成。

该作品紧紧围绕肖华将军的诗词,力争从长征的点滴历史讲起,将《长征组歌》的创作背景和背后的故事,比较完整、准确、全面地展现出来;

将演唱的要求、表演的要求、着装的要求、表情跟情绪的要求一一告诉大家。其目的是想让《长征组歌》这一红色经典原汁原味、原版原调地永远传唱下去,做《长征组歌》永远的传播者,做长征精神永远的传承人。

由于作者受研究资料和写作水平所限,文中不免有错误甚至不准确之处。

特别是对长征这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作者还不具备驾驭能力,只是对《长征组歌》的个人理解和演唱体会。






本平台以文交友特色——纯真、纯情、率真、率性,真善美;

本平台求稿接稿风格——追忆青涩、诗文鉴赏、唯美絮语、艺术探讨、图鉴箴言

本平台非营利性,属草根自媒体黑板报,大家小家、旧文新文、一概接纳,不过就是编辑者退休以后消食破闷、健脑动手的一项养生爱好,同时所刊诗文美图也希望为读者增添一点儿茶余饭后、闲读养性的情趣;

敬请赐稿!

敬请分享、转发!

敬请赞赏!






写作不易,劳心费神,责编配图,意境揣摩,勿敢丝毫怠慢,敬请作者为编辑建言,打造高品位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