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冀金生《说三道四》之《寂寞张爱玲》又题(三哭张爱玲)

2017-03-28 冀金生 追忆青涩







三哭张爱玲


张爱玲绝对是天才,读她的作品,令人惊叹,天底下竟有这样奇异的文字,大地上竟有这样美丽的花朵!

1932年,只有十二岁的张爱玲,就在校刊《凤藻》上发表了小说《不幸的她》。(张爱玲与表姐表弟)


这篇小说描写了一对少女时代的密友,成年后命运有了极大反差。一个为反抗母亲强加给她的包办婚姻,孤单地漂流四方,另一个通过自由恋爱而结婚,过上了幸福生活。

十年后两人再次相见,那个不幸的女孩,从对方的幸福中更加感到了自己的不幸,于是悄然离去。

只有十二岁的张爱玲,通过小说《不幸的她》和当时发表的许多散文,显示了她对女性独立、女性命运的深沉思考,也显示了她的笔法浑厚、沧桑、老练。


二十四岁之前,张爱玲已写出了《沉香屑 第一炉香》、《沉香屑 第二炉香》、《倾城之恋》、《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等传世之作,并出版了小说集《传奇》。


当时大批读者为她的作品沉醉痴迷,坊间乃至学界流传一段佳话——“开谈不讲张爱玲,读尽诗书也枉然”。


四十年代初,张爱玲真正成为了中国文坛的传奇。


张爱玲的天才灵性表现在许多方面。她的画也画得好。当时有一些杂志经常用她的绘画作封面,《传奇》的封面也是她的作品。

她还为一些杂志的文章配过许多插图,其装帧画的艺术性,在今天看来,仍然是可圈可点。


在四十年代大上海的十里洋场,她的衣着总是那么得体、那么靓丽、那么奇异、那么光彩照人,服装成了张爱玲的一张特殊的名片。

而那些服装,全部是出自她的双手——自己设计、自己裁剪、自己制作。

此外,张爱玲会弹钢琴,张爱玲的英语好,张爱玲的红学更好……

读张爱玲,为她的才华而倾倒,读张爱玲,也为她的不幸而哭倒。


哭其一 ——嫁错了人


如果说张爱玲的成功来自于她的天才和勤奋,那么张爱玲一生的悲寂则可归结于嫁错了人。


张爱玲无疑是早熟的,在与胡兰成接触之前,她已描写了无数凄婉动人的爱情,然而自己的恋爱经历却一直是空白。


比张爱玲年长十四岁的胡兰成,本来是有妇之夫,有一天他在杂志上看到张爱玲的小说《封锁》,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

其后,便展开了对张爱玲的攻势。


胡兰成何许人也?胡兰成是浙江嵊县乡下人,家境贫寒却读书用功,成年后曾做过教师。

胡兰成学富五车,关注时局,他的兴趣不是教育,而是政治。

教学之余在报纸上发表政治言论,引起汪精卫注意,汪精卫揽其麾下。

在得到汪精卫赏识的同时,胡兰成与日本侵华的军界人物频繁接触。


胡兰成“进攻”张爱玲的时候,本来是在南京伪政府工作,其妻住在上海,所以他经常回上海探家。

1944年2月,胡兰成回到上海,连家门也不进,打听到张爱玲的住处,便直奔而来。

第一次张爱玲没有开门,从门洞里递增出一张纸条,胡兰成只得垂头丧气回了家。

让胡兰成转悲为喜的是,第二天张爱玲主动打通电话并去看望了他。

其后,胡兰成便频繁地去张爱玲家。


张爱玲慢慢地察觉到,自己对这个有才华、口才好的中年男子产生了别样的情感。

她很苦恼,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写了一张纸条,叫胡兰成以后不要来找她了。

情场老手胡兰成早已察觉出张对自己有好感,置逐客令于一旁,继续往张爱玲家跑。


有一天他们聊天时,胡兰成提到曾在杂志上看到过张爱玲的照片。

第二天张爱玲就找出那张照片,并在背面写道;“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是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这无疑是爱的表白。


其后,两人过从甚密,最终导致胡兰成离异并与张爱玲签立了一纸婚约。


胡兰成在汪精卫的伪政府做事,张爱玲是清楚的。

伪政府是由日本人扶植的傀垒,张爱玲也是清楚的,胡兰成比她大十四岁而且是有妇之夫,并且有许多风流韵事,张爱玲也是清楚的。

就是这么一个背景,这么一个人,为什么要嫁给他呢?

张爱玲犯错得太离谱了!


当然,爱情就是这样,它是感性的,很大程度上排斥理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没有对错的。


胡兰成与张爱玲结婚后不久,日本人要他到武汉去办报纸、办军校。于是胡兰成到了武汉。


在武汉,生性风流的胡兰成又开始追求年方十七岁的女护士周训德,并且很快得手,公开在一起,形影不相离。


回到上海,胡兰成向张爱玲和盘托出了他与周训德的关系。

这等于明明白白告诉张爱玲,他已经不爱张爱玲了。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作为被通缉的汉奸胡兰成开始了逃亡生涯。胡兰成逃到杭州乡下,又与寡妇范秀美黏在一起,并一起逃到温州。


张爱玲千里寻夫,万万未曾想到她只是一夫二妻中的一个,万万想不到其二择一时,胡兰成选择了范秀美!


胡兰成后来逃亡到日本,靠早年结交的侵华日本人站住脚,开始时租房住,又和房东的儿媳妇爱得轰轰烈烈,最后又娶了早年结交的黑社会朋友的遗孀。


胡兰成在自己的自传里面详细回忆了自己与六七个女人交往的过程,恬不知耻地说他对她们每一个都是真爱,只是爱的侧面不同。


哭其二 ——出错了国


张爱玲与胡兰成的姻缘画上了伤心的句号,但是伤心的事并没有画上句号。

解放后由于胡兰成的问题,由于她出生没落贵族家庭的背景,虽然她在解放初期发表了《相见欢》、《色.戒》、《十八春》、《浮花浪蕊》、《小艾》等作品,努力地进行着文学上新的尝试,努力地靠近新生的红色政权,但是她仍然感到了与周围环境的格格不入。(拍摄于1951年的上海)

1952年便以继续学业为由,急切地离开上海,飘泊到了香港,在香港以写电影剧本为生活来源,1955年又辗转到了美国。


到美国一年后,36岁的张爱玲嫁给了65岁的赖雅。

他们的幸福时光实在是太短暂了,两个月后赖雅就患了中风。

其后,赖雅的身体时好时差,作为自由撰稿人,写作上没有进展,也就没有收入,张爱玲成了家庭的顶梁柱。



当张爱玲文化打工挣不到钱时,他们只能靠赖雅每月52美元的社会福利金糊口。

无奈之下,张爱玲只好为美国之音改编广播剧,以赚取微薄的生活费用。

她曾改编过台湾作家陈纪滢的长篇小说《荻村传》,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的小说《伊凡生命中的一天》。


张爱玲为了两口之家、为了生活,拼命地工作着,但是赖雅身体状况越来越糟,后来就瘫痪了。

医药费开支很大不说,张爱玲还得端屎端尿服待丈夫。

既要写作赚钱,又要照顾赖雅,里外忙碌,直到1967年10月赖雅去世。


其后,张爱玲孤身一人在美国二十八年,始终保留着赖雅的姓,只有这个姓氏抚慰着她孤独的余生。

赖雅死后,张爱玲频繁搬家达几十次。

由于怕环境嘈杂,由于经济窘迫,她对住房条件要求非常之低。

她请别人帮助找房子,提出的要求是:


单人房(小的最好);

有浴室;

有冰箱(没有也可以);

没炉灶;没家俱(有也行);

房子相当新,没虫;

除了海边之外,市区、郊区也行;

附近要有火车。


晚年的张爱玲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早早就写好了遗嘱;

死后马上火葬,不要人看到遗体;

不举行任何葬礼仪式;

骨灰撒向空旷无人处;

遗物全部寄给香港友人宋淇。


1995年9月8日人们发现她几天不出门了,叫了警察打开门,才知道她已经死了。确切死亡时间不详,据火葬场的工人判断,已经死亡三——七天。一代才女(75岁),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死在了异国他乡。


张爱玲只有很少遗物,英文著作、打字手稿等,都是用手提袋装着,这就是她的全部遗产。


张爱玲从35岁到美国,75岁去世,在美整整四十年。

这四十年,她基本上是为生计而奔波,基本上是做了一个文化打工仔,除了有一本研究《红楼梦》著作外,没有写出任何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学作品来。


那么,张爱玲当时为什么要到美国呢?我的分析是:

她不愿意呆在香港,因为香港文化积淀不够深厚,她认为香港的文化气候不适宜她的发展。


她也不想回上海。上海是她的故乡,是她的成名地,但是政治气候对她十分不利。

这一点她的感觉是对的,甚至是有先见之明。

如果返回上海,她能逃过五七年的一劫吗?

就算逃过了,文革一劫她是断然逃不过的。


她更不想去台湾。若到台湾,她认为汉奸胡兰成的名字如影随形,自己在国民党统治下是很难做人的。这一点,她是想错了,台湾当局对胡兰成并没有咬牙切齿,而且很清楚她张爱玲只不过是一个不问政治的文化人而已,她本人并没有任何汉奸卖国行为。

事实上后来冰释前嫌,胡兰成经过蒋介石批准,还在台湾的大学做过两年教授呢。


那张爱玲为何到美国不到别的国家呢?

其一,早年就有到国外留学的理想;

其二,恰好有了去美国的机会。


1953年,美国颁布了一项难民法令,允许某些方面有特长的人到美国去,日后可申请成为美国公民。

恰好她的朋友邝文美在香港美国新闻处工作。在港期间,张爱玲创作了小说《秧歌》,寄往美国后,在美国出版了,并引起评论界的广泛注意,《纽约时报》和《时代》周刊都为《秧歌》发表了评论,并且给与了好评。这给了张爱玲一个错误信号,似乎她在美国也可以大展身手了。


实际上是美国政客利用她做反共宣传的,利用后觉得她并没有多少利用价值,然后就抛弃她了。

我认为,从一定意义上说,求之不得到美国,是美国政客的冷战思维害了张爱玲。


哭其三 ——写“”了文


张爱玲写错的作品首先是《秧歌》

这部作品使她进一步获得了移居美国的资本,不但给了她去美国好发展的错误信号,而且阻断了她回上海的后路,就连她今生今世感情最深的至亲至爱的姑姑去世,她也感到无法回上海吊唁。

其原因就是这部作品有明显的反共思想,而上海同中国大陆的任何一个城市一样,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


《秧歌》在艺术上也不成功,写没有任何生活经历打底的故事,仅靠想象和推理进行所谓艺术思维,本身就违反了艺术创作规律,写出来的东西必然显得虚假,尽管再三修改也不能起色。


张爱玲在港期间,迫于生计,参与了一些翻译工作,到美国后,又把自己早年的《金锁记》拿出来,用英文改写成《粉泪》。

本来希望能够换取一些稿费的,寄出去以后石沉大海,没有回音。


在生活屡屡陷入困顿以后,只好为香港的电影公司写电影剧本。她写了许多喜剧电影。例如《情场如战场》、《人财两得》、《六月新娘》、《桃花运》等等。

这些作品有一定商业价值,但并无多少文学价值。

她为了稿费而改编别人的小说为广播剧。她为了解决经济来源,还先后在美国的几所大学做过翻译工作和文献整理工作。

以上这些,很显然,是用黄金来钉马掌了。


我假设张爱玲不去美国,而是由香港转入台湾,从年富力强的35岁开始,她一定会再创新高,一定会写出若干传世之作——更加老辣深沉的中篇和长篇。


悲哉张爱玲!一代才女,千古文章,三个错误,一生悲寂!


写于2012年2月10日,2017年3月26日修改






附: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原籍,原名张煐。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西区一幢没落贵族府邸。1944年张爱玲结识与之交往。1973年,张爱玲定居洛杉矶。1995年9月8日,适逢中秋节,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逝世于加州大道的公寓,因动脉硬化心血管病而去世,终年75岁,被发现的时候她已经过世一个星期;9月30日,生前好友为她举行了,追悼会后,骨灰被撒入太平洋。作品主要有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

(以下,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

(以下,李鸿章女儿菊耦——张爱玲的姥姥——与子女——张爱玲的父亲与姑姑)

(以下,李鸿章——张爱玲的太姥爷——与家人合影)

(以下,张爱玲与父亲)

(以下,张爱玲的姥姥菊耦,与母亲赵小莲——李鸿章妻——的合影)






本文作者:金生,山西汾阳人,1955年8月出生,大学文化,正高职称,安徽省政研会理事,著有《企业品牌管理的思索》《美的经营》等。

少小离家从军,军营二十一年,中校副团转业。

转业后任安徽蚌埠卷烟厂后勤部书记、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影视艺术中心副主任等职。

现已退休。

现居太原。

本《说三道四》专栏,刊载冀老师的文章,今后从内容上将分为三种:

一是忆旧(思考人生);

二是针贬时弊(时评);

三是文化艺术研讨。

——形式为散文随笔和诗歌。






本平台特色——纯真、纯情、率真、率性,真善美;

求稿:追忆青涩、诗文鉴赏、唯美絮语、艺术探讨、图鉴箴言

本平台非营利性,属草根自媒体黑板报,大家小家、旧文新文、一概接纳,不过就是编辑者退休以后消食破闷、健脑动手的一项养生爱好,同时所刊诗文美图也希望为读者增添一点儿茶余饭后、闲读养性的情趣;

敬请赐稿!

敬请分享、转发!

敬请赞赏!






写作不易,劳心费神,责编配图,意境揣摩,勿敢丝毫怠慢,敬请作者为编辑建言,打造高品位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