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珉《这座城……》之《胡尘泪与双塔寺》

2017-05-14 张珉 追忆青涩

胡尘泪与双塔寺


火烧晋阳,毁灭的不仅仅是一座繁华的城市,更有辉煌灿烂的文化和历经千年的积淀。

城市文化一旦断层,几代人持续上百年的努力都未必能恢复,甚至可能成为永远的荒漠!


身负“原罪”的太原,被迫忍受中央政权的歧视和打压。

就在这座坚韧的城市委屈于夹缝之中重新艰难上升的时候,烽火狼烟再度袭来。令后人扼腕长叹的是——这场浩劫竟然又持续了240多年!


靖康元年,金兵伐宋,太原坚守了九个多月之后又重新陷落。

就在大宋遗民的泪眼朦胧中,胡马疾驰而入,丁字街上飞荡起阵阵尘土,激烈的巷战之后,便是又是残暴的屠城!

于是,女真人对太原的统治,便在这血腥之中开始了。


又过了九十多年,就在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的时候,年复一年望断南归雁的太原百姓,翘首盼望北伐王师,但是等来的却是骑着矮脚蒙古马的另一支军队。


无论北宋还是金元两朝,太原的地位和影响力较之以前已经急剧下降,政治、经济毫无建树,唯一没有被削弱的军事价值,却给它带来一次又一次血与火的兵燹和屠城。


金元争夺太原,三度易手;红巾军进攻太原,几经反复;元朝末年,两支贵族军阀在太原的拉锯式火并,更是残酷至极,以至生灵涂炭。


有学者甚至认为:太原居民基本都是明朝光复以后的外地移民,明朝之前的太原原住民,只剩小剪子巷的陈氏一家。


写到这里,我不得不解释一下本章的题目——胡尘泪:

今天,无论女真族、蒙古族还是满族,经过千百年融合与同化,都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员。

“胡”、“番”等词汇已经成为历史名词。

但是,曾经的民族矛盾是无法否认和回避的历史事实,遗民泪尽胡尘中,更成为每一位沦陷异域的汉族人难以释怀的切肤之痛。


金元乱世,太原的文化更是乏善可陈,值得写入本篇的,似乎只剩两件:

太原龙山石窟。全国最大的道教石窟。主要由元代道士披云子宋德方、历时五年而凿成。



宋末元初,王重阳创立的道教全真派,在蒙古统治者的扶持下,全面兴起于中国北方。宋德方就是当年邱处机谒见成吉思汗时的十八名随行弟子之一。


龙山石窟规模不大,但技术奇特,风格粗犷,生活气息浓郁,在石窟造像中独树一帜,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山石窟的人物,有元始天尊等道教先祖,也有王重阳的七位弟子,也就是金庸笔下的“全真七子”。

宋德方也没有忘记为自己留下一尊卧像来陪伴祖师与师长。


长约一米七的披云子卧像,头东脚西,向南侧卧,泰然安祥,史称“披云子卧化之地”,其实这是一种名为“玉龙盘体法”的道家用气修炼之法,大概也就是《射雕英雄传》中马钰向郭靖传授的全真派内功吧。


太原汾河公园里,隐藏着一处名为雁丘的景点。


——当年,金末元初的著名学者元好问在参加科举考试的途中来到太原,就在汾河岸边,他路遇一位张网捕雁的农夫。

农夫告诉他,早晨在河滩上网到两只大雁,农夫杀掉其中一只后,另一只脱网逃走的大雁在空中悲鸣哀叫始终不愿离去,最后竟然一头撞向地面殉情而死。

听完农夫的诉说,元好问唏嘘长叹,向农夫买下了这两只大雁,将它们埋葬在汾河岸边,用石块垒起一座坟丘,称之为“雁丘”。

与元好问同行的学子们纷纷赋诗,元好问也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雁丘辞》:


恨人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是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

渺万里层云,千山暮景,只影为谁去。

横汾路。

寂寞当年箫鼓。

荒台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嗟何及,山鬼自啼风雨。

天也妒。

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

为留待骚人,狂歌痛恨,来访雁丘处。


遗山先生毕竟是大家手笔,同样感天动地的题材,同行者的诗作早已被人们淡忘,唯有他的《雁丘辞》传唱至今。


到了现代,更是通过金庸先生的《神雕侠侣》而成为千古不朽的爱情绝唱。


曲县不二寺大殿,始建于北汉,历代均有修葺,依然保持着金元时代的建筑风格。


阳曲县帖木儿塔,元代建筑,中为石塔,东西为砖塔,东塔为武德将军云南腾冲路、达鲁花赤也先帖木儿墓塔,中塔为史公仲显墓塔,西塔为也先帖木儿其弟拜延帖木儿墓塔。

 


就在赵宋天子如愿以偿的移除太原王气、破坏太原风水之后,于是昔日文化之都的瑰丽风采,即烟消云散,无复追寻,只留下平淡和平庸的文采。

马背民族统治下的金、元乱世,没有人会去在意这些。


烽烟散尽,当华夏重归于大明一统江山之后,文化的衰落也为一方士绅,平添了遗憾与叹息,他们渴望重温盛唐风韵,他们力志振兴太原文化。


按照风水家的解释,太原西北高于东南,“奎星”所在的东南方位地势较低,所以“文明不开”、文运难以兴盛,必须在东南一带建造风水塔,才能弥补地形上的先天不足,兴盛士风,多出读书人,也就是所谓的“开山川之形胜,创文运之兴盛。”


万历二十七年,太原士绅推举深孚众望的绅士傅霖为首事集资,在太原东南郝庄,兴建了高约55米的文峰塔,同时还依塔修建了永明寺。


尽管风水学中含有天人合一、顺乎自然的科学成分,但是让一座宝塔来背负繁荣文化的愿望也未免过于迂腐。

究竟文峰塔对于太原文化的振兴起了多大作用,不得而知。不过,对于傅家来说,他们的仁德与义举,却因此得到回报。


傅霖去世五年之后,他的孙子,山西历史上最杰出的学者、思想家傅山先生诞生了。

 

文峰塔建成九年后,晋王朱敏淳有感于狭促简陋的永明寺与太原北方重镇的地位很不相称,邀请五台山福登大师前来主持扩建永明寺


因为永明寺与五台山敕建永明寺同名,福登大师将其改名为永祚寺。


祚,本指福运,也有流传的意思,永祚二字,出自《诗经·大雅》中的“君子万年,永锡祚胤”。寺名永祚,大约是为了祝愿朱明王朝万世永存吧。


或许是因为无力背负过于沉重的希冀,文峰塔在建成不久就开始向西北方向倾斜,因此,福登大师在文峰塔西北新建了一座佛塔,并且因为万历皇帝的母亲李太后出资佐助缘故,新塔以李太后的尊号命名为“宣文塔”


永祚寺虽然规模不大,却有鲜明特点:


一是坐南向北,与一般的寺庙正好相反;

二是极富特色的砖结构建筑,寺内殿宇不用一钉一木,是明代典型的无梁式建筑;

三是拥有历经沧桑的双塔;

四是有至今盛开的明代牡丹紫霞仙;

五是还有堪称书林瑰宝的碑廊。


双塔自建成伊始,就成为太原的标志。

它出现在各种与太原有关的徽标中,也吸引着旅行者的目光。

1907年的法国汉学家沙畹,1908年的美国探险家克拉克和德国建筑师柏石曼,1909年的美国地质学家张伯林,都将双塔摄入镜头,为太原留下了珍贵的百年记忆。(完)

1907年法国汉学家沙畹拍摄的双塔

1908年克拉克考察队拍摄的双塔

1909年美国地质学家张伯伦拍摄的双塔

1908年德国建筑学家柏石曼拍摄的双塔寺无梁殿

清朝末年法国军官拉贝里拍摄的双塔

清朝末年正太铁路工程技术人员拍摄的双塔

1941年日本人绘制的双塔

1949年战后的双塔

今日双塔寺






以下目录: 沧桑阅尽话太原系列

太原这座城:

1、太原这座城——是否也是你眼底心底的母亲城

2、晋祠流水忆先贤

3、穿越城市的河流

4、晋阳始肇与绝代奢华

5、水灌晋阳与豫让桥

6、龙潜太原与龙天庙会

7、异域孤军与店头古堡

8、霸府风云与古墓俪影

9、大唐北都与晋阳遗址

10、大唐名相与狄梁公街

11、火烧晋阳与圣母之谜

12、胡尘泪与双塔寺

13、明清重镇与太原府城

14、名士傅山与尘表孤踪

15、张之洞治晋与梅山钟楼

16、庚子教案与山西大学堂

17:太原起义与首义门






编缉絮语:

每晚无论夜多么深,面对以上目录总要拜读一则;

非常感谢“太原道”连载拙作《追忆那流逝的青涩年华》

希望更多人了解“太原道”,让极具档案价值的以上文文被更多人阅读;

本平台继续转载张珉先生的文章!






张珉絮语:转眼间,太原道微信公众号创办已经整整两年了。与创办近18年的太原道网站一样,太原道微信公众号坚持以山西地域文化为主题,不媚俗,不从众,不单纯追求阅读量,办出了自己的特色,赢得了读者的口碑。

两年来,太原道微信公众号发布各类文章2000余篇,这其中,既有本站原创,也有作者投稿,还有转载的作品。

尤其要感谢许许多多素不相识的作者为太原道源源不断地发来稿件,他们之中,有作家,有学者,有教授,有三晋文化爱好者,还有普通市民。这些作品,各有所长,即使是一些看似普通的文字,也为我们记录了家园的民间记忆,留存了时代大潮之下普通人的亲身经历和珍贵的历史资料。

在太原道微信公众号创办两年之际,特甄选部分文章,罗列目录链接于下,以方便读者阅读。大家可以收藏这个页面慢慢择空阅读,继续欢迎各位投稿!






本平台特色——纯真、纯情、率真、率性,真善美;

求稿——强调文学性——追忆青涩、诗文鉴赏、唯美絮语、艺术探讨、图鉴箴言、民俗百科;

本平台非营利性,属草根自媒体黑板报,大家小家、旧文新文、一概接纳,不过就是编辑者退休以后消食破闷、健脑动手的一项养生爱好,同时所刊诗文美图也希望为读者增添一点儿茶余饭后、闲读养性的情趣;

敬请赐稿!

敬请分享、转发!

敬请赞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