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珉《这座城……》之《张之洞治晋与梅山钟楼》

2017-05-24 张珉 追忆青涩

张之洞治晋与梅山钟楼


1882年1月,晚清名臣张之洞来到太原,出任山西巡抚。

做为清流派的主要成员,张之洞此前大多担任诸如学政、侍讲学士之类并不重要的官职,一直没有机会成为封疆大吏去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这一年,张之洞已经四十五岁,时不我待、岁不我与的紧迫感,极其强烈,他决意使山西成为他大展宏图的舞台。


晚清重臣张之洞


久居京城的张之洞却不知道,天子脚下的山西并没有首善之区的风和日丽,自1644年满清军队用红夷大炮轰开太原城墙开始,太原乃至整个山西就再一次走向了衰落,尤其是到了清末,更是天灾人祸不断。


从1876年至1879年,中国北方发生了蔓延九个省的自然灾害,史称“丁戊奇荒”。

山西做为重灾区,绝大部州县绝收绝种,饥荒与瘟疫迅速蔓延,很多灾区的树皮都被剥光充饥,甚至发生了“人相食”的惨剧。


参加赈灾的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从太原南行巡视灾情,在他的日记里详实地记录下了沿途亲眼目睹的“平生最可怕的景象”,一些灾情报告至今仍让阅读者毛骨悚然,用山川枯竭、赤地千里、饿殍遍野来描述当时的情景丝毫不显夸张。


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及在北京的寓所


经历了这场史所罕见的旱灾之后,山西人口总数从1600多万下降到1000多万,三分之一的百姓在大灾中饿毙或逃亡。


这场旱灾对山西近代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不良影响是极其深刻的,做为山西省会的太原,直到二十年后,人口也只恢复到三万,这恐怕是太原历朝和平时期的人口最低数。


旱灾过后,水患又不期而至,1881年,汾河泛滥,河堤决口,猛烈的洪水冲破已经关闭的大南门涌入城内,半壁西城顿成泽国,满洲城、学台衙门、文庙以及不计其数的民宅刹那间荡然无存。


比天灾更为恶劣的是人祸,山西官场素来以黑暗腐败著称,而且是病入膏肓的群体性腐败,政治生态极其恶劣。


以轰动一时的太原府榆次县“赵二姑命案”为例,这本是一起案情简单的强奸案,嫌犯也并没有政治背景,但中下层官吏贪赃枉法,上层大员官官相护,甚至将制造冤案的官员带病提拔,以至受害人愤而自尽、家属进京上访,几乎酿成群体性事件。


最终在道光皇帝的亲自过问之下,几经反复,经刑部审讯方才案情大白,下至差役知县,上至山西巡抚、按察使等二品大员,数十人被严厉问责。


张之洞与官员


面对山西吏治腐败,民生凋敝,鸦片泛滥的现实,张之洞在写给友人的信件中这样评价:“山西官场乱极,见闻陋极,文案武案两等人才乏极,吏事民事兵事应急办之事多极。竟非清净无为之地也。”“堂堂晋阳,一派阴惨败落景象,有如鬼国,何论振作有为,循此不已,殆将不可国矣,如何如何。”


在上报中央的《整饬治理折》中称:“历年以来晋省公私困穷,几乎无以自立。物力空匮,人才艰难,上司政出多门,属吏愍不畏法,民习颓惰以蹙其生,士气衰微而废其学,军律日即荡弛,吏胥敢于为奸”,已到了非表里兼治不可的地步。


张之洞治晋,从整顿吏治、清查财政、禁烟戒毒入手,与地方顽固势力反复较量,先后查处贪官庸官二十五人,革除山西官场种种积弊深重的政治规矩和陈规陋习。


尽管在两年前还曾毫不客气地上疏痛骂洋务派领袖李鸿章、刘坤一,但山西积贫积弱的现实,却促使张之洞从思想到行动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最终在这里迈出了从清流派转变为洋务派的第一步。


早在曾国荃抚晋期间,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曾专门为山西设计过一套“洋务”方案,张之洞利用这套被束之高阁方案,艰难地在封闭保守的环境中启动了山西近代化的进程,仿制洋火药的山西机器局成为山西的第一个近代工厂,在太原成立的桑棉局,启动了山西的纺织工业,此外,他还筹办山西练军,用洋枪洋炮来武装这支新式军队。


做为传统儒家思想的继承者,张之洞也极为重视山西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他兴办“义学”,以谋求地方教育事业的普及,设立令德堂,为封建王朝培养新式人才,“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深秀就在这里主讲《尚书》。


王勃《滕王阁序》中“腾蛟起凤”一句而得名的起凤街上,建有明清两代的贡院,张之洞修缮了破败的贡院,并在这里主持了光绪八年的山西乡试。


当年起凤街

如今起凤街


文庙被水冲圯之后,太原缙绅学土认为这是上天降凶示于文人,齐聚府衙请求太原知府出面重建。


张之洞为了稳定太原文人之心,亲自选址于同治年间焚毁的崇善寺废墟,并倡导省城集资,没有动用公款就很快建起一座规模宏伟的新文庙。


文庙后来成为山西省博物馆2005年省博新馆落成以后,改为山西省民俗博物馆。


太原府文庙太原府文庙棂星门,摄影:诗情画意太原府文庙大成殿


自古以来“晋官难当”,张之洞也觉察到了这一点,他在洁身自好励精图治的同时,也从风水学的角度对山西巡抚衙门进行了考量和修正。


巡抚衙门北侧有一座从明代就开始堆煤的煤山,为了形成北高南低有靠山,官运旺盛长久的风水格局,张之洞将煤山改建为高达九丈的假山,仍然称之为煤山。


假山中建有“当仁洞”和“随缘洞”,最下层建有“邃密深沉之馆”,馆名由张之洞亲笔题写。


对于风水的信仰与尊崇长久以来一直都是官场的隐密传统,民间也津津乐道,时至今日,途经各地的某些政府大楼大院时,依然可以听到不少关于风水的传言,晋府大门外三晋文哲影壁与抚绥全晋牌坊的修建,也都引起了民间的猜测与揣度。


太原鼓楼广场上新建的仿古牌坊,一侧为抚绥全晋,一侧为文武为宪


煤山自创建之后就成为省城的地标,1919年,阎锡山又对煤山进行了扩建,在山顶修建了西式钟楼,并将其改名为“进山”。


进山之名,取自论语“进,吾往也”,同时也有“改进”山西,使山西“进步”的政治寓意。


进山一度成为民国山西的热词,此后又出现了进山会议、进山中学等等。

做为晋府大院的制高点,1949年4月24日,太原守军在这里结束了最后的成建制抵抗,进山钟楼也在炮火中伤痕累累。


战后,进山得以修复,钟楼顶端加上了符合革命者审美情趣的红五星,名称也借用“煤”、“梅”谐音改为“梅山”,山前的“自省堂”改称“梅山会议厅”。


山西向来不缺庸官太平官,但却往往留不住有所作为的官员,张之洞治晋仅仅两年零三个月,山西的局面刚刚有所改观,被朝廷寄予厚望的张之洞,就被调任两广总督,从此离开山西,在山西“喘息无暇”之中积累的经验,使得他在日后成为洋务运动后期的领袖之一。

 

一百三十多年后,山西塌方式腐败再一次集中暴露,聚焦了全国的目光,回顾历史,当下的某些现实与张之洞曾应对的局面何其相似,认真研究和参考张之洞的治晋方略,对于后人仍然有所裨益和启发。


山西省银行发行的民国17年5元券,中心图案为进山钟楼






编缉絮语:

每晚无论夜多么深,面对以上目录总要拜读一则;

非常感谢“太原道”连载拙作《追忆那流逝的青涩年华》;

希望更多人了解“太原道”,让极具档案价值的以上文文被更多人阅读;

本平台继续转载张珉先生的文章!






张珉絮语:转眼间,太原道微信公众号创办已经整整两年了。与创办近18年的太原道网站一样,太原道微信公众号坚持以山西地域文化为主题,不媚俗,不从众,不单纯追求阅读量,办出了自己的特色,赢得了读者的口碑。

两年来,太原道微信公众号发布各类文章2000余篇,这其中,既有本站原创,也有作者投稿,还有转载的作品。

尤其要感谢许许多多素不相识的作者为太原道源源不断地发来稿件,他们之中,有作家,有学者,有教授,有三晋文化爱好者,还有普通市民。这些作品,各有所长,即使是一些看似普通的文字,也为我们记录了家园的民间记忆,留存了时代大潮之下普通人的亲身经历和珍贵的历史资料。

在太原道微信公众号创办两年之际,特甄选部分文章,罗列目录链接于下,以方便读者阅读。大家可以收藏这个页面慢慢择空阅读,继续欢迎各位投稿!






本平台加微信13593153292)特色——纯真、纯情、率真、率性,真善美;

求稿——强调文学性——追忆青涩、诗文鉴赏、唯美絮语、艺术探讨、图鉴箴言、民俗百科;

本平台非营利性,属草根自媒体黑板报,大家小家、旧文新文、一概接纳,不过就是编辑者退休以后消食破闷、健脑动手的一项养生爱好,同时所刊诗文美图也希望为读者增添一点儿茶余饭后、闲读养性的情趣;

敬请赐稿!

敬请分享、转发!

敬请赞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