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大成《天天糗事》之八十、八十一、八十二

2017-06-05 吕大成 追忆青涩 追忆青涩

《天天糗事》之八十


晓冬朋友看了我《天天糗事》中一篇说旧藏书磨难的追忆文章后,想让我再掰扯掰扯家中已经不多的旧物件的前世今生。

我搜来索去,忽然想起父亲有一件美国版军大衣。


小的时候,我一直以为这件大衣是父亲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缴获美国大兵的战利品,每每穿起,都在小伙伴们面前吹牛,指着这件大衣说,这是我父亲亲自缴获的云云,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其实,多年以后才听父亲说起,这件大衣是美国大兵的不假,但不是他亲自缴获的,而是在师“军人小卖部”花津贴买的。


没错,是花自己的钱买的。

中国军队和外国军队不一样,并不是谁缴获就归谁,当时军队中有一条纪律,就是“一切缴获要归公”。

一场战役下来所有缴获都要上缴。当年很多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老兵,手上可能都会有一些纪念物品,比如刀叉、手表、钢笔等小物件,还有大衣、皮鞋、皮靴等大物件,这些东西大多是要花钱买的。当然价格相比之下还是比较便宜的。为此师以上作战单位还会成立一个“军人小卖部”,用来专门出售战利品,以满足即将回国的志愿军战士。


确切地说,这件大衣应该叫“长棉猴”,是美国大兵正式冬装,美国政府专门为朝鲜严寒的战争环境制作的。

背后还带一个棉帽子,大衣不过膝盖,属于半长大衣。

这件大衣通体浅绿色(有点儿自来旧),金属拉锁,黄铜扣子。

内胆为人造“栽绒”,穿上它非常暖和。


父亲说它甚至可以抗御零下三十度严寒都没问题。

在很多国产抗美援朝影片中,如果您留心的话,都能看到由中国演员饰演的美国大兵,在冬季身穿这种半长军大衣。


大衣面料为卡奇布,外面有很多口袋儿。

因为我在上学时穿过,所以对它有很深印象。也许因为美国大兵个人物品多,抑或是美国军人标配战略物品多,所以这件大衣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都是口袋,甚至连袖子上也有(好像是专门插匕首用的),每个口袋上不是铜拉链就是黄铜扣子,既威风又时尚,既暖和又轻巧。穿上它就和现在的人挎一个LV包包一样神气。


听父亲说他回国后还穿了几个冬天。后来在整个文革期间,父亲就把他藏在了衣柜里再也不敢穿了。说起不敢穿理由非常荒唐可笑。他是怕人说他“里通外国”。

为了表示自己与“封资修”决裂,他还做了非常荒唐决定,把原装黄铜扣子全部拆下换成普通的胶木大衣扣子,因为扣子上有“USA”字样。


我当时年龄小,一点儿也不理解家长的做法。现在回头想,这件军大衣花自己的钱买来,名正言顺,何故如此胆战心惊?可想而知,文化大革命“成果真是体现在了方方面面,从思想、观念,到说话、办事,再到平时吃穿用等,都要 41 35761 41 14987 0 0 3554 0 0:00:10 0:00:04 0:00:06 3553小慎微,战战兢兢,清除一切“封资修”痕迹。


一直到1979年,文革已结束三年,中美也已建交,当时我十七岁,长大人,上学住校,父亲才把压箱底10多年美国版的军大衣拿出来,让我穿上了,虽然面料已经有点儿糟了(就是不结实的意思),但内胆很好,穿上它暖暖和和,我煞是得意。因为稀罕,还引来不少同学羡慕眼光。


到现在又过了将近四十年,我依然保存着它;这件大衣如果当时不把原装黄铜扣子换掉,本来应该成为文物,捐赠给有关博物馆。


还有,我家还有一件美国大兵吃西餐用镀银铜叉子,也是父亲在抗美援朝时期在军人小卖部购买的。文革期间,他找人到工厂的砂轮上,同样是硬把叉子上“USA”字样打磨掉了,现在想来,心中怅然若失。


《天天糗事》之八十一


母亲有旧手表一只,解放初期刚参加工作时买,杂牌,已戴三十余年。

忽一日,手表坏了,不打不走。问之已无修理必要,于是存放入匣。


1976年,我上高中已知“臭美”遂将匣内旧表拿出。弦上满,只见分针秒针仍走之。想戴,母说已坏。我不顾,说戴着玩。

这是我平生第一次戴手表;为显摆,虽坏,但经敲打,仍可走之。

至此,戴“欠敲打”表上学,引同学瞩目。当时学生戴手表还属凤毛麟角。

从此后我多一项任务,即时常于无人处敲打此表。敲一次,能走个把小时。如有分心忘记敲打,便不走。一日之内总也得敲打不下10次,真“贱骨头”是也。


本来,表的主要功能是为看时间,看表乃次之,结果我看表变成主要功能,时间次之。

后来才知道,此表乃秒针变形,不圆转矣,故敲打之。

1981年,我参加工作,所戴第一只正规手表是太原生产华杰牌电子表。


补遗:《天天糗事》之十


妻有孕,想吃南海街黑凉粉,并再三嘱要多放辣椒。我虽心有不愿,但孕妻之令难违。

出门后,突发奇想。何不就近?遂拐弯儿到离家不远处另一黑凉粉滩——此所卖凉粉虽也放辣椒,但不如南海街的辣——购之“冒充”,又恐时间早引起怀疑,在街边冒烟一根。

我心想,辣椒过辣会生女儿。

回家,孕妻食之并未食出破绽,只是说辣椒不辣(其实我觉得像这种小吃差别就在细节之间);算我“蒙混过关”。

此糗事至今有“三不知”:

一是孕妇好食辣,不知与生男生女有联系否?“酸儿辣女”到底有无科学依据?

二是现如今南海街黑凉粉滩不知去向,甚是怀念;

三是妻至今不知此事——女儿清华大学毕业如今在意大利留学,若早知如此,我应该再多放些辣椒才好哩!


《天天糗事》之八十二


小时候,都说吃饭是大问题。要我说,吃饭问题固然不小,但做饭问题更大。

我们家是双职工,父母都要上班。父亲上班地点在河西,老远老远,中午干脆不回家,母亲上班倒是离家不远,但经常倒班,有时根本顾不上回家做午饭。

于是,午饭问题只有我们仨孩子自己解决。

那时候做饭不像现在,打开煤气灶就来火,甚至连葱姜蒜都切好了,再做锅放油都来得及。火可大可小,做饭速度超快,有时候心情好了,做饭简直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


那时候做饭可是个苦差事、慢功夫,急不得。

为什么?因为做饭前得先把火捅开,然后等火慢慢上来后才能做饭。

就那么一个火眼,火不好,干着急吃不上饭。

有时火上不来,还要往火里撒把盐或加把柴禾。如果遇上火灺(xie,泄音,太原话就是火灭了的意思)了,就更不知何时才能吃上饭;得先生火,等火上来,再坐锅,拖拖拉拉一、二个小时后才能吃上饭,这时的人,早饿过劲儿了。

因此,我一直认为,烹饪大师要想展示厨艺,首先要有火的帮忙,如果火不争气,再好的厨艺也白搭。所以,大厨在某种程度上玩儿的是火侯,因而大厨也叫伙夫,看来不无道理。


那时候,哥哥、姐姐分别上小学四、五年级,而我上小学一、二年级。

低年级放学早,经常上两节课就放学。我一回家,一边玩儿,一边还得惦记捅火做饭。

虽然山西盛产煤,但要把火烧好烧旺却是一个技术活儿,不是每个人都会鼓捣火。


当时我也就六、七岁,厨房灶台老高老高,我得站在一个小凳子上才能勉强够到灶台。打开火圈,用火柱捅开火,再加炭块儿或煤糕,从炉灶出渣处用一个火勾子擞擞(擞念sou,嗖音,太原话读平声,用火勾子轻通炉灶以透风)火。等火旺后,先做“醋调和”(“和”在这句话里念“货”音),有时还可炒点儿西红柿酱。再做锅,等水开后我就站在小凳子上做“剔扒锅”(“锅”念“姑”,太原人把高梁面“剔尖”称为“剔扒锅”——这个面爱扒锅因而得名)。


吃好算不上,只能算吃饱。等哥哥姐姐下学回来以后,我基本上就把饭做好了,他们甚至可以吃上现成“剔扒锅”。


以上说的都是正常情况下,不过,太多的是不正常情况;搞得人心急火燎或狼狈不堪。比如最大问题还是火不争气,经常吃不上午饭就得上学。


记得有一次,已经快到下午上学时间,这时火才上来,吃了第一碗以后再想吃第二碗已来不及,我哥哥是最后吃的,他把碗里剩下的半碗“剔扒锅”,给我倒到碗里,他自己把面汤喝了一肚子后就这样上学去了。


还有一次,火烧得异常旺,我正做饭,只见锅里面汤就溢出来,因为年纪小,端不动大锅,没办法只得往锅里加凉水,快溢出来时再加,火越烧越旺,汤越加越满,急得我像热锅上的蚂蚁,不知所措。情急之下只好用舀子再从锅里往出舀面汤,但效果不好,于是我踩上凳子,来了个“一不做,二不休”,使出浑身劲儿就去端大铁锅……

不过锅是端起来了,但面汤却倾倒而出,全部倒在火里,热浪把我掀出老远,还烫伤胳膊及脸——这样,一锅饭也倒在了火里,火也扑灺了,搞得我狼狈不堪……


四十年后今天,古老太原从最初焦炉煤气,到现在天然气管网(西气东输,属清洁能源),极大解放了生产力,再加上电饭煲、微波炉、电磁灶,几个火头同时加入,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人们从繁重的捅火、做饭等环节中解脱出来,有了更多宽裕时间,去尽情享受生活。

现如今,偶尔吃一顿“剔扒锅”算是改善生活——对,今天我就和老伴儿一起吃了一顿红面“剔扒锅”。作者:吕大成先生,籍贯天津市,1962年出生于太原市。太原市作家协会会员,曾在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过多篇诗歌、散文、杂文、报告文学等。曾在电台担任过业余播音主持。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曾在电台播讲过《高山下的花环》、《张铁匠的罗曼史》等中长篇小说。现任太原市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主任。1983年担任北郊区小井峪乡副乡长,1993年任市农业学校副校长。2002年担任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2012年,担任市防震减灾局党组书记、局长。曾担任第十一届、十二届市人大代表,十二届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兼任,山西省干部合唱团副团长。担任山西省干部合唱团《长征组歌》男领诵。声音浑厚,穿透力强。曾参加山西省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八十周年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一红军不怕远征难》演唱会,并担任领诵。儿时聪慧伶俐,淘气顽皮。从小喜欢琢磨事儿,满脑子的问号。虽然那时生活比较清苦,但也充满天真无邪的童趣。由于年龄小,阅历浅,当时的很多疑问是无法理解的,成为了“糗事”,甚至是“丑事”。把糗事丑事说出来,是需要勇气的,是需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审视,其实也是一种勇气和自信。云卷云舒,花开花落。转眼间,都已经到了宠辱不惊的年龄……先生非常欣赏的一句话是:想好的事情就赶紧做。没做的事情大多都来不及做了。另,业余时间作为长征组歌的爱好者与表演者,喜欢研究《长征组歌》以及背后的故事,翻阅了大量有关红军长征的史料;目前,作品《长征组歌探析》已经初步编辑整理完成,作品共有6万余字;将是《长征组歌》表演者、演唱者、朗诵者的工具书和重要的参考学习资料。很荣幸,本公众平台,已经在不定期连载全文,以飨读者!






本平台特色——纯真、纯情、率真、率性,真善美;

求稿——强调文学性——追忆青涩诗文鉴赏唯美絮语艺术探讨图鉴箴言民俗百科

本平台非营利性,属草根自媒体黑板报,大家小家、旧文新文、一概接纳,不过就是编辑者退休以后消食破闷、健脑动手的一项养生爱好,同时所刊诗文美图也希望为读者增添一点儿茶余饭后、闲读养性的情趣;

敬请赐稿,敬请分享转发,敬请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