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十三

2017-06-16 吕大成 追忆青涩

《长征组歌探析》之十三


一、腊子口上降神兵


1935年9月,党中央将红一方面军一、三军团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于16日到达岷山脚下的腊子口。


“腊子”一词是藏语的音译,意为“山坡陡峭”,位于甘肃省南部的迭部县腊子乡,是四川通往甘肃的重要隘口。

地势险峻、易守难攻,两侧绝壁峭立,素称天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据守腊子口的是国民党军新编第14师,师长是鲁大昌。得知红军走出草地后,鲁大昌派出其亲信第一旅旅长梁应奎严防死守腊子口。


这次突破天险腊子口的任务又一次落到红四团的身上。

团长黄开湘、政委杨成武率全团营、连干部到腊子口前观察,看了很长时间,也找不到破关之策。

从俄界到岷州,中间横着一条天险腊子口。


突破腊子口,国民党军阻挡红军北上的企图就将彻底破产;而拿不下腊子口,则红军或者将被迫掉头南下,重过草地,或者将西进青海,或者将东出川东北取道汉中北上,无论哪条路都将落入国民党军重兵堵截之中。

这对于刚刚经历了草地煎熬、兵力单薄的陕甘支队来说,都是凶多吉少。


16日,毛泽东与林彪、聂荣臻商量后,下定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坚决夺取腊子口,打开通往甘南的通道。

当日,毛泽东致电彭德怀,通报作战计划:

“腊子口是隘路,非消灭该敌不能前进。”


红四团先头第一营不停顿地发起进攻,但被国民党守军凭借天险,以机枪与手榴弹火力所阻,数次进攻均未奏效。

就在无计可施之时,一位叫“云贵川”的苗族小战士毛遂自荐,称在家曾采药打柴,练就了一身攀登陡壁的本领。


杨成武马上找来“云贵川”,了解到这位小战士确实具有攀登绝壁的真功夫。


黄开湘、杨成武大喜过望,立即组织护送“云贵川”涉过腊子河开始攀岩。

只见他赤脚,腰缠用绑腿带接成的长绳,用一根长竿子绑上铁钩攀上崖顶,放下绳索,使迂回部队一个一个从后山攀了上去。


进攻信号发出后,战士们如神兵天降,居高临下,将手榴弹绑成捆,投进敌军没有顶盖的碉堡,一举消灭守敌。

然而,“云贵川”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年仅十六、七岁,连真实姓名都没留下。


腊子口是中央红军长征中突破的最后一道天险,红四团不辱使命,再建奇功,突破了天险,打开了北上通道。


腊子口一开,全盘皆活。这就是七曲《到吴起镇》中“腊子口上降神兵,百丈悬崖当云梯”一句的背景。


在攻占天险腊子口战斗中,肖华将军任红一军红二师政委,与红二师师长陈光一起,随红四团行动,并亲自参加了指挥作战。

因此,肖华将军是这场战斗的亲历者,他看到了这个名叫“云贵川”的苗族小战士矫健的身影,看到了他不怕牺牲、攀登绝壁的本领,百丈悬崖在这位小战士的脚下如履平地,他的英雄壮举深深地打动了作者,在他的脑海里镌刻下牢牢的印记。


因此,他在写作七曲时,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这个经典场景,并流畅而深情地写下了“腊子口上降神兵,百丈悬崖当云梯”这样脍炙人口的诗句。


“神兵”指以“云贵川”为代表的迂回部队将士;“云梯”即很高的梯子,其实,这里主要是指那些原始森林中的高大树木,因为再高的梯子也不可能直达云霄,战士们将那些高大的树木当成了“云梯”。


腊子口战斗至此胜利结束。红军由此彻底走出了川西北的苦寒之地,突入甘肃南部地区。

蒋介石企图把红军困死、饿死在雪山草地的计划随之彻底破产。


1935年9月18日,中央和陕甘支队主力全部通过腊子口。



二、陕北红军与刘志丹


陕甘苏区,位于陕西省和甘肃省的交界地区,包括陕甘边和陕北两块革命根据地。这块苏区是经历艰难曲折而发展起来的,也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全国唯一完整保留下来的革命根据地。


1930年9月,刘志丹先是在陕甘边拉起了100多人的游击队。

1932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成立,谢子长、刘志丹、阎红彦先后任总指挥,在陕甘边开展游击战争。

同年12月,陕甘游击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开始创建苏区。

至1934年11月,形成了以南梁为中心的纵横各七十公里的陕甘边苏区。

与此同时,陕北地区的游击战争也逐步发展,开辟出了陕北苏区,并于1934年底组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七军。

1935年2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在刘志丹的统一指挥下,红二十六军和红二十七军相互配合,粉碎了陕、甘、宁、晋四省军阀发动的第二次“围剿”,解放了延长、延川、安塞、靖边、保安(今志丹)六座县城,使陕甘边、陕北两个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


与此同时,红二十五军从1934年11月离开鄂豫皖地区,开始了历时十个月的长征,转战四省,行程近万里,在与中央长期失去联系的情况下,独立决策,独立行动,不但冲破了占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而且开辟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并成为红军长征第一支到达陕北的队伍。


在历史转折的重要关头,红二十五军的行动在中国革命形势急剧变化的棋盘上,投下了一枚举足轻重的棋子。


程子华代理中共鄂豫陕省委书记兼红二十五军政治委员,徐海东任红二十五军军长,戴季英任参谋长,郭述申任政治部主任。


中共陕甘边特委、军委得悉红二十五军到达永宁山的消息后,立即写信报告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并派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主席习仲勋、陕甘边军事委员会主席刘景范前往迎接。


1935年9月16日,刘志丹率领红二十六、红二十七军到达永坪镇,与红二十五军胜利会师。


9月17日,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与中共鄂豫陕省委在永坪镇召开联席会议,决定撤销红二十五、红二十六、红二十七军番号,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治委员,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高岗任政治部主任,郭述申任副主任。

合编后的红十五军团合计有三个师,共七千余人。


刘志丹,原名刘景桂,字子丹,陕西省保安县(今志丹县)人,1925年入党,同年入黄埔军校。


1936年在红军东征山西期间在山西省中阳县三交镇牺牲,年仅34岁。

当年一首群众自编的陕北民歌是这样歌唱刘志丹的(曲调不祥):


千里雷声万里闪,

上来些红军闹共产。

共了安边共横山,

南梁川里扎营盘。

红旗插上寨子湾,

刘志丹名声传得远。

红军打仗真勇敢,

白军见了吓破胆。

打土豪来分田产,

咱们穷汉把身翻。

跟上咱们的刘志丹,

为咱穷人打江山。


刘志丹在山西牺牲后,毛泽东题词:


群众领袖

民族英雄


周恩来写下了: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的挽联。


肖华将军在《长征组歌》七曲《到吴起镇》中,对陕西北部地区军民欢乐的景象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他写道:


锣鼓响,秧歌起。

黄河唱,长城喜。


锣鼓,这里指陕北久负盛名的安塞腰鼓,这种腰鼓具有北方汉子粗犷、奔放的特点,与南方的民间娱乐形式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也给出生在南方的肖华将军以极大的震憾。


这种娱乐形式往往都在广袤的黄土高原上进行,人数不限,主要的装备为缠在腰身的小鼓和两根拴着红绸子的鼓槌。

舞动起来热情豪放,脚下掀起的黄尘常常遮天蔽日。


秧歌,这里指流行于陕北、晋西北一带的“伞头秧歌”,当地人又称“伞子”。

这种民间娱乐方式同样表现力极强,每人手中都拿着一把油伞(花伞),男人、女人皆可参与。


有道行高超者甚至可以“触景生词”,看到什么、想到什么,马上可以现场编词。所以,到达陕北的中央红军一下子被这种欢迎气氛所感染,因此,自然带出了肖华将军的下几句诗词:


陕甘军民传喜讯,

征师胜利到吴起。

南北兄弟手携手,

扩大前进根据地。


这里,“陕甘军民”是指红十五军团与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即红一方面军);“南北兄弟”是指从南方来的红军与北方根据地的红军携手并肩,亲如一家。也指所有的红军将士的团结。


肖华将军虽然没有在他的组诗中提到“刘志丹”三个字,但却对陕北红军给予了高度评价,对陕北红军为中央红军结束长征所做出的贡献、为中国革命所做出的贡献仍然有非常浓烈的表彰,从字里行间仍然可窥一斑。


“黄河唱,长城喜。”是指北方景色。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也为两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而唱起了歌;

长城,也在北方,是中国和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也因两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而欢喜。


肖华将军在这里用了拟人化修辞方法,将黄河、长城这些北方特有景色“拿来”进行创作,是想说明中央红军与红二十五军和陕北红军是在一种感天动地的状态下完成、具有伟大历史意义会师的。








作者简介:吕大成,男,1962年生,天津市人,1981年参加工作,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太原市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主任。

吕大成同志业余时间参加山西省干部合唱团并担任副团长。

从2006年开始,担任山西省干部合唱团《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男领诵。

参加过山西省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80周年等大型音乐演唱会。

作为一名《长征组歌》的爱好者与参演者,作者多年来关注长征,了解长征,潜心研究长征历史,了解《长征组歌》及其背后的故事。

十几年来,他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描写长征的有关书籍。

特别是对《长征组歌》里面涉及到的重大事件、重要史实都反复进行了重点查对、校验,力争做到准确无误。

这部《长征组歌探析》,历经多年的积累和锤炼,于2016年年底基本完成。

该作品紧紧围绕肖华将军的诗词,力争从长征的点滴历史讲起,将《长征组歌》的创作背景和背后的故事,比较完整、准确、全面地展现出来;

将演唱的要求、表演的要求、着装的要求、表情跟情绪的要求一一告诉大家。其目的是想让《长征组歌》这一红色经典原汁原味、原版原调地永远传唱下去,做《长征组歌》永远的传播者,做长征精神永远的传承人。

由于作者受研究资料和写作水平所限,文中不免有错误甚至不准确之处。

特别是对长征这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作者还不具备驾驭能力,只是对《长征组歌》的个人理解和演唱体会。





点开以下链接,欣赏作者其它作品:

13、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十二

12、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十一

11、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十

10、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九

9、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八

8、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七

7、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六

6、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五

5、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四

4、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三

3、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二

2、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一

1、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长征”一词的由来》、《子弟兵的“故乡”》






本平台特色——纯真、纯情、率真、率性,真善美;求稿——强调文学性——追忆青涩诗文鉴赏唯美絮语艺术探讨图鉴箴言民俗百科;

本平台非营利性,属草根自媒体黑板报,大家小家、旧文新文、一概接纳,不过就是编辑者退休以后消食破闷、健脑动手的一项养生爱好,同时所刊诗文美图也希望为读者增添一点儿茶余饭后、闲读养性的情趣;

敬请赐稿,敬请分享转发,敬请赞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