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山西,乃中国古建筑之大观。丙申年末,一行古建筑爱好者探访了主要位于晋北、晋中的古建筑。未出雁门关,晋南也只是点滴探访。作一记,为同好一会心,为自己一存念。


山西木构古建筑,自唐至清,均有遗物。为求古意,本文12处古建,自中唐五台山南禅寺大殿起,至元代几座结构特殊的大殿止。明清二朝,并不叙述。



本文12处木构建筑目录


01五台山南禅寺大殿

02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

03芮城广仁王庙

04平顺天台庵

05平遥镇国寺万佛殿

06太原晋祠圣母殿

07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08大同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

09大同善化寺 大雄宝殿、山门、三圣殿、普贤阁

10平遥文庙大成殿

11霍州署亲民堂

12洪洞广胜上寺、下寺及水神庙6座木构





唐代



01五台山南禅寺大殿

(唐)



南禅寺大殿是一个著名的修复案例。远远伸出的屋檐、颇有唐风的鸱尾、直楞窗和门都是解放后修复的。而这些,都是属于“风格性修复”的手法。是从前的南禅寺大殿好,还是今天的好,近几年来争议略息。而最古老的南禅寺大殿却作为风格性修复的典例,存于世间。


南禅寺山门 作者自摄


中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位于山西省五台县城西南22千米的李家庄。始建年代不详,重建于唐建中三年(782)。大殿面阔、进深各3间,平面近方形,单檐歇山灰色筒板瓦顶。檐柱12根,其中3根抹棱方柱当是始建时遗物。殿前有宽敞的月台,殿内无柱。


南禅寺大殿 摄影 张超


五台山一带佛法兴盛,而南禅寺作为一座小庙却知道的人不多。南禅寺和佛光寺都在山外,并非进山。而南禅寺内的工作人员也明言,来这里的也只有古建工作者和古建爱好者。南禅寺外有一片废弃的下沉式窑洞群,相隔仅几十步。


南禅寺大殿鸱尾 摄影 张超


南禅寺大殿斗拱 摄影 张超


南禅寺大殿转角铺作 摄影 张超



02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

(唐)



佛光寺东大殿并非位于佛光寺的配殿。而是佛光寺朝东,东大殿既是正殿。大殿需攀登陡峭的窑洞内踏步方能看见全貌。下窑上殿,这也是山西古建筑特别的一种方式。之后在平遥等地亦多见到。祖师塔就在大殿一侧,很好辨认。在大殿前的经幢上,真的看见了“女弟子宁公遇”几字,虽不算清晰,却让一行人兴奋不已。


佛光寺东大殿 摄影 张超


佛光寺大殿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现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唐代木构建筑,暨第二早的木结构建筑。

单檐庑殿顶。面阔七间,34米;进深四间,17.66米。其柱网由内外两周柱组成,形成面阔五间,进深两间的内槽和一周外槽;内槽后半部建有一巨大佛坛。


佛光寺东大殿殿前 作者自摄


非常出乎意料的,佛光寺东大殿保护得甚好。应该说整个佛光寺都保护得很好。从山门、配殿、窑洞、大殿皆是古意。


佛光寺东大殿 作者自摄


“乘驮骡入山,沿倚崖边,崎岖危隘,俯瞰田畴。坞随山转,林木错绮,近山婉婉,远峦环护,势甚壮。旅途僻静,景至幽麓。至暮,得谒佛光真容禅寺于豆村附近,瞻仰大殿,咨嗟惊喜。国内殿宇尚有唐构之信念,一旦于此得以实证”

——梁思成《记五台山佛光寺建筑》


佛光寺东大殿殿前经幢 摄影 张超


佛光寺祖师塔 摄影 张超


佛光寺配殿 作者自摄


佛光寺东大殿角梁 作者自摄


佛光寺东大殿转角铺作 摄影 张超




03芮城广仁王庙

(唐)



广仁王庙正殿坐北向南,为唐大和五年(831)建造。这便是供奉龙泉之神“广仁王”的庙宇——广仁王庙。又因五龙泉水从庙基前涌出的缘故,当地群众也俗称其为“五龙庙”。


作者此行足迹未到此庙,但题为山西古建筑不可少此,故添之,平顺天台庵同。


五开间四架椽进深三间,平面呈长方形,单檐歇山顶,柱头斗拱为五铺双抄偷心造。殿内无柱,梁架全部露明。整个建筑结构简练,古朴雄浑,显示了唐代建筑风格。


广仁王庙 图片来源网络


在最近不久前,广仁王庙在当代建筑师的手下完成了环境整治。建筑师以环境完成对“神性”的追溯,虽然极大的改变了广仁王庙周围的环境,却重塑了一片精神空间。


广仁王庙 图片来源网络


广仁王庙 图片来源网络




04平顺天台庵

(唐)



天台庵位于平顺县城东北25公里处的坛形孤山上,始建于唐末天佑四年(907年)。


天台庵单檐歇山顶,举折平缓,出檐深广,其翼角下四根粗大的擎檐柱。佛殿檐下四周设台明,正面明间台明下安装踏跺,殿身四周为圆形木柱,柱间施阑额,不用普拍枋。


天台庵 图片来源网络


殿内没有一根柱子,结构简练,相交严实,没有繁杂装饰之感,而且使殿内的空间更显得空阔,充分体现了唐代建筑的特点。


天台庵屋脊 图片来源网络






五代十国




05平遥镇国寺万佛殿

(北汉)



平遥镇国寺虽没有前四座寺院闻名,却是木构中的奇观。两进院落,保护完整。从第一进的斗拱触手可及的山门,到在斗拱比例极大的万佛殿,再到第二进典型下窑上殿的三佛殿。每一进都让人赞叹不已。


镇国寺大门 作者自摄


前院居中者为万佛殿。此殿,始建于五代北汉天会七年(963年),殿貌奇古,结构奇特,从建筑的艺术上别具一格,是国内现存五代时少有的木构建筑。平面近正方形,屋顶为单檐歇山式,出檐深远,庞大的七辅作斗拱,总高超过了柱高的2/3,使殿顶形如伞状。


镇国寺山门 作者自摄


平遥万佛殿离平遥古城很近,古城游览的间隙驱车前往合适不过。因平遥古城的关系,万佛殿估计在旺季时人多。


镇国寺山门悬鱼惹草 作者自摄


镇国寺山门背面 作者自摄


镇国寺万佛殿 作者自摄


镇国寺万佛殿转角铺作 作者自摄


镇国寺第二进下窑上殿的三佛殿 作者自摄


镇国寺三佛殿斗拱 作者自摄





北宋




06太原晋祠圣母殿

(宋)



晋祠是一座宗祠园林,园中植物之年岁之久为一重大特点。有松、柏、杨等树已逾千岁高龄,正是晋祠始建年代的旁证。晋祠是为奉祀姜子牙的女儿,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的母亲邑姜所建。圣母殿即是敬奉邑姜之所。


圣母殿,是晋祠的主殿,晋祠内主要建筑,北宋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重修。坐西向东,位于中轴线终端。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黄绿色琉璃瓦剪边。殿四周围廊,前廊进深两间,极为宽敞,是中国古建典籍《营造法式》中的“副阶周匝”制实例。


晋祠内景 作者自摄


殿前廊柱上有木雕盘龙八条,传说为宋代遗物。四周围廊。殿内有宋代彩塑四十三尊,主像为圣母端坐木制神龛内,凤冠蟒袍,神态端庄。


晋祠圣母殿 摄影 张超


晋祠内有帐篷形亭二座,形态很有特点,传闻收到北魏统治时期影响。晋祠乃世俗建筑,与此行大多官建寺庙、府衙很不一样。木结构构件雕刻、彩画尤其漂亮,形态色彩夺人眼球。


晋祠圣母殿牌匾 摄影 张超


从太原到晋祠的公交车可直达。外有免费的晋祠公园,公园建设已逾十年。形制基本按照宋制,与晋祠基本和谐,并形成良好的前导空间。


晋祠圣母殿 摄影 张超


晋祠圣母殿盘龙 摄影 张超


晋祠水镜台 摄影 张超


晋祠水镜台 摄影 张超


晋祠水镜台局部 摄影 张超


晋祠献殿 摄影 张超


晋祠献殿局部 摄影 张超


晋祠园林内景 摄影 张超





辽代





07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辽)



释迦塔全称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西北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宋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


佛宫寺 摄影 张超


释迦塔的设计,大胆继承了汉、唐以来富有民族特点的重楼形式,充分利用传统建筑技巧,广泛采用斗拱结构,全塔共用斗拱54种,每个斗拱都有一定的组合形式,有的将梁、坊、柱结成一个整体,每层都形成了一个八边形中空结构层


佛宫寺释迦塔 摄影 张超


第一层立面重檐,以上各层均为单檐,共五层六檐,各层间夹设有暗层,实为九层。因底层为重檐并有回廊,故塔的外观为六层屋檐。各层均用内、外两圈木柱支撑,每层外有24根柱子。


佛宫寺释迦塔副阶 摄影 张超


 “塔身之大,实在惊人。每面三开间,八面完全同样。我的第一感触便是你不在此同我享此眼福。不然我真不知道你要几体投地的倾倒!”
——梁思成给林徽因的信 



一直听说应县木塔斜了,亲身去看,斜得很厉害。同去的几人都胆战心惊。

应县木塔太复杂、太重要,不知道专家学者们开了多少会,探讨了多少解决方案,最后终于决定不要动它。于是,应县木塔离开了现代人修复的“手术”,被静静的交予时光。


佛宫寺释迦塔 摄影 张超


木塔只有首层开放,现在去还能进入庞大的首层看巍峨的佛像,还能去感受那厚实的首层墙体和规模宏达的“副阶周匝”。

应县需单独前往,周围也并无其他景点,但木塔实不可辜负,宜速去看。


佛宫寺释迦塔首层佛像 作者自摄


佛宫寺释迦塔二层佛像 资料图


佛宫寺释迦塔 摄影 张超


佛宫寺释迦塔 摄影 张超


佛宫寺释迦塔 摄影 张超


佛宫寺释迦塔 摄影 张超


佛宫寺释迦塔 摄影 张超



08大同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

(辽)


大同有上下两座华严寺。上下华严寺连在一处,都在大同古城内。上华严寺主殿的大雄宝殿,下华严寺为薄伽教藏殿。建于辽代的薄伽教藏殿是下华严寺的中心,有辽代塑像、石经幢、楼阁式藏经柜和天宫楼阁等。


薄伽教藏殿,意为佛教的经藏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九脊顶,正脊两端矗立着高达3米的琉璃鸱吻。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檐柱显著升起。殿内斗八藻井等亦是辽代旧物。


华严寺大门 作者自摄


在华严寺最大的遗憾,是古建筑没有古意。整座华严寺都很新,就像是一座解放后新建的寺院。不知是哪年,红彤彤的油漆一刷,光泽锃亮。


华严寺大门外 作者自摄


华严寺位于大同新建的古城中。这座古城用仿古的手法把大同的众多古建筑收入囊中。钟楼、华严寺、关帝庙等等。这个地方的确曾经是一个古城,旧城新修的做法孰是孰非,讨论依旧。


上华严寺普光明殿 摄影 张超


正因古城,华严寺非常好找。古城也是大同市的中心。除却华严寺,古城里的许多古建筑也值得一看。古城中亦有特色的山西馆子,推荐品尝。


上华严寺大雄宝殿 作者自摄


上华严寺大雄宝殿局部 摄影 张超


上华严寺大雄宝殿 摄影 张超


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 摄影 张超


下华严寺华严宝塔 摄影 张超


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斗拱 摄影 张超





09大同善化寺

大雄宝殿(辽)

山门、三圣殿、普贤阁(金)




善化寺寺院坐北向南,其内有一座辽代木构建筑(大雄宝殿)和三座金代木构建筑(三圣殿、普贤阁、山门),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善化寺山门 作者自摄


整个寺院建筑高低错落,主次分明,左右对称,是全国现存辽、金时期寺院中布局最完整的一座。大雄宝殿乃是善化寺之最大殿宇,前有月台,左右设有钟鼓二楼。大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殿内正中供有五方佛像。


也许由于华严寺的“大名鼎鼎”,不远处的善化寺被冷落。冷落则清净,善化寺的保存基本上是原貌保存,很大程度的维持了古建筑的原真性。又因为人少,对古刹禅院的原真性感受也更加强烈。


善化寺内 作者自摄


普贤阁,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乃是一座三间见方重檐九的两层楼阁,高高耸立于寺院之内,建于金代贞元二年。楼阁坐西向东,阁内置有木梯,可登阁远眺。


三圣殿是善化寺中殿,建于金代天会至皇统年间。正面佛坛之上供有“华严三圣”佛像三尊,中为释迦牟尼,西为普贤菩萨,东为文殊菩萨,故而此殿称为三圣殿。


善化寺山门斗拱 摄影 张超


善化寺三圣殿 摄影 张超


善化寺三圣殿转角铺作 摄影 张超


善化寺三圣殿次间补间铺作(斜拱典例) 摄影 张超


善化寺三圣殿内 摄影 张超


善化寺大雄宝殿 作者自摄


善化寺大雄宝殿 作者自摄


善化寺普贤阁 作者自摄


善化寺佛教园林 作者自摄


善化寺佛教园林 作者自摄






金代




10平遥文庙大成殿

(金)




平遥文庙大成殿,重修于金大定三年(1163年)。建在一米高的台基上,西阔五间,进深八椽,单檐歇山顶,布瓦覆盖,琉璃脊饰。梁架结构为十架椽,用六柱。


平遥文庙棂星门 作者自摄


平遥文庙大成殿斗拱很有特色。首先是斗拱的等级很高。仅仅为五开间的建筑,斗拱却出四挑七铺作。可以想见彼时对文化的崇敬。此外,并没有补间铺作,因此视觉上由柱身连着斗拱直达屋檐。其壮丽豪迈的感觉不由得让人浑身一震。


斗拱有柱头铺作和转角铺作,而补间铺作以大斜梁代之。殿之当心间的两缝间,仅有中柱两根,采用了减柱手法。


平遥文庙学宫大门 摄影 张超


大成殿斗拱等级虽高,用材却不大,体现了宋代之后用材精细的特点。斗拱上彩画已随着年代久远而褪色,并没有重新施补,颇具古意。


平遥文庙大成殿 摄影 张超


平遥文庙就在平遥古城内,门票含在平遥古城的通票之中。


平遥文庙大成殿 作者自摄


平遥文庙大成殿当心间斗拱 摄影 张超


平遥文庙大成殿 作者自摄


平遥文庙大成殿 作者自摄


平遥文庙大成殿转角铺作 摄影 张超


平遥文庙大成殿斗拱 摄影 张超




元代




11霍州署亲民堂

(元)



霍州署现已建成霍州市州署博物馆,面向公众开放。霍州署相传为唐尉迟恭的帅府行辕,大堂(亲民堂)是州署整体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始建于唐代,现存大堂建于元大德八年(1304)。


霍州署大门 作者自摄


大堂面阔、进深各五间,六椽减柱造,大额梁,内外均四椽柱。前接卷棚三间悬山顶四椽亭。大额明间跨度极长,大堂结构布局严谨,雄伟壮观,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木构件保存之完整的典型代表。


政府为此煞费苦心,努力恢复霍州署鼎盛时期古代建筑规模和历史原貌。扩建中国历代官吏制度体验馆、中国历代官服、官印文化展示中心、静心堂等,打造中国唯一官场文化主题公园,并建设全球华裔霍氏宗祠、霍氏名人堂等。

因此元代大殿成为了霍州署博物馆打造的重中之重被保护起来。


霍州署大堂(亲民堂) 作者自摄


在霍县县政府的大堂的结构上,我们得见到滑稽绝伦的建筑独例。大堂前有抱厦,面阔三间。当心间阔而梢间稍狭,四柱之上,以极小的阑额相联,其上却托着一整根极大的普拍枋,将中国建筑传统的构材权衡完全颠倒。这还不足为奇;最荒谬的是这大普拍枋之上,承托斗拱七朵,朵与朵间都是等距离,而没有一朵是放在任何柱头之上,作者竟将斗拱在结构上之原义意,完全忘却,随便位置。

——梁思成、林徽因《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


霍州署大堂(亲民堂) 作者自摄


现在博物馆的打造有一定的展品,但没有形成规模和文化氛围。说是博物馆,就有一些简单的图文展览,展示的时代性、体验性,文化挖掘的层次都不够。

霍州的位置在太原和洪洞之间,从晋中到晋南的探访可以从此路过,到霍州署一览。


霍州署大堂内 作者自摄


霍州署大堂内 作者自摄


霍州署外堂区外景 作者自摄


霍州署内庭区外景 作者自摄




12洪洞广胜上寺、下寺

及水神庙6座木构



广胜上寺


广胜寺“三绝”乃“全国第一”的琉璃塔、稀世珍宝《赵城金藏》、价值连城的元明壁画。广胜上寺主要以飞虹塔闻名,飞虹塔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久远、建制最高大的琉璃塔,有中国第一琉璃塔之称。因本文所限,旦说寺内木构殿阁。


广胜上寺大门 摄影 张超


弥陀殿

(元)


弥陀殿是元代木构。单檐歇山顶。面扩五间、进深四间。内部采用减柱造。四根金柱互相以梁连接,成为“井”字型,类贯木拱。斗拱昂尾和枋木尾搭接在“井”字型梁上。此做法多见于亭,用在大殿中尚属罕见。


弥陀殿五间,内施六根大斜梁,减少两缝梁架,在结构上有独到之处。殿内奉弥陀佛和观音大势至菩萨,称“西文三圣”


广胜上寺弥陀殿 摄影 张超


广胜上寺弥陀殿梁架 摄影 张超



毗卢殿

(元)


毗卢殿,单檐庑殿顶。面宽五开间,正脊非常短,短于正立面当心间宽。当心间门框上悬挂牌匾“天中天”。为广胜寺最高殿。梁架亦为草架,做法类似弥陀殿。


毗卢殿五间,庑殿式,殿内两山施大爬梁,结构奇特,是元代建筑艺术富有成就的实例,该殿装修上木雕棱花是明代小木作中的精品。


广胜上寺毗卢殿 作者自摄


在广胜寺上寺毗卢殿的后墙,是一幅保存完整的弥陀佛和十二圆觉菩萨像壁画,壁画长11.08米,宽3.8米,占据了毗卢殿的整个后墙。




广胜下寺


山门

(元、明)


佛寺山门面宽三间,单檐歇山顶。山门表面上看是重檐,实际上是加了个腰檐,腰檐下有垂柱。


山门高耸,三间见方, 单檐歇山顶,前后檐加出雨搭,又似重檐楼阁,是一座很别致的元代建筑。


广胜下寺山门局部 摄影 张超


广胜下寺山门局部 摄影 张超




前佛殿

(元)


前佛殿为元代遗构,单檐悬山顶。内部十字斜梁是我国孤例。从前后檐直接往内各伸一根斜梁,交会于蜀柱下,承托蜀柱。金柱上面宽方向的梁贯通两侧山墙。


前殿五开间,悬山式,殿内仅用两根柱子,梁架施大爬梁承,形如人字柁架,构造奇特,设计精巧,属于元作。


广胜下寺前佛殿 摄影 张超


广胜下寺前佛殿梁架 摄影 张超



正殿

(元)


正殿亦为单檐悬山顶。面宽方向梁贯通两侧山墙,梁上再有斗拱,斗拱均匀分布。梁架颇有特色,有排架的特征。


正殿建于元至大二年(1309年),七间单檐,悬山架,殿内塑三世佛及文殊、普贤二菩萨。殿内上壁满绘壁画,1928年被盗卖出国, 藏于美国堪萨斯城纳尔纳艺术馆。


广胜下寺正殿 摄影 张超


广胜下寺正殿梁架 摄影 张超


广胜下寺正殿转角铺作 摄影 张超



水神庙


水神殿(明英王殿)

(元)


水神殿是求雨的殿,主神为明英王,即李冰。殿开间进深皆五。重檐歇山顶,明间略大,稍间略小。内有元代壁画,其中戏剧壁画和打球图意义重大。卖鱼人图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压迫现象,真实而可爱。


金元时期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梁架结构采用移柱和减柱的方法,扩大殿堂的使用空间,大量使用大额枋构架、自然材和弯材,建筑整体外观呈现出粗犷的气势。广胜寺上寺弥陀殿、毗卢殿以及下寺前殿、水神殿等主要殿堂,都是采用这种方法。


水神殿(明英王殿) 作者自摄


下檐斗拱为四铺作,当心间补间铺作出斜拱,大斗为圆形仰莲。上檐斗拱亦均匀分布,没有柱头铺作。上下檐均只有檐椽,无飞椽。骑马雀替采用透雕手法,雕刻精美。


水神殿当心间补间铺作 作者自摄


水神殿梁架 摄影 张超


水神殿重檐歇山屋顶 摄影 张超


水神殿转角铺作 摄影 张超


后记:

行程匆匆,不过数日,山西古建筑所至不过一二。所幸冬季日光大好,影像清晰,并作文以记之,不负此行。






本文文字及图片除个别外均由作者及同行伙伴创作,转载需声明。



更多文章 ◆

流落在塞外的古建筑群的政治图谋

谈谈古典园林里的情爱空间

小小古亭,方寸之间如何意境万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