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归来,府东街101号

2017-09-04 高建东 追忆青涩

归来,府东街101号


感谢摄影家阿黑发的帖子,说山西省人民政府(府东街101号大院)第二天一大早摘牌!

看看手表,我赶忙离家赶了过去……细思,感觉是官本位思想在作怪。但再细思,又不是。


下午的太阳因为是斜照,物体投影都够长够大;稀释的阳光,透过公交车玻璃,的确照在身上很舒服。


赶过去发现,早有人捷足先登,包括几位显然是职业摄影家,都忙忙碌碌以显赫的大木牌子为中心留影存型。


我自然也带着我的心爱的索尼DSC-HX300,立马拉开架势,跟在了职业摄影家摄影家们身后;他们选什么角度,我也选什么角度;照了几张。


忽然想起《建国大业》电影一位攻城战士的台词:“报告团长,前面有一个地主大院,院墙太高,爬不上去,手榴弹都炸不开,请炮兵支援吧……”

——后来,故宫就被保存了下来。


那么,眼前的这一组清式建筑,却没有被攻打牛驼寨的勇士们捣毁,也是幸运。


面对这依旧布着的双岗,我想,这两个威武的战士,可要成为照片上的历史红人了,他俩在这里站最后一班岗;连同那块“山西省人民政府”的牌子。


一晃就是50年,回忆起我在府东街101号大院里玩耍的岁月——那时我经常出入于此,潜意识有一种荣耀感。

我的长辈就在这里居住生活工作。

我知道并不是芸芸太原市民都和我一样那时可以自由出入。

进这大院儿有好几处入口,东花园、西花园……我的回忆都十分清晰。

我爱凑热闹,随大人(红总站的叔叔亦或红联站、兵团的叔叔)上梅山;随邻居大哥哥不从台阶上,专门从旁边石头坡往上爬练胆儿——那时我10-12岁。


后来长大了,我自然忽略了这个大院儿,再不进去了。


学历史,尤其学山西志类太原志类,顺便也无意识地在了解这大院儿。

首先牵扯到晋文公重耳。


对,就是那位吃介子推腿上的肉的19年流亡在外的重耳;中国的寒食节跟他有关;还有什么“城濮之战”、“春秋五霸”、“退避三舍”、“齐桓晋文”……


后来宋太宗赵光义灭北汉毁晋阳时,大将潘美的帅府就设在此庙内。


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赵光义毁晋阳后,曾在他指挥作战时驻扎过的崇圣寺,新建一座象征其胜利的平晋城,但晋阳人不愿到此居住,许多无家可归的百姓逃到唐明村和三交村投亲落户。


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三交都部署潘美奏乞在晋阳城废墟北30里的唐明村、三交村建立一座新城,将州治设在潘美曾作过帅府的晋文公重耳庙址。


清道光《阳曲县志》记载:“陆游笔记,唐明镇有晋文公庙,平太原后,潘美奏乞为并州,从之,以庙址为州治。”


北宋修筑的太原新城,远不及晋阳古城,是一座非常狭窄的长方形土城。

城周长仅10里(270余步),土城四周筑四门:


东曰:朝曦

西曰:金肃

南曰:开远

北曰:怀德


北城墙紧挨后小河,今后小河为北宋时太原城的护城河,城东至桥头街,桥头街因其是北宋时城东门外的吊桥而得名。


南城墙在今铁匠巷、起凤街一带。


西城墙在今南海街以东附近。


由于太原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到宋仁宗在圣三年时(公元1023年至1060年),又对太原城进行了修建。


公元1025年,太原知州陈尧佐为了防阻汾水泛滥,在汾水东岸筑了长堤,并引水潴成周围2.5公里的湖泊,堤旁湖畔,栽种了柳树几万株,名曰“柳溪”;


东山上长满遒劲葱笼的古柏苍槐,称为“锦绣岭”,自然环境十分优美。

所以宋、元时,有“花花正定府,锦绣太原城”的赞语。


公元1059年,赵宋又以并州为太原府,府治设在并州治。


公元1060年修建了著名的晋祠圣母殿;


公元1069年在东山根的马庄修筑了一座大庙“芳林寺”。

这两座寺东西辉映,游人香客络绎不绝。


据《宋史·地理志》记载:到宋崇宁年间(1102——1106年),太原建制为大督府,至此,晋文公重耳庙,由州治易为大督府。


下面聊潘美。

历史上的忠臣,在一部《杨家将演义》里,却改名为潘仁美,是奸佞。


对,《杨家将演义》里一个杨继业,另一个潘仁美,原型就是北宋名将杨业和潘美。

真不知当时潘大人怎么得罪了杨大人,就弄出一个忠奸故事流传了下来。


细读《宋史》,潘美乃北宋开国功臣;在南汉、南唐、北汉时期都立下汗马功劳。

“杯酒释兵权”潘美是唯一没有丧失兵权的将军。

论地位能力战功杨业不可与其同日而语。

潘美死后被宋太宗列为配享功臣。


潘美,究竟何许人?查阅历史——字仲询(925~991),河北大名人。父亲潘璘,任军校之职,驻守常山。潘美年轻时英俊,在府中任典谒之职(就是接见宾客的小官吏),虽然年少,却有大志,常对朋友王密说:“汉代将终,凶臣肆虐,四海有改卜之兆。大丈夫不以此时立功名、取富贵,碌碌与万物共尽,可羞也。”(汉代指后汉刘知远),当周世宗柴荣为开封府尹时,潘美就依附在柴荣手下,与赵匡胤等人也交情甚厚,周世宗即位后,潘美出任供奉官,随后潘美在周世宗与北汉高平之战中取得战功,其官职也迁西上阁门副使。后当任出监陕州军监军,改引进使。赵匡胤“陈桥兵变”,潘美积极帮助,还由他诏喻天下改朝换代,赵匡胤当皇帝后,对潘美委以重任。


当时,赵匡胤初登大宝,而陕西军帅袁彦凶悍,信任群小,嗜杀黩货,且缮甲兵,虑其为变”,宋太祖随即派遣潘美为监军以图之。潘美“单骑往谕”,进入陕军营帐,向袁彦等人晓以大义,“天命既归,(尔等)宜修臣职”,袁彦被潘美打动,心悦诚服,跟随潘美入京朝拜赵匡胤,以示效忠。宋太祖大喜:“潘美不杀袁彦,能令来觐,成我志矣。”建隆元年九月,李重进在扬州反叛(李重进是郭威的外甥),李重进打出“驱逐赵贼、恢复周室”的旗号,太祖亲自出征,命石守信为招讨使,潘美为行营都监,副将之职位。经过50天,叛乱平定,攻下扬州后,潘美被留为巡检,以任镇抚,授予秦州团练使之职。南汉军队进攻桂阳、江华,遭潘美反击后逃走。由于宋当时对蜀用兵,暂时无暇去讨伐南汉。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自唐以来,“不时侵略,颇为民患。”潘美下大力气毁其巢穴,多所杀获,余加慰抚,夷落遂定。


开宝三年,宋军征南汉,潘美为行营诸军都部署、朗州团练使,尹崇珂为副将,道州刺使王继勋为行营兵马都监。当日宋军攻克富川,刘鋹遣将率兵万余来援,被潘美大败,宋军遂又攻克贺州。


开宝四年,正月,宋军攻占雄、英二州,潘崇彻投降。宋军至泷头,刘鋹派人请求谈判,要求缓兵,潘美不允,宋军进至马径,距广州120里。二月,刘鋹遣其弟刘保兴率兵参战,郭崇岳,植廷晓出击,宋军涉水作战,植廷晓战死郭崇岳退回。南汉军十五万依山谷之险坚壁以待,潘美就与诸将商议:“南汉军编竹木为栅,若以火攻,必定溃乱。然后我军以锐师夹击,就万无一失了。”遂派遣数千兵丁,每人持两支火炬,抄小道,埋伏在南汉军的栅栏前。夜间,万炬俱发,大风刮起,火势甚炽。潘美挥兵急击,南汉军大败,郭崇岳死于乱军之中,而后潘美率大军长驱至广州,斩敌数万计,擒获南汉皇帝刘鋹,送往京师。


开宝八年,宋军征南唐,宋太祖派遣潘美与刘遇等先率兵赴江陵。江南久无战事,李煜中了宋太祖的反间计错杀了老将林仁肇。老将死去,新将无经验,南唐军杜真和郑彦华的步军和水师先后被潘美杀得大败。曹彬破唐军于白鹭州,新林港,杀唐军统军使李雄;十月,宋太祖命潘美为升州道行营都监,与曹彬偕往,大军进达秦淮河。当时,宋军准备渡河的船楫还未准备好,潘美下令道:“我潘美受诏,率精兵数万人攻唐,期于必胜,岂能因此一衣带水的河流的阻挡而不能加快进攻?”遂身先士卒,涉水渡河,大军随之,南唐军大败。宋军在采石矶架设浮桥成功,唐军以战舰二十余鸣鼓攻来。潘美挥兵奋击,夺其战舰,擒其将郑宾等七人,又破其城南水砦。宋军乘胜占领了秣陵关后,潘美由南向北打,曹彬由西向东攻。两路宋军向金陵逼近。


当宋军都快打到金陵城下了,李煜竟全然不知。他一如既往地与小周后一起在宫内饮酒赋诗、鸣琴填词。事实上,南唐的神卫统军都指挥使皇甫继勋封锁了宋军入侵的消息,还将得知这一消息的人大半处死。直到有一天清晨,李煜亲自巡城,这才发觉情况有异:江面上陈列数百艘大战船,船上飘扬大“宋”旗帜。又接报告,说江宁南郊也发现赵宋战旗。李煜这才明白了:宋军已经打到家门口了。他立即处死了皇甫继勋,派徐铉到开封,与宋太祖罢兵言和。


“朕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赵匡胤这掷地有声的回答,粉碎了李煜的迷梦。


宋军逼近进金陵,同时南唐军朱令贇的江南水陆十万兵马也陈于城下;朱令贇用火攻的方法去偷袭宋军。可明明刮的是西南风却变成了东北风,而且风力还特别强。反倒烧了南唐官兵自己,这时潘美率兵袭击,大败唐军。结果朱令贇被俘,这十五万南唐军被数万宋军杀得七零八落。


朱令贇惨败之后,李煜就再也没有什么援兵了。李煜既无援军,曹彬和潘美就放心大胆地率军将金陵团团地包围了起来。一连数月,居民樵采路断,兵又战败,但金陵的城防的太过坚固,曹彬屡次劝降,李煜反倒坚守如故,曹彬五奈,“率士晨夜攻城,百道俱进。”终于在十二月攻陷金陵。李煜和臣僚来得到军门请罪。金陵平,潘美功拜宣徽北院使。


当时北汉依据太原负隅顽抗,宋太祖先后两次征讨都没有灭掉北汉,后,驾崩。

主要原因:北汉有辽国援助,宋太祖受制于先南后北战略,始终无法下决心攻占北汉。

还有就是太原城固若金汤,铜墙铁壁,宋军伤亡很大。

以至于宋太宗气恼地在攻陷太原后,毁其城改为镇。


宋太宗即位后,命将征太原,潘美为北路都招讨,判太原行府事。

这一次征讨北汉取得成功,北汉名将杨业归降,太原城平定。


班师回朝,潘美被“留屯以捍北边,兼三交都部署。”在三交西北三百里,有一地名固军,是北边咽喉之地。潘美率兵秘密偷袭,遂占有此地。潘美又囤积粮食和军队守之,作为北部边境的屏障。潘美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曾大破辽兵,被封为代国公,后又改封忠武军节度,并封韩国公。


潘美在史书上为人耿直,脾气暴躁,不善钻营。

明人黄道周编的《广名将传》收录一百名将领,潘美排第四(杨业没有入选)


据一些野史笔记记载,潘美为人厚道,如《随手杂录》、《默记》中,赵匡胤夺取皇位初入宫时,见一宫女抱着一个小孩,问之,宫女答道:“是世宗的幼子。”赵普等人说;“杀掉算了。”潘美在旁不语,赵匡胤说:“即人之位,杀人之子,朕不忍为。”潘美于是向赵匡胤要求自己来收养这个孩子,把他抱回了自己家中,改姓潘,取名惟吉,赵匡胤后来也不问,潘美也不复言,这个孩子长大后也在朝为官。


历史演进,后来到了金熙宗统一北方,地方行政组织沿宋制,分路、府、州、县。

当时太原为河东路,路府即设在北宋时修筑的大督府治内。


金兴定二年(公元1218年)8月,元军在木华黎指挥下围攻太原,金守将乌古伦德升顽强抵抗,激战半月后,9月16日元军从西北角攻入城池,占领了河东路治,至此河东归元统治,从金天会四年(公元1126年)至兴定二年(公元1218年)金人在这处院落统治河东长达92年之久。


元世祖忽必烈为了巩固他的统治,建立了一套封建中央集权的统治机构。

在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别管理全国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统管地方行政大事。行中书省下设路、府、州、县各级机构。山西同河北、河南、山东及内蒙一部分为“腹里”,直属中央管辖,当时山西行中书省衙门就设在金朝河东路治旧址,即今府东街101号。


自此实行行省制度以来,太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山西省会所在地。


后来,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废除了行中书省,改山西行中书省为三司,即:承宣布政使司、提行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别管理行政、司法和军队。三司直接向中央负责,中央都察使司下设都察御史。出巡时为巡按御史,代皇帝巡视地方,弹劾官吏,监察民情。


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明成祖派遣大理寺丞孙时巡视山西,考察吏治,安抚军民(巡抚由此而得名)。

巡抚在明初设时,为临时性差遣,有事则置,事毕复命,事平则止。

第一位来晋巡抚的治所(当时不称山西巡抚,而称巡抚山西都察御史),先在东鼓楼社,后移在此院。

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又命兵部右待郎于谦巡抚山西,之后巡抚固定为地方官。始置山西巡抚衙门。

 

明思宗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占太原,封韩文铨为太原节度使,陈永福为驻太原总兵,分别主管山西军政。

韩文铨在明巡抚衙门办公,陈永福在晋王府驻扎。


9月,清廷派北路英亲王阿济格率重兵入晋,包围太原。

10月初三,太原城陷落。

大顺政权在这处院落仅存在8个月。


到了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3月,新任山西巡抚马国柱,进驻大顺节度使衙门,时称清山西巡抚衙门。


据清光绪《山西通志》对重修后的巡抚衙门有详细记载:巡抚衙门主要建筑及其布局是:署前照壁一座,石狮雄峙,左右辕门时列,三座牌坊从东列西排列,东“抚绥全晋”坊,西“提督三关”坊,中“文武为宪”坊。

文官厅在左,武官厅在右。

大门、二门、西隅有关帝庙、酂侯祠(酂侯即汉丞相萧何),一面东西列书吏房。

正北有悬山式大堂五间,上悬康熙皇帝御书“清慎勤”匾额(赐巡抚倭伦)。

又挂有御书“保百重任”匾额及“正己风群吏,精心理庶民”对联(康熙赐巡抚苏克济)。

雍正御笔“泽润丞黎”匾额(赐巡抚诺岷)及其上谕《恤刑》一道,(雍正八年颁,巡抚觉罗石麟刊)悬于堂中。

大堂后为穿堂,穿堂后为二堂。

二堂里悬康熙五十二年御书,“宏粹经远”匾额及“抚安千里路,宣布九宵恩”的对联(赐巡抚苏克济)。

二堂后为内署,署北建衙书楼,康熙皇帝御书匾额、对联、诗赋、刻石以存。

东西各建牌坊,东北隅有显临阁(顺治七年,公元1660年)巡抚白如梅建,按察使钱受祺有记。

在横轴线上,另有许多附属建筑及东西花园、煤山等,总占地面积为3万余平方米。


煤山,原是明代巡抚衙门堆煤的地方,清朝沿用之。


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张之洞出任山西巡抚。

为使衙门形成北高南低有靠山的风水格局,使之官运旺盛长久,特差派劳役,堆土造山,筑起高九丈、东西宽九丈南北长二十七丈的假山。


山中建有“当仁洞”“随缘洞”,最下层是会议室,名为“邃密深沉之馆”,馆名是张之洞亲笔所题。

二层有亭,亭墙园门上方刻有“启明”二字。取自《诗经》小雅谷风之大东诗“东有启明、西有长庚”。

“启明”,星名,即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意为迎朝。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


煤山正面的小路旁镶嵌刻石“发华”二字,意为迎夕,即夜间赏月之意。

正面山腰“当仁洞”,洞顶端石壁上有清嘉庆年镌刻的高3米的“虎”字大碑。

洞壁上嵌有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御临的五言《兰亭诗五首》。


靠煤山东脉并排建两座碑楼,内耸御碑两通。

其中一通为清乾隆皇帝的御笔题诗。


其一:《御制山西巡抚农起,奏报得雪诗为志慰》碑。

其二:《赐山西巡抚鄂弼书》。


历史演进倏忽,民国元年(1912年)2月12日,南北议和告成,清帝退位,袁世凯继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在孙中山先生和黄兴总司令的力争下,迫使袁世凯承认了山西为起义省份,并于3月15日任命阎锡山为署理山西都督。


阎锡山的政治地位得到巩固之后,开始对明清时期的巡抚衙门陆续进行改建和扩建。其工程大致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为民国七、八年(公元1918—1919年),首先新建了礼堂(时名为“自省堂”,现在改名为梅山会议厅),接着又新建了“进山钟楼”(现为梅山钟楼),在穿堂、二堂后,修建了一栋面阔10间、进深2间的二层木楼,当时阎锡山就在此楼办公。对东花园也进行了部分改造扩建。


第二阶段即1932年至1937年“七·七”事变前,这一时期,阎锡山复出,任绥靖公署主任,改建明、清巡抚大堂为督军府二层大办公厅,时称一楼。

改建原巡抚为门为督军府二层门楼,门楼东西两侧直至大堂的廊房,改建为对称的前后两组廊楼,并将原大堂后的穿堂、二堂改建为两座二层楼,称二楼、三楼,日伪统治时期,二楼、三楼才陆续竣工。


1945年日军投降后,阎锡山返并,高级官僚搬入二、三号楼办公,此外在大堂西侧,拆除关帝庙、酂侯祠,修建西花园及厨房、餐厅、库房等建筑,在东花园新建“中和斋”等建筑。


1929年开始拆除前清大堂,兴建督军府办公大楼,并准备陆续对督军府进行大规模的翻修扩建。

中原大战,阎锡山兵败下野,逃居大连,1931年8月回到五台河边老家。

原督军府的兴建扩建工程停滞。


“一·二八”日军入侵上海战事爆发,中国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1932年2月27日太原绥靖公署成立,阎锡山复出,总管山西、绥远两省军政。


从民间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开始,再度对其督军府和清代巡抚衙门内的二堂、穿堂、门楼、廊房等建筑陆续进行了翻修改建,均为二层楼结构。

新修建筑在形式和结构上带有近代西洋建筑的色彩,但仍不失中国传统古典建筑风格。它兼容了东西方建筑文化的特点,具有一定欣赏价值。


改建后的原督军府大院仍沿明清布局,座北朝南,中轴线上与门楼相对的四栋建筑分别为一楼(原大堂)、二楼、三楼(原穿堂、二堂)、其后四楼、清御书楼、自省堂(梅山会议厅)、进山楼(梅山钟楼)。轴线两侧对称建有廊楼等附属建筑,总占地面积约3.5万平方米。


原督军府南大门是在清代巡抚衙门单层门楼的基础上改建成为重檐歇山式二层中式门楼,红门红柱,绿瓦白墙,雕梁画栋,十分雄伟壮观。

一层面宽5间,进深3间,没设门洞,利用一层辟为三门,一个正中门,两侧各有偏门,偏门两翼建有门房,平日只开正中门。

大门内侧东门(门卫房)有木梯可上二层,二层面阔3间,进深两间,四周围廊,可凭栏赏景。

顶上饰绿地黄色雕花琉璃脊,绿色琉璃瓦满铺屋顶,均施旋子和苏式彩画相结合的堆锦图案,呈浮雕状,有强烈的立体感,门楼建筑典雅庄重,具有显著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有很高的观赏性。

正门前廊出檐,两石狮昂立门前,东西八字墙向外延伸,有空间扩大之感。

门楼到大堂为二进院,中间设有二门,两旁各有便门,是一般官吏出入之处。


原督军府一楼是在清巡抚大堂原址上重建的。

大堂是清代巡抚衙门原有的主建筑,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拆除重建成二层楼。水泥砖石结构,石砌台基,主体建筑平面呈“凹”字形。

后檐中三间辟圆拱形门窗,石质门窗框,二层上有虚廊,中间为大厅,两侧为承重砖墙筑成的二层楼房。

大堂正面墙为石质立面,由半圆形壁柱、圆拱门构成。

中门上方镌刻有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石匾。


西偏院在南厅西南,是一个方形庭院。有卷棚顶,面阔5至7间的两座带廊院子和仿歇山式北内厅组成。分别是北内厅、秘书长、参谋长和参谋处办公处。统称“中和斋”。


东花园中部花园凿鱼池,架小桥,筑凉亭,叠假山与崛园门相对。

四周种植丁香、牡丹、月季等花木和攀援植物,环境十分优美。南面有七间厅堂、值称南厅,分前后两院。


东花园各庭院,均有回廊相连,门洞相通,十分方便。


自省堂(即:原督军府礼堂,现更名为梅山会议厅)位于御书楼后,建于民国七至八年(公元1918至1919年),“自省堂”堂额是晚清变法维新派发起人康有为所书。


堂内有仿颜体“悔过自新”四个大字。


外表计策典雅,厅内富丽堂皇,宽阔高大,明敞悦目,雕梁画栋,古色古香。


自省堂后檐悬有“可以栖迟”横匾一块,是傅山先生亲书。

“可以栖迟”出自《毛诗·陈风衡门》中,诗曰:“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诗的意思是说,在陈国的衡门之下,可以游玩休息;在泌水之滨,可以高兴地忘掉饥饿。这种热爱国土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傅山书此,具有此义。


进山,清光绪年间张之洞任山西巡抚时所建,时已初具规模。

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在其原基础上再度从左、右、后三面积土叠石,扩大加高,建成东西有山脉的山景园,改名为“进山”。

山顶部建有钟楼称“进山钟楼”。


何以为进山?其寓意:一是要“改进”山西,使山西“进步”。二是《论语》中:“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之意。其意义是,比如平地堆土造山,开始只是倒一筐土,但坚持下去,就有成山。借以激励后人努力奋进。


扩建后的进山园林东西宽约十丈八尺,南北长三十六丈,山体高十余丈,占地面积约六亩多,山间有数条小路,皆置石阶可攀登而上,直至山顶,山上建钟楼一座,上有自鸣钟,每到正点,发出震耳的钟声,久远都听得清晰。


书楼是清代建筑的一座典雅小四合院。下面有二层木楼,械、右两侧有形制相同的平瓦房,南有门楼,是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古代建筑。

在建筑方法和形制上,厅堂楼阁和歇山式、卷棚式、硬山式相结合,琉璃瓦与布瓦相间,别具风格。

顾名思义,此楼在清代是珍藏皇帝御旨、批文和重要文书资料的场所。

民国时为图书档案室,解放后御书楼为省府图书资料室,内有许多珍贵的图书资料。


文化大革命“1·12”夺权以后,一部分珍贵的图书资料被造反派劫走,1969年扩建此楼时,所有图书资料全部失落,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1971年,在原御书楼旧址、战备工事顶部的平台上修建了五号楼穿后四合院,内设常委会议室、领导办公室。


1983年,拆除了二号、三号楼东西两侧小平房,使院内的进出口路由3米拓展为8米。路边植有长青灌木花丛。


1990年四号楼全部拆除后,三号楼、五号楼之间辟为院内园林。园中间有喷泉、水池、荷花,周围草坪绿茵如织。

草坪内种有排列有序的花卉和灌木,每天上下班及中间操喷泉开放时,梅花池中数百条水柱竟相喷放,高达数十米,万千激流水柱交织在一起,翻飞联缀,水雾迷漫,在阳光照射下,显现出美丽壮观的彩虹。在炎热的夏天,站立院内,观赏花木喷泉,凉风扑面沁人心脾,心旷神怡,其乐无穷。


1985年省府决定,将一号楼改造为贵宾接待厅。内部结构进行大的改造,1986年竣工后,原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薄一波亲笔题名为“渊谊堂”。


1992年再度进行改造加顶戴帽,内部也重新装修。

改造后的渊谊堂分上下两层,楼上为会客厅,楼下为接待厅。接待厅面宽三间13.6米,进深三间13.2米。厅正中央距后墙2米处建有5米高与顶相接的垂莲柱花罩画龛。


画龛内装贴着省文史馆员、著名书画家李夜冰先生创作的高3.3米、宽2.4米巨幅国画《青松赞》。其画山峰险峻,青松挺拔,流水潺潺。给人以高雅、病态的享受。


画龛北面上半部分是省文史馆员赵承楷先生书写的李石诗:“莽莽高原金龙舞,滔滔汾河瑞气升,褐马鸡歌百鸟啭,国槐铭刻故乡情,尧舜禹都古传今,当代英豪叱风云,三晋文章写不尽,世代风流续雄文”。


下半部分是孙里人先生创作的《褐马鸡图》

 

西壁挂有傅山先生巨幅狂草四条屏。《晋公千古一快》拓贴,笔办雄健,气势磅礴,苍劲有力。

1961年春郭沫若先生来晋见此欣然提笔写下:“傅青主书豪迈不羁,脱略蹊径,晚岁作此,真可谓志在千里”的赞语。


会客厅宽13.5米,深10米,南面为畅亮的玻璃通窗,北、东、西三面壁上各嵌制着代表山西特点的书画作品,运用山西传统推光漆创新手法,及多种漆器工艺的表现形式,反映我省的壮丽山河,美好风光。

正面壁上镶嵌着6米长、1.8米宽的推光漆雕填贴金画《黄河颂》。

望着波涛汹涌,气势磅礴的黄河之水,仿佛听到轰隆的巨响。


西壁有长4米、宽1.8米的《太行铁壁》,东壁是与其相对称的《太岳金秀》。

太行、太行山势莽莽,蜿蜒而上,直通云宵,在边塞的天际各题数行小字,远望如一行飞雁。


整个墙壁用白榉木画板装饰。鲜红的地毯上围放着紫檀木茶几、沙发椅,两组翡翠灯悬挂大厅中央,给人以高雅温馨之感。

会客厅东西两侧的小会议室是专为对外经济技术洽谈而设置的。


据统计,自1986年以来省领导都要在这里接见世界各国政界、文化教育及客商、友好人士。

渊谊堂这处建筑同山西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紧紧连在一起,也将与山西发展进步一同载入史册。


五号楼后院翻修改造工程于1998年开始。当时因地基下沉,房间出现较大的裂缝,故将其所有建筑连同战略工事顶部的平台全部拆除,新建了宽49米、深38米、总占地面积为1862平方米的五号楼后院。

此项工程于1999年8月竣工。新建筑内设省长办公室,省政府常务会议室,贵宾接待室,电话会议室,第一、二、三会议室等项设施,内部装饰考察。


巨幅书画作品《太行雄姿》、《引黄入晋》、《壶口瀑布》、《五台风光》等,为新修建筑增添了高雅的文化气息。


整个院落用龙骨架玻璃封顶,设有排风换气装置,院内四周汉白玉栏杆环廊,并摆放各种花卉盆景,散发出阵阵清香,使人有清新、安静、优美、舒适的感觉。


截止2017年9月2日早晨,一直为山西省人民政府驻地。


“啊,省政府搬走了!”

在第二天早晨,我拿相机又来到省政府门前,发现牌子已经摘走,站岗的剩下一个小伙儿。

依旧有人在门口附近流连。


忽然,我想到了这条横贯东西的美丽街道——府东街、府西街;


史料记载,府东街得名之前叫“新寺街”。

明洪武年间,知府胡维建府署(现省委机关幼儿园一带),相传把府署以东的一段街起名“府东街”。


明清时期山西巡抚衙门,也称为“院署”,府东街地处院署之西,被更名为“院西街”,是一条十余米宽、百余米长巷子。


辛亥革命后明清两代巡抚衙门,成为山西军政府的首脑机关都督署,于是院西街又更名为“都督府西街”。


今府东街中西段,即当年龙王庙街、道门前街等合并,改称“都督府东街”。未几,都督府东街和都督府西街的名称均废,分别复名原称。


1955年,原府东街、龙王庙街、道门前街合并为一条街,统一以“府东街”命名。


1960年,府东街横穿天地坛诸街,打通取直,直达五一路。


1980年,拆除一些民房,并合一些小巷,府东街延伸至建设北路,“大东门街”随之消失,成为府东街一部分。


府东街遂由原先长不及百米、宽仅十余米小巷,演变为今日通衢大道;市区东西走向主要交通干道。


今天的府东街,仿佛一条飘逸的彩带,镶嵌在太原城腹地。

它连通了南北走向城区大动脉解放路、五一路、建设北路,成为汾河东畔太原城区棋盘形街网格局中枢纽之一。


再说府西街。现在府西街近两公里,但最初它也仅有百余米长。

府西街,一条古老的街巷。


金代中叶,阳曲县迁徙到太原府城中,县衙便设置于今府西街中段北侧,故址在原太原市药材公司中药厂旧址。

不过,当时这条街并没有得府西街之名,而以县衙得名,叫做“县前街”。


至朱明王朝开基,废元代冀宁路,改置太原府,设府衙于县前街,也选址县衙之东。

于是县前街一辟为二,以三桥街南口为界,向西仍为县前街,向东则改名“府前街”,俗称“府门口”。


据《阳曲县志》所载,明代初至清道光年间,县前街和府前街是太原城中官署、学府、庙宇极为集中的街巷。


不长的街面两侧(主要是北侧),太原府衙、阳曲县衙、府文庙、府学、县学、黑虎财神庙……鳞次栉比。

各个衙门、学府、庙宇前牌坊高大别致一座接一座,如“熙朝毓秀坊”、“龙光宠锡坊”、“湛恩汪岁坊”等。


清光绪年间,一场大水冲掉了浮盖在县前街和府前街的光彩!

府文庙因水患迁址,府学、县学废毁。

水灾之后,府前街沦为太原城建材交易市场,土木砖石以及泥沙石灰均在此成交,赫赫有名的“府前街”因此改名“灰市街”。


1931年,阎锡山把督军府设在灰市街附近,嫌此街名不雅,改为府西街,当时只有百余米长。


1958年解放路打通,府西街、县前街等街道合并,路名仍沿用“府西街”。


上世纪80年代,府西街西端通到新建路。


后来桃园一巷拓宽,府西街继续向西延伸,挺进到汾河东岸。

至此,府西街逐渐从尘土飞扬、坑洼不平土道,变为笔直平坦柏油路面。


上世纪80年代,府西街临街商铺清一色是拱木屋顶老宅平房,许多都是昔日庙宇改作他用——我清晰地记得紧挨解放路十字路口法院西侧,就是一家拱木屋顶老宅平房。


今天府西街、府东街范围西起漪汾桥东引桥桥头,东至府东街与建设北路交叉口,全长3776米。

另一段府东街东延段,西起经园路,东至东山高速公路,全长580米。

其长度超过迎泽大街,与城南的南内环街长度相当。

改造后的府西街、府东街以及府东街东延段,是一条50米宽的通衢大道,从汾河东岸一直延伸到东山过境高速公路,全长约7公里,是太原老城区最长的东西主干道。


据说府西街、府东街在2013年的拓宽改造升级中,政府投资了三个亿,没有立交桥的身影,应该是有考量的。


今天的府东府西街


我啰嗦以上,听说省政府新挂牌的地方,街道也改名了。

那么,眼下这府东街、府西街显然已经名不符实,是不是也要改名?






编写者絮语:以上文文的编写,参考了许多大家的文文。由于属非营利性草根自媒体黑板报,发布也就无所顾忌了。

山西省人民政府移址了,总有感慨,尤其突然蹦出来要武断地改成“晋商博物馆”,颇显唐突!

回顾历史,林林总总,这府东街101号大院真得跟乔家大院、常家庄园等晋商瓜葛不大,也不知是谁的主意;

于是激发了文思,辑成一篇。

那么,今后这里称呼什么好呢?

我想,大的仿照故宫、南京总统府,同级别的,最好的例子是仿照新疆伊犁“将军府”!

村言无忌,敬请赐教,不胜感谢!






点击链接看大美新疆:

9、图鉴 · 新疆伊犁游之八《大美伊犁之夏塔怀古》

8、图鉴 · 新疆伊犁游之七《大巴扎与蓝绿紫黄(下)》

7、图鉴 · 新疆伊犁游之六《天马与蓝绿紫黄(中)》

6、图鉴 · 新疆伊犁游之五《铭碑与蓝绿紫黄(上)》

5、图鉴 · 新疆伊犁游之四《铭碑与蓝绿黄紫(上)》——《将军府与沙粒画》

4、图鉴 · 新疆伊犁游之三《赛里木湖》

3、图鉴 · 新疆伊犁游之二《果子沟大桥》

2、图鉴 · 新疆伊犁游之一《吃》

1、新疆炫夏《精选美图》






另,喜欢文学——小说、诗歌、散文、美术、美图、箴言——的朋友,可点击以下链接:

1、高建东《追忆——二百五十六、张大爷》

2、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二十一

3、张丽珍《云鹤感悟》之《漫漫秋风》《秋意阑珊》

4、蒋言礼《雷公之声》《走向高潮》《写给某君》《老戏台》

5、冀金生  图鉴《缅怀著名画家忻东旺》

6、谭曙方《心灵的真相》之《如何驾驭“绿色吉普车”》

7、远古乡村《精彩小说<胡闹>29-31-后记》

8、枫桥酌雨《瞭不见哥哥你》

9、卫宁《唯美诗篇》之《夏》《年轻》《爱》《春风》《相聚》

10、王彩萍《美诗鉴赏》之《京剧唱与老父听》

11、荫丽娟《一朵秋天里的野菊花》系列一、二、三

12、凝静《生活细语组诗》(写给中年、漫步、空荷、雨夜)

13、若秋《旗袍》《蝶韵》(诗二首)

14、万 瑛 《春的礼赞三首》

15、朴平《圪针眼的故事》

16、《学习写作园地》——奥雪《故事二则》

17、王者天下《日记》《无题》《日子》《梦想》

18、父亲节   王玲《我的父亲》《父亲的背影》

19、广袤《故事会》之《金色的童年 · 求画》

20、张建军《糗事凑趣》之三《“抗拒插队”(上)》

21、阎建明《时雨》并附高尔基散文两篇《海燕》《鹰之歌》

22、黄国平《图鉴、箴言荟萃》之二

23、李生明(诗文墨宝鉴赏)

24、杨银虎《恭听情怀》专栏《游人祖庙》《十月蹬龙山》《娇鱼》《四季情》

25、爱艺小院院《清明缅怀诗六首缉》牛未生《信天游 · 世上就留下个人想人》

26、王震《打油诗17首》

27、陈保柱(松风居士)《诗词10首》

28、梵 · 高的炽烈《图鉴》

29、老版小人书《马兰花》

30、老版小人书《屈原》(刘旦宅绘)

31、赏析屈子《九歌 · 湘夫人》《 九歌 · 湘君》

32、特辑——杨绛逝世周年祭、敬读《干校六记》(上)

33、特辑——杨绛逝世周年祭、敬读《干校六记》(下)

34、《百姓警语》之一、二

35、《经典百姓语录》之一、二

36、图文盛宴《陈丹青》

37、图鉴《霍春阳 · 写意花鸟大观》

38、图文《五月励志 · 两封信》

39、战友情 《图鉴系列》之一

40、《北岛诗204》之五《岛》《见证》《岸》《黄昏;丁家滩——赠M和B》

41、《人文山西系列》之《神的子民》





以下友情链接:






以下,编辑者本人本平台(加微信13593153292)特色——纯真纯情率真率性真善美;求稿——强调文学性——追忆青涩诗文鉴赏唯美絮语艺术探讨图鉴箴言民俗百科;本平台非营利性,属草根自媒体黑板报,大家小家、旧文新文、一概接纳,不过就是编辑者退休以后消食破闷、健脑动手的一项养生爱好,同时所刊诗文美图也希望为读者增添一点儿茶余饭后、闲读养性的情趣;敬请赐稿!敬请分享、转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