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吕大成《天天糗事》之100

2017-09-18 吕大成 追忆青涩

《天天糗事》之100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的酒量不算大,但一般的场合都还应付得下来。从毛头小伙到已近耳顺,几十年中,我既有过豪饮,也有过细品;既有过“借酒浇愁”的经历,也有过“一醉方休”的时刻;既有过“醉梦他乡”的糗事,也有过“斗气争强”的壮举。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我喝酒从不扭扭捏捏,喝慢酒、喝偷奸耍滑酒不是我的性格。


说起我与酒的渊源,就不能不说说我小时候“蹭”父亲酒喝的糗事。

父亲出生天津,是一位老高中生。1949年1月,天津解放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4月,随四野炮一师参加完解放太原的战役后,又于1950年前后入朝作战,1955年复员后,辗转至太原投身支援内地建没(我前面的《天天糗事》中都有过掰扯)。


我的父亲高大、英俊、帅气,高鼻梁,大眼睛,一米八O的个头,宽厚的肩膀,一付天生的衣服架子。后来看电影《英雄儿女》,我突然发现父亲长得酷似电影里“部队首长”的饰演者——田方。


小时候,我经常翻看家里的相册,看到父亲身穿中国人民志愿军换装后的军服,这种军装是苏式军服——大檐帽、连身列宁服、上部肥大、下部收窄的马裤以及高腰皮靴,简直让我如醉如痴、无比羡慕,用现在的话讲,我与哥哥都是他的“铁杆粉丝”。


父亲是一位和蔼可亲的人,待人彬彬有礼,做事认真严谨,对人和气友善,有着良好的家教和修养。他中规中距,始终保持军人的作派,身板始终挺拔如松,上衣的“风纪扣”永远扣着,不管是皮鞋还是布鞋,始终保持着鞋面的整洁干净。


父亲深厚的古文功底也着实了得,国学水平毫不逊色。这里仅举两例:在“批水浒”的时候,他能够在众人面前,当场用工整秀气的毛笔默写出《水浒传》一百单八将的绰号与姓名;他还能用列表的形式一一密密麻麻地排出《红楼梦》四大家族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和族谱,对金陵十二金钗以及副册、又副册的每个人物和她们各自的判词,都能如数家珍、默诵吟唱出来,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特别记得父亲在喝了点儿小酒后,我们三个孩子就围坐在他的周围,缠着他给我们讲《聊斋》故事。对了,我在前面的“糗文”中给各位读者掰扯过,我家里现在还留存着这套十分珍贵的“铁城广百宋斋主人藏,上海同文书局发行的宣纸石印《详注全图聊斋志异》(共十六卷)”。


每当一个故事讲完后(其实是把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讲),我们都要蜂拥上前,争抢过这本线装书来,看看书中的插图,再对比父亲刚刚讲过的故事,就更加深了对故事的印象和理解。


有时他讲故事讲累了,我们仍然不想就此走开,缠着他再给我们唱朝鲜歌曲或前苏联歌曲。

他想给我们唱一段老京戏,如《打渔杀家》、《空城记》、《贵妃醉酒》等,但我们就是不爱听。

只见他抿一口酒,夹一口菜,翻开他的手抄老歌本,清清嗓,运运气,又给我们唱起了好听的延安时期老歌,比如《十二把镰刀》、《夫妻识字》、《三十里铺》以及“文革”时期特别火的《老两口学毛选》等。


听着父亲一边唱着,我们一边琢磨唱词,突然就笑了起来,你要问为什么可笑,那是因为《老两口学毛选》里有诸如“老头子和老婆子”这样的歌词,还一问一答的,真有意思,当时我真是不理解,这样的民间“大白话”也能当歌词?


父亲喝酒从不挑剔,也不讲究下酒菜,什么酒都喝。

他是见过世面的人,喝过八大名酒,当然喝得最多的还是太原市面上卖的普通散白酒。

在我四、五岁的时候,他就经常用筷子头蘸上些酒给我抿一抿。

刚开始时,那种酒的辣味真不好受,父亲看到我难受的样子,一边“笑话”我,一边给我夹几粒花生豆喂到我的嘴里。

如果遇到有亲戚或客人来家,我还能入坐,偶尔吃到“六味斋”的小肚或蛋卷。

久而久之,他每一次喝酒,我几乎都要凑过去,让父亲用筷子头蘸酒给我抿。逐渐地,我就从一种“被迫”喝酒变成了一种“主动”要酒。

最主要的是,我装作酒很辣的夸张举动,而每每都能获得几粒花生豆吃,因而乐此不疲。


再长大一些的时候,我已经可以给他买酒了。

这时候,父亲总是让我拿着空酒瓶去不远的供销社帮他打酒。

让我奇怪的是,他每次都不多打,总是只打二两,打回后一次性喝完。


记得开始时打得是太原酒厂的粮食散酒,(是高粱白酒的前身),价格是一毛钱一两。但后来,因为粮食紧张,粮食酒就变成了“薯干酒”。

这种酒虽然便宜,但口感极差,一股怪怪的“红薯干”味儿,而且一喝就上头。


记得我去供销社打散酒时,当时的售货员都是用“酒提子”来打。他们在当地放一个大酒缸,木制的酒缸盖上放着各种大小不一的“提子”,如果打一两,他们就用一两的“提子”,打半斤就用半斤的“提子”,最大的“提子”是一斤的标准。他们把“酒提子”伸进大酒缸中,还能隐隐听到“咕咚咕咚”的酒液吞咽“酒提子”的声音,酒打上来后,再顺着漏斗灌进空酒瓶中。

打得次数多了,我还听说了当时卖酒这个行业的一条“潜规则”叫:“紧打油,慢打酒”。

意思是说,店家用“油提子”打油时动作要快,而用“酒提子”打酒时动作要慢。油因为稠,打得快就可以带回一部分油;而酒打得慢,手一抖一抖的,漏撒回酒缸里的酒就多,真正打到顾客酒瓶中的酒要比应打的份量少一些。而顾客希望的却与店家正相反,顾客希望的是“慢打油,紧打酒”。


这其实就是现实中的一对矛盾。

知道了这个“潜规则”后,每次去打酒时,我都会全神贯注,生怕店家“慢打酒”。


不过,我发现,当时供销社绝大多数的售货员都能做到买卖公平,打酒的速度既不快也不慢,“酒提子”也拿得稳稳当当的。

当遇到个别“慢打酒”的售货员,我也没什么好办法,因为“酒提子”是在人家手里掌握着,耍点儿“小特权”也都见怪不怪,我只能狠狠地瞪两眼,在心里记住,下次买酒最好不要遇到他或她。


再后来,市面上逐渐出现了瓶装白酒,因为按标准生产,不仅卫生方面有了保证,而且也不用因为多了少了打“嘴皮官司”,所以,那种大酒缸以及“酒提子”也就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潜规则”自然也就失去了用场。


在打酒回家的路上,我常常是在背地里打开酒瓶盖儿,偷偷地抿上一口酒,一来是因为筷子蘸酒已经不过瘾了;二来主动喝酒与等着给酒的感觉不一样。就这样一来二去的,我竟然也慢慢地感到了乐趣,学会了喝酒。


有时候抿一口还觉得意犹未尽,就再来一口。回去后,父亲喝着喝着突然发现酒变少了,于是就埋怨供销社缺斤短两。

父亲一辈子与酒为伴,后来逐渐变成了“嗜酒如命”,最终也因酒伤身,过早地离世而去。


下面,我还想说说我人生中第一次醉酒的经历。

这次经历让我至今刻骨铭心,也让我终生难忘。

我的一位高中同学叫韩伟晶,与我十分要好。我俩在班里学习都属于“中不溜”,特别是对高中数学、物理不大开窍,上数学老师和物理老师的课,就如读“天书”,难一些的作业都需抄人家“好学生”的。

韩伟晶我(右)


当时高考时,英语只作为参考分,不计入总分中,所以,我俩的英语也是“一塌糊涂”。好在我俩都对文科还算感兴趣,所以,就经常相互鼓励,惺惺相惜了。


特别是他对农村的事知道得比我多,我听后甚感兴趣,他为人谦和、幽默,而且非常阳光,与他相处,感到非常有趣。


他1979年高中毕业后参军入伍,而我已经考入太原农校学习。

1980年7月底,学校放假后,我与他写信相约,说我要去他所在的部队看望他。说是看望,其实,我主要是想圆我从小就向往军营生活的梦想。


军人一直是我羡慕的职业,部队也一直是我十分向往的神秘地方,几次与之擦肩而过,总让我有所不甘。

当时,他所在的部队就在山西介休,因为他是高中生,当时在部队还挺“吃香”,加上他自身努力,所以,入伍第二年就当上了连队的司务长(到现在我也不知是什么级别)。

那天,我独自一人坐上了前往介休的绿皮火车,用了半天多时间,就到了部队。


就要过“八·一节”了。军营中过节的气氛已经很浓,老同学与他的战友们都兴高采烈地欢迎我的到来。

一个年满十八岁地方上的“愣头青”,就这么冒冒失失地来到了戒备森严的部队,而且还受到郑重其事的欢迎,真让我有点儿受宠若惊。


原本是我们两个同学之间的个人交情,并不想惊动任何人,但不知为何,我的到来却突然变成了地方与部队之间的“大事”。

后来据老同学说,因为我要来,他所在的连队还提前向上级汇报过。


来到部队,看望一年多未见的同学,我们俩都有说不完的话,畅叙友情,回忆在学校时的美好时光,互相询问着目前的近况,不知不觉就到了吃晚饭的时间了,“八一”节前,厨房丰盛,我的司务长同学转眼就张罗了一桌好菜,并热情地摆上了欢迎酒。

我自认为从小有喝酒的锻炼,信心满满,底气十足,同时我也想探一下自己到底有多大的酒量。

开始时,我自然是豪气冲天,来者不拒,与老同学及连队的几位领导推杯换盏,几乎每次都是一饮而尽。

喝着喝着,我就发现过来敬酒的人越来越多了,而且每个人都有“头衔”:连长敬完,副连长敬;副连长敬完,排长敬;一排长后面是二排长、三排长;三排长后面还有班长,班长后面还有……没完没了,不一会儿功夫,我就喝大了,老同学在旁边看着,本想帮我挡酒,却被领导批评了几句。

这时我才完全弄明白,但为时已晚。

你想一个人用酒“打遍军营”无敌手?那简直是痴心妄想。军人战无不胜,何况酒乎?


后来,我在军营里整整躺了两天,迷迷糊糊地好像有人帮我洗脚、清理呕吐物什么的,每次晃晃悠悠起来解手,都有人搀扶不离左右。


干部战士们精心准备的联欢节目,我也因为根本爬不起来而没有看成。这也是我人生当中的第一次喝醉酒,醉得那么狠,因此印象十分深刻。


我的同学后来告诉我,其实,连长早就私下里定好了,今天非要把我喝倒不可。他们说,那天晚上,我喝了足足有一斤二两白酒!天哪!那年,我才整整十八岁——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年龄。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敢在军营中喝酒逞强。多次因公到了部队,见了他们就两个字:认怂。

如今,我“三高”中已有“两高”,特别是几年前,我又做了心脏支架介入手术,再喝豪酒就等于“玩儿命”,我也只好与酒若即若离、渐行渐远了。











吕大成先生,籍贯天津市,1962年出生于太原市。太原市作家协会会员,曾在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过多篇诗歌、散文、杂文、报告文学等。

曾在电台担任过业余播音主持。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曾在电台播讲过《高山下的花环》、《张铁匠的罗曼史》等中长篇小说。

现任太原市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主任。

1983年担任北郊区小井峪乡副乡长,1993年任市农业学校副校长。

2002年担任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

2012年,担任市防震减灾局党组书记、局长。曾担任第十一届、十二届市人大代表,十二届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兼任,山西省干部合唱团副团长。

担任山西省干部合唱团《长征组歌》男领诵。声音浑厚,穿透力强。

曾参加山西省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八十周年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一红军不怕远征难》演唱会,并担任领诵。

儿时聪慧伶俐,淘气顽皮。从小喜欢琢磨事儿,满脑子问号。虽然那时生活比较清苦,但也充满天真无邪的童趣。由于年龄小,阅历浅,当时的很多疑问是无法理解的,成为了“糗事”,甚至是“丑事”。把糗事丑事说出来是需要勇气的,是需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审视,其实也是一种勇气和自信。云卷云舒,花开花落。转眼间,已经到了宠辱不惊年龄……先生非常欣赏的一句话是:想好的事情就赶紧做。没做的事情大多都来不及做了。

另,业余时间作为长征组歌的爱好者与表演者,喜欢研究《长征组歌》以及背后的故事,翻阅了大量有关红军长征史料;目前作品《长征组歌探析》已经初步编辑整理完成,共6万余字;将是《长征组歌》表演者、演唱者、朗诵者的工具书和重要参考学习资料。很荣幸本公众平台在不定期连载全文!





点开以下链接,欣赏作者其它《天天糗事》:

41、吕大成《天天糗事》之九十九

40、吕大成《天天糗事》之九十八

39、吕大成《天天糗事》之九十七

38、吕大成《天天糗事》之九十六

37、吕大成《天天糗事》之九十五

36、吕大成《天天糗事》之九十四       35、吕大成《天天糗事》之九十三

34、吕大成《天天糗事》之九十二       33、吕大成《天天糗事》之九十一

32、吕大成《天天糗事》之九十        31、吕大成《天天糗事》之八十九

30、吕大成《天天糗事》之八十七、八十八

29、吕大成《天天糗事》之八十五、八十六

28、吕大成《天天糗事》之八十三、八十四

27、吕大成《天天糗事》之八十、八十一、八十二(补十)

26、吕大成《天天糗事》之七十七、七十八、七十九

25、吕大成《天天糗事》之七十四、七十五、七十六

24、吕大成《天天糗事》之七十一、七十二、七十三

23、吕大成《天天糗事》之六十八、六十九、七十

22、吕大成《天天糗事》之六十五、六十六、六十七

21、吕大成《天天糗事》之六十二、六十三、六十四

20、吕大成《天天糗事》之五十九、六十、六十一

19、吕大成《天天糗事》之五十六、五十七、五十八

18、大成《天天糗事》之五十三、五十四、五十五

17、吕大成《天天糗事》五十、五十一、五十二

16、吕大成《天天糗事》之四十七、四十八、四十九

15、吕大成《天天糗事》之四十四、四十五、四十六

14、吕大成《天天糗事》之四十一、四十二、四十三

13、吕大成 《天天糗事》之三十八、三十九、四十

12、吕大成 《天天糗事》之三十五、三十六、三十七

11、吕大成 《天天糗事》——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

10、吕大成 《天天糗事》之二十九、三十、三十一

9、吕大成 《天天糗事》之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

8、吕大成 《天天糗事》之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

7、吕大成 《天天糗事》之二十、二十一、二十二

6、吕大成  《天天糗事》之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十七待补)

5、吕大成 《天天糗事》之十三、十四、十五

4、吕大成(著)《天天糗事》系列十一、十二——缺十

3、吕大成(编著)《忆海拾趣》之《天天糗事》系列七、八、九

2、吕大成(编著)《忆海拾趣》之《天天糗事》系列四、五、六

1、吕大成《笔记文萃》之《天天糗事》系列一、二、三






另,点开以下链接还可赏读作者《长征组歌探析》:

22、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二十一       21、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二十

20、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十九       19、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十八

18、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十七       17、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十六

16、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十五       15、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十四

14、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十三       13、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十二

12、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十一       11、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十

10、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九           9、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八

8、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七       7、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六

6、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五       5、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四

4、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三       3、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二

2、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一       1、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长征”一词的由来》、《子弟兵的“故乡”》





本平台特色——纯真、纯情、率真、率性,真善美;求稿——强调文学性——追忆青涩诗文鉴赏唯美絮语艺术探讨图鉴箴言民俗百科;本平台非营利性,属草根自媒体黑板报,大家小家、旧文新文、一概接纳,不过就是编辑者退休以后消食破闷、健脑动手的一项养生爱好,同时所刊诗文美图也希望为读者增添一点儿茶余饭后、闲读养性的情趣;敬请赐稿,敬请分享转发,敬请赞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