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之《一所比窦娥还冤的百年老大学》

2017-09-28 李琳之 追忆青涩 追忆青涩

落选“双一流”:一所比窦娥还冤的百年老大学


“双一流”大学建设名单一公布,立即就在社会上引起一片哗然。


好多人惊呼“看不懂”,譬如,被评为一流大学的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只评上了一两个一流学科,而有五六个一流学科的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却没有评上一流大学;


再譬如,以综合实力几十年来一直稳居中国百强大学榜单内的山西大学,这次又是名落孙山,而跟在他屁股后边奔跑的广西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内蒙古大学、海南大学、新疆大学、河南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参见《中国校友会网》,“2017年中国大学100强”和“2017年中国最佳大学排名”)却成了红榜上熠熠发光的明星。
其实,明眼人都知道,所谓“211”“985”“双一流”只不过是中国高等教育资源的一次次的重新分配而已,其中的优选标准并没有多么明确的一个尺度,否则,作为公认的中国大学百强之一的山西大学是无论如何都不该一再、再而三地被淘汰的。


但既然国家能在这些项目的评选中考虑到照顾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利益,那么作为一所为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作出过重大贡献,甚至不惜粉身碎骨去赴汤蹈火的百年老字号学府,为什么就不能善待一下呢?

即便不能善待,为什么连一视同仁的公平机会都不给呢?
也许政策的执行者并不知道山西大学辉煌而悲壮的历史过往。

这所成立于1902年的高等学府,当时叫山西大学堂,是中国建校最早的大学之一,也是中国第一所省立大学。


学校创办之初,就在上海创办了山西大学堂译书院——这是中国国内大学创办的第二个译书院,仅比京师大学堂译书院迟3个月。

在开办的6年中,共翻译出版了供全国大学堂、高等学堂、中学堂使用的教材23种。


辛亥革命以前,山西大学堂还陆续派出了数百名省内外公费和自费的学生留学日本、英国、美国等地,为中国近现代的革命事业和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鉴于山西大学堂的特殊贡献,1918年,当时的民国政府参议院议员中央选举会将山西大学校(1912年改此名)列入国立大学范畴。


在当时七所国立大学中,山西大学校成为仅次于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前身)和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前身)之后的国立第三大学。


山西大学堂创立之初,就享有很高的规格。当时的山西巡抚(相当于今天省长之职位)岑宣春亲任山西大学堂节制(相当于今天校长之职位)。


而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节制则由著名的英国传教士、被清政府赐正一品头品顶戴的李提摩太担任。


后来的山西巡抚丁宝铨等,也都在不同时期出任过山西大学堂督办(同上)一职。
民国时期,历任山西大学校长也都是声名赫赫的学界权威或政界要人,如李镜蓉、高时臻、冯纶、徐士瑚等,这其中,尤以在抗战流亡期间,阎锡山亲任山大学校长,最为引人注目,这显示了山西大学在民国时期的山西省政府中的绝对地位和作用。


山西大学堂旧址一隅

新中国成立后,山西大学第一任校长由时任山西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长的著名学人邓初民先生担任。山西大学从“省部级”单位降为“副省部级”单位。这可以看做是她走下坡路的第一步。
仅三年以后,即1953,山西大学便遭遇了一场不期而至的灭顶之灾。那一年,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发布了《关于1953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计划》(5月29日政务院批准实行),山西大学不幸被列入重点调整计划之中,被五马分尸:


原山西大学工学院中冶金工程系,被划拨到新成立的北京钢铁工业学院,即今北京科技大学;


纺织工程系和采矿工程系并入到西北工学院,即今天的西北工业大学。


工学院其余部分,包括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土木工程、化工工程四个系,独立建校为太原工学院,即今天的太原理工大学。


医学院(含医学系)独立建院成为今日的山西医科大学。
法学院改称财经学院,含经济、工商管理、会计三个系,则集体划归到新成立的中国人民大学。
被瓜分剩下的文、理两院,含中文、历史、外语、教育、数学、化学、生物七个系及中文、史地、数学、理化、生物、体育五个专修科合并,降格为山西师范学院。
辉煌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山西大学(堂)瞬间从人间蒸发,没了踪影。

《山西大学百年校史》(山西大学校史编纂委员会编,中华书局,2002年3月第1版)在提到这一段惨痛的经历时说:“在院系调整过程中,将工学院的冶金、采矿、纺织专业合并到西北工学院,全省唯一的一所财经学院调整出山西,对于煤铁之乡、国家未来工业基地的山西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损失,对于关联学科间渗透发展,也产生了不利影响;山西大学建制的撤销,使得山西境内没有一所培养文理综合人才的教育机构,对后来一段山西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对于山西高等教育来说,是值得汲取的一个教训。”
时隔6年之后,有关领导才意识到撤掉山西大学对山西人民来说,是个十足的悲剧,于是在1959年恢复了山西大学建制。然而泼出去的水焉得收回?除过收回一个山西师范学院外,其他只能是另搭台子另唱戏——从头再来了。但此时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山西大学已经由中央人民政府和山西省人民政府的香饽饽沦落为全国数百座大学中最普通最没有资本的一员。即便在山西省内,也已经有了好几所可以和她平起平坐的新生大学,她原来得天独厚的优势被挥霍殆尽。
恢复高考制度后,张念先、甄华和陈舜礼先后任山西大学校长,山西大学的地位略有提升,因为张念先、甄华在离开山西大学校长岗位后,都享受到了副省级待遇,而陈舜礼出任山西大学校长时,就是山西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


空中俯瞰今日山西大学校园


自1984年,历史学家程人乾先生担任山西大学校长以来,山西大学在山西的霸主地位开始每况愈下。这首先表现在他及其此后的几任校长在职和退休后在行政级别的享受上都是厅局级待遇,山西大学也仅是山西省十几所高等学府中同规格待遇的普通高校之一,尽管她一度被列为山西省的重点大学。其次表现在她受到她亲生孩子太原理工大学的强烈冲击。如前所述,如果按照科研实力排名,太原理工大学在各类大学实力排行榜上都远远落后于山西大学,但由于一些不为外人所知的因素,太原理工大学愣是在1997年把山西大学活生生挤出了“211”阵容。
2002年,山西大学迎来了百年寿诞。按理,母子两校应该携手共庆,但匪夷所思的是,出现了令全世界都惊讶的奇葩一幕:儿子不是前来给母亲祝寿,而是儿子和母亲争着过生日!时任山西省领导居然也听之任之,为了表现出所谓不偏不倚的态度,两方面的庆典干脆都不出席了——复杂的人际关系、政治因素和利益驱动就这样一步步地把山西大学这座驰名中外的百年学府逼到墙角旮旯里,向隅而泣。
山西大学不想沉沦,即使没有进入“211”,没有进入“985”,没有享受到应有的资源调配照顾,她仍然在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发布的2017年中国大学100强中名列第79位,雄踞山西省各大学榜首,但是没有了该有的一流教育资源的支持,没有了省政府和教育部的重视,她又能坚持多久呢?


2017年8月25日,本文作者李琳之在其《祖先,祖先》新书分享会上和原山西大学校长李镇西先生(右一)合影留念


同山西大学的直线沦落相比,山西大学孕育或至少参与孕育出的子女们,譬如中国人民大学,譬如北京科技大学,譬如西北工业大学,譬如太原理工大学等,却都在直线上升,他们都跻身于“双一流”建设大学行列中了。她只能瞪着昏花的老眼看着孩子们把她甩出去老远,老远……


从风光无限的国立第三大学到默默无闻的地方普通大学,从备受尊崇的“省部级”大学到连过百岁华诞都要遭受屈辱的“厅局级”大学,这所比窦娥还冤的百年老学府,正在上演着一出“被沦落”的悲剧。
这悲剧和山西省从民国时期的“模范省”沦落到今天全国垫底的“落后省”位置,又何其相似耳!

2017.9.25.于太原






另附:《发展导报》专访李琳之:山西文旅如何破局


李琳之与太原师范学院历史系主任王杰瑜对话


8月25日,著名文化学者、作家李琳之先生携新作《祖先,祖先》亮相第三届山西文博会。在新书分享会上,李琳之先生作了《从<祖先,祖先>看山西文旅如何破局》的主题演讲,他旗帜鲜明地提出,大力开发根祖文化是山西文旅破局的关键所在。


李琳之与读者亲切交流


《祖先,祖先》,寻求历史的真实面目


《祖先,祖先》是李琳之先生继《中华祖脉》《家国往事》《一生的突围》等历史文化系列专著之后又一部重要的著述成果。

与前几部作品相比,《祖先,祖先》将他对历史文化追索的触角更深入地探触到历史时空的幽微之处,更敏锐地感知虽然缥缈却血脉相连的文化传承,让远逝的鸿影显现出朦胧的真相,使冰冷荒漠的历史有了人性的温度。


他将华夏祖先的图腾放置在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大背景中予以观照,在历史与现实之间辗转反侧、抒发见解,带给人们新的思考。


盘古开天地、伏羲创八卦、黄帝战蚩尤、颛顼战共工、共工怒触不周山、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这些是神话还是历史?具体的发生地在哪里?古籍与传说中的昆仑山到底在何处?


《祖先,祖先》一书中通过实地考察与比对分析,做到了地理地貌与文献记载的契合、山川历史遗迹与神话传说的对接,使得那些我们熟悉的传说与神话在其远古的发生地史诗般地回放。


“我们研究历史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研究历史说到底是为现实服务的。我写《祖先,祖先》就是想给山西人,给整个中国人,找到精神上的根祗,提升我们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李琳之表示,《祖先,祖先》是对10000年前女娲时代到4000年前尧舜禹时代为止的中国上古史的一个系统梳理。


诚如李琳之在书中所言:“我们找到的不仅仅是中华文明的煌煌8000年历史,也不仅仅是中华文明滥觞的原点在山西,我们找到的更是一把世界文化发展之谜的金锁钥,是一种中国文化的自豪和自信。”


太原师范学院历史系主任王杰瑜认为,《祖先,祖先》中提出“‘三皇五帝’不是具体的人”“析城山是众多史籍记载的古昆仑”等观点或假说并不是信口开河、哗众取宠,而是有独立的考证、充分的论据。

“李琳之独辟蹊径地将历史、文化、人性、环境视角的‘聚光灯’汇集在一起,形成了属于他的一盏‘无影灯’,并以这样的视角照射幽暗的历史深处,让他解析出了一些可能接近历史本源的朦胧真相。

并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就是:


中华文明的源头在山西,确切地说应该是,中华文明的主流源头在山西的古河东地区。”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历史文化散文最根本的价值就在于文章本身蕴涵并呈现出的思想、观点、学识与智慧,让人在阅读中增长知识,明心见性。


李琳之以他的卓越才情,澄明心境,将历史与现实在他的无影灯下互观互照、解剖缕析,形成了他特立独行的历史文化大散文的格调,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学习与借鉴的优秀读本。



中华文明源头在山西的九大文化标识


“中华文明源头在山西”,是《祖先,祖先》一书得出的基本结论。

这几年,甘肃、陕西、河南和山东,甚至江浙一带的几个省,都打出了他们那里就是中华文明源头的招牌,甚至有不少山西人也迷信于这种说法而把“中华文明源头在山西”斥之为一叶障目的自高自大。

李琳之说,这是一种对历史认识的偏差,也是某些山西人一种文化不自信的表现。


太原师范学院历史系主任王杰瑜说,李琳之先生曾经写过一篇题目为《中华文明源头在山西的九大文化标识》的文章,在网上流传很广。

这篇文章中提出的九大文化标识,有力地证明了“山西就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这九大文化标识分别是:


1、“丁村人”遗址;

2、万荣后土祠和洪洞女娲陵、

3、8000年前伏羲、女娲遗址;

4、高平炎帝陵遗址

5、曲沃黄帝陵遗址

6、运城盐池、

7、襄汾陶寺遗址、临汾尧陵遗址和尧庙古建遗址

8、洪洞、垣曲、永济三县的三处历山遗址、永济舜都蒲坂旧址和运城舜帝陵古建;

9、夏都安邑遗址和河津禹门口遗址。


王杰瑜认为,李琳之提出的这九大文化标识,极好极全面地佐证了山西就是最早的华夏所在地,就是最早的中国所在地,就是我们祖先“三皇五帝”和蚩尤、祝融、共工等民族英雄活动的核心地域,就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首先丁村的考古发掘弥补了距今约70万至23万年前的北京猿人,和距今约1.3万年间山顶洞人的中国古人类断代的空白。

证明了我们所谓的‘三皇五帝’不是无源之水。”


“万荣后土祠是到目前为止关于祭祀后土、祭祀女娲历史最悠久、建筑规模最大的祠庙。


洪洞女娲陵则是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全国唯一的一个建筑历史最久、且有正陵和副陵而和伏羲没有任何关系的女娲陵墓。

据统计,仅考古所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山西就达到了400多处,为全国之冠。”


“第三是8000年前伏羲、女娲遗址。这个时代在山西古河东地区,伏羲和女娲的孑遗俯拾皆是。吉县人祖山、永和乾坤湾,以及阳城析城山就是其中的代表。众多专家在实地考察研究后都认为,位于阳城县境域的析城山就是伏羲部落所在的‘帝下之都’,就是历史文献里记载的‘天下中柱’昆仑。”


“第四是高平炎帝陵遗址。以高平为核心的晋东南区域不但有炎帝陵,还有炎帝‘种五谷,尝百草’林林总总的各类形踪迹影,形成了完整的炎帝族生活链。炎帝出生、成长、创业、建国、殡葬、陵庙群,都在古上党高平县羊头山方圆百里之内。”


“第五是曲沃黄帝陵遗址。国学大师钱穆认为,根据黄帝主要活动区域来看,曲沃桥山黄帝陵最有可能是他的埋骨所在。1949年前,曲沃县境内近200个行政村,村村几乎都有供奉黄帝的庙宇。”


“第六个是运城盐池。炎帝、黄帝和蚩尤三大集团之间爆发的‘逐鹿之战’‘阪泉之战’,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为了争夺这个盐池。解州得名就源于蚩尤被肢解在此处,这一点,是所有自诩为‘中华文明源头’的兄弟省份所无法回避的一个历史事实。”


“第七是襄汾陶寺遗址、临汾尧陵遗址和尧庙古建遗址。这一条是我们说‘中华文明源头在山西’的关键所在。唐尧的传说和相关遗迹在全国很多,但能在遗迹遗址、民间习俗传说、文献记载和考古成果四方面完全达到一致的就只有山西的襄汾陶寺遗址了。

我们说山西是华夏文明的源头,是最早的中国,陶寺遗址就是我们最大的底气所在。”


“第八是洪洞、垣曲、永济三县的三处历山遗址、永济舜都蒲坂旧址和运城舜帝陵古建。舜的传说和遗址遗迹在全国范围内比较多,但这些传说和遗址最为集中的是在山西的晋南地区。何况山西还有一个被考古学家认定为“尧舜合都”的陶寺遗址!”


“夏都安邑遗址和河津禹门口遗址,是九大文化标识中最后一个。‘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几乎是所有中国人的共识。”王杰瑜说,其实,中华文明的源头指的应该是“三皇五帝”,尤其是尧舜禹时期的初期文明。

而关于“三皇五帝”的生活遗迹、遗址只有在黄河中下游流域,尤其在山西古河东地域,所有“三皇五帝”的生活遗迹、遗址、典籍记载、相关传说以及习俗都有着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和内在的逻辑联系,是一个完整的“古中国”文明体系。

“其中各个链条上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缺一而不可。更为关键的是,山西有个陶寺遗址,是被考古学考证了的曾经的尧都平阳遗址,是最早的中国所在地。这些综合起来就给山西是‘中华文明源头’这一说法做了精准定位。”

由以上可知,我们说山西就是最早的华夏所在地,就是最早的中国所在地,就是我们祖先“三皇五帝”和蚩尤、祝融、共工等民族英雄活动的核心地域,就是中华文明的源头,那都是有着实实在在的历史根据的。



厚重的文化,落后的文旅产业


在新书分享会上,李琳之反复强调一点:历史很丰腴,但现实太骨感——很遗憾,我们没有把老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个宝贵的资源保护好,更没有利用好。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旅游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永宠对李琳之的观点表示认同,他说,相对于丰富的文物文化资源,山西的文化旅游无论是从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来看,都和陕西、河南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对比南方发达省市,更是天壤之别。

“众所周知,山西是文物大省,仅国保级文物单位目前就达到了452处,位居全国第一,领先第二名河南省达94处,而比第四名的陕西省多了209处,几乎是其两倍。但这仅仅是不动的文物资源,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益。


特别是前些年,我们走入畸形发展煤炭的误区,在黄金时期贻误了山西的发展。

近几年,我们虽然提出了把旅游发展为支柱性产业的战略构想,并且也在逐步实施,但总是给人成效不大的感觉。

景区还是前几年那几个景区,旅游热点也还是前几年那几个旅游热点,没有整合,没有什么实质性地提升。”


李永宠说,山西的文化旅游资源数量丰富,类型多样,特色突出,但长期以来山西的文化旅游资源价值被严重低估,产业开发严重不足。


副省长张复明在出席今年3月份举办的“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山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座谈会暨文旅项目推介活动时指出,在文化旅游的资源版图上,山西是全国的主要高地、重要地标;在文化旅游的产业版图上,山西乃芸芸众生、邻家小妹;在文化旅游产品的创意版图上,山西籍籍无名、不见踪影。所以需要我们共同开启一个‘地理大发现’,不断发现价值的新高地、文创的新蓝海,需要重新价值发现、价值开发、价值创造。”


张复明认为,当前,山西文化旅游业正处在井喷式开发的历史节点,成长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潜力巨大。如何将丰富的旅游资源转化为可供现代人精神消费的文化旅游产品,关键在于价值的再开发、再提升,不仅需要有好的创意,更需要与有实力的战略投资人合作开发。


在去年召开的山西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省委书记骆惠宁明确表示,“十三五”时期是山西文化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攻坚期,要非常明确地提出“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山西省战略性支柱产业”。


这次会议提出,将把文化旅游业发展放到山西省经济社会大局中去,大手笔布局,高标准定位,加紧制定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和实施办法,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推进文化旅游业提档升级,发展壮大。


山西文旅如何破局?


近年来,随着全域旅游的全面推进,山西文旅产业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那么,山西文旅又该如何破局呢?众多专家学者众说纷纭。


李琳之说,他写《祖先,祖先》就是要释放一个重要的信号:山西文旅破局的关键是晋南的根祖文化。


“山西的文化旅游格局,从南到北依次是晋南的根祖文化旅游、晋中的晋商文化旅游、晋北的佛教文化旅游。这个格局形成已有几十年了,没有什么不对。


问题在于,我们对山西的整体文化旅游,缺乏一个长远的、具有战略意义的规划。哪些项目是龙头,这些项目又怎样能够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再逐渐带动邻近地区,乃至整个山西的经济发展。


我们有蜚声国际的云冈石窟,有驰名中外的五台山,有远近闻名的壶口瀑布……就这几个景点来说,也许效益还不错,但他们都是各自为战的单打独斗,就各自的品牌来说,也不足以起到龙头的作用。”


李永宠说,在国际范围,一个成功的文化旅游品牌,一般来说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一、她举世闻名,这是她能够成为伟大品牌的前提之一;

二、她是游人朝圣之地,这是吸引游人的根本保证;

三、她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人们来看到的绝不仅仅是外在的风景,更能够从中学到很多历史文化知识;

四、她有集中成片的景区,而不是一个单一的景点,这样才能让远道而来的游客有更多的时间流连忘返;

五、她要具备刺激游客来了一次还要来下一次的欲望这种功能;

六、她要具备让国家层面,乃至国际层面的宣传机构自觉自愿为她摇旗呐喊的宣传功能。


李琳之认为,山西文旅要破局,首先得找到这么一个龙头品牌区域,只要规划好、管理好,不愁引不来投资者——家有梧桐树怎能引不来金凤凰?

“晋北的佛教寺庙文化旅游区,有片面性,局限性很强;晋中一带的晋商文化旅游,也只能是地域性文化,难以上到国家层面,更谈不上走向国际了。那么,就剩下晋南和晋东南区域的根祖文化旅游了。举世闻名不用说了,陶寺作为尧都,作为最早的中国所在地,早就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这个区域就如我上面所说,是中华祖脉的绵延之地,是所有海内外华人的精神圣地,因为华人姓氏的90%以上都是来源于‘三皇五帝’和他们同时代的民族英雄,如蚩尤、祝融等。

这里不仅有优美的山水风景,更有后人并不谙熟的上古历史文化,确实是一个难得的上佳游学场所。”


李琳之进一步阐述道,这片土地上,沿汾河流域不仅有考古学上的丁村遗址、陶寺遗址等,还有尧庙、尧陵、舜帝陵、洪洞女娲陵、运城盐池、万荣后土祠;吕梁山上有永和乾坤湾、吉县人祖山、壶口瀑布、河津禹门口,太行山上有阳城析成山、高平炎帝陵、高平羊头山、长治百谷岭、安泽黄花岭等。


这些地方和景点都是“三皇五帝”留下斑斑足迹的地方。


中国传统文化最大的一个特色就是几千年来渗透到国人骨髓和血液里的祭祖情结,这也可看作是中华文明不死的秘诀之一。


近些年,常常有人从全国各地,乃至从世界各地跑到运城、跑到临汾来祭祖,即便是默默无闻的运城蚩尤村、蚩尤冢,近些年还有从贵州、从海南过来的苗族人前来祭祖,甚至远在韩国的解、梁两大姓也有不少人专程赶来祭拜蚩尤的——据说韩国解、梁两姓的远祖就是蚩尤。


“祭祖这根红线可以无限伸延地把所有黄种人串联在这个地方,这一点是这个区域能够作为山西旅游文化龙头的根本原因所在。

正是由于这个区域乃华夏根祖之地,那么,开发其中蕴含的源源不断的文化旅游资源,挖掘中华源头文明和祖先精神,提升我们‘大道远行、不忘初心’的敬畏和感恩情怀,就和国家复兴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战略决策保持了高度的一致。

国家需要,民心所向,国家层面,乃至国际上的相关机构就会不遗余力、大张旗鼓做好宣传这件事情。”


“山西已经错过了最好的发展机遇,但亡羊补牢,犹未晚矣,山西文旅破局的关键就在把晋南的根祖文化作为龙头开发起来。如何整合好现有的根祖文化资源,如何有序有效地把各方面的利益协调好,如何规划并实施美好的远景蓝图,如何搭上国家复兴传统文化战略这趟列车,我们确实还有太多的事情要做。”


李琳之,本名李琳,男,1967年生,山西襄汾人。文化学者、作家,是山西大学等高校特聘教授,山西省国际文化交流协会根祖文化研究会主任。


多年来,李琳之专注于三晋历史文化研究,主攻根祖文化。曾应邀到山西大学、中北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西财经大学等多所大学和临汾、晋城等地作学术报告。著有长篇中国农民史论《黄土魂》,传记文学《天才的悲剧》,散文随笔集 《感喟秋雨》,历史散文集《中华祖脉》《家国往事》《一生的突围》等。其中,《中华祖脉》被《光明日报》称为“重新观照华夏文明源头的坐标”,《家国往事》也被《光明日报》刊文重点向全国读者推介。同时还主编出版了大型系列丛书 《游遍中国》(20卷)、《中国文化常识丛书》(20卷)、《中外成功之道》(14卷)等上百部图书。

李琳之先生近十来年致力于中华文化源头与华夏文明历史脉络的研究,其成果以独到的观察视角与震撼性的发现而引发了文化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好评如潮。这些文化探索的成果集中而系统地反映在《感喟秋雨》(同心出版社2013)、《中华祖脉》(西苑出版社 2014)、《家国往事》(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等多部历史散文集中。《祖先,祖先》(北岳文艺出版社2017)是继这些作品之后又一部以“家国同构”的方式呈现给我们这个时代的力作,其学术影响的冲击波将会在不久的将来释放显现。
原载2017年8月29日《发展导报》,记者 毕树文







另,重发早期贴——山西太原讯(中国科学报记者 程春生)中秋节前夕,山西著名作家李琳之作品研讨会在太原举行。该省40余文坛精英济济一堂,对李琳之先生的最新作品《家国往事》,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分析研讨,并对其为挖掘山西传统文化所做的不懈努力予以高度评价。


据悉,研讨会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山西国际文化交流协会主办,《老家山西》微信公众平台承办。研讨会上,山西省文联主席张根虎,原山西大学校长李镇西,山西省国际文化交流协会执行会长崔晋宏,著名作家、中国文联出版社文学总监蒋泥,著名作家、原《山西文学》主编张石山等人做了精彩发言。


张根虎


李琳之先生担任山西省国际文化交流协会秘书长兼驻京办主任,是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特聘教授,著有《黄土魂》《天才的悲剧》《感喟秋雨》《中华祖脉》等。有《一生的突围》多篇作品被收入各类中小学生读本中。由中国文联出版社最近出版的历史散文集《家国往事》,立足家国,探史勾沉,写出了不一样的晋商,不一样的山西历史,不一样的普通人,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家国往事》是一部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另类山西解读,书中所记述的历史事件大都发生在山西,如洪洞女娲陵、万荣后土祠、吉县人祖山、襄汾陶寺遗址、临汾尧庙、代县雁门关、长平古战场、运城关帝庙、陵川王莽岭,以及清康乾时期的中国首富平阳亢氏故里、民国初年晋商领袖刘笃敬故里、具有众多远祖遗迹和传说的乾坤湾,如此等等。李琳之认为;“这些都是中国历史上不可或缺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观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化本身的核心内容。”


国家科学技术哲学首席科学家郭贵春教授这样评价李琳之作品:“面对众多的历史长河,面对泱泱华夏文明史,作者循着我们老祖宗的足迹,上山下乡,走东访西,实地考察这些先人活动的遗址废墟,寻访中华文明滥觞之地的种种蛛丝马迹,从中梳理出了一条清晰的祖先活动脉络,给了我们一个重新观照‘三皇五帝’和华夏文明源头的坐标。”


记者了解到,李琳之先生1967年出生于山西省襄汾县古晋都遗址附近的南赵村。考古发掘证明,距今约2万至20万年前的山西襄汾“丁村文化”,代表了中国旧石器时代的中期文化。中国社会科学院最近考古认定,襄汾县的陶寺遗址是上古时代帝王尧的都城,充分证实了尧、舜、禹在山西南部建都的史实。这意味着,襄汾陶寺是中国古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李琳之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襄汾人,显而易见,是这里古老文明的泥土汁液,激活了这位历史散文作家的写作欲望与灵感,孕育了他那与众不同的文学创作思想。


记者还经常关注李琳之的“佳佳林作文”微信公众平台。印象中,他是一个爱憎分明的文化学者,他的文章见解独到,创作风格尖锐深刻。 据悉,今年9月11日,伦敦国际广播电台“英伦好时光”栏目特设李琳之传统文化散文专场,连续播诵了他的《那碗香香的牛肉丸子面》《中华羊图腾》和《伏羲在此画出了中华龙?》三篇文章,感动了在英国成千上万华人和留学生。


李琳之还曾在微信上发表了《中国,你欠山西一声对不起》,上百家国内外网站、博客和微信平台予以转载,总浏览量达到数千万人次。这篇文章犹如一声嘶吼,唤醒了山西人的多少辛酸和眼泪。原山西大学校长李镇西感慨道:“知识分子就是良知的代表,李琳之曾是山西大学的哲学硕士,我们能为培养出像他这样有胆略、敢担当的作家,深感欣慰和自豪。”


众所周知,山西历史文化悠久厚重、博大精深,山西人有着著书立说的优良传统,因此才能够把独特的地域文化记载传承,并形成了纵贯古今、永续不断的三晋文脉。

记者由此感言:有山西这块文化底蕴深厚的黄土地,必然会催生出更多像李琳之一样的文坛新秀,山西文化创作的未来,也必将是一个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崭新局面。

(照片由《老家山西》微信平台提供)






李琳,笔名李麟、李琳之,1967年出生。文化学者。自由撰稿人,系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特聘教授。主要作品有《黄土魂》《天才的悲剧》《感喟秋雨》《中华祖脉》等。

为自创品牌“佳佳林作文”微信平台掌门。






编辑絮语:本人一直是李教授文文的忠实读者!

其明晰、犀利的文风,使本人深深叹服;受益匪浅!

今有幸获授权发布其大作,实感荣幸!

谨希望受其提携,为山西的文化进步做点事情!本平台(加微信13593153292)特色——纯真纯情率真率性真善美;求稿——强调文学性——追忆青涩诗文鉴赏唯美絮语艺术探讨图鉴箴言民俗百科;本平台非营利性,属草根自媒体黑板报,大家小家、旧文新文、一概接纳,不过就是编辑者退休以后消食破闷、健脑动手的一项养生爱好,同时所刊诗文美图也希望为读者增添一点儿茶余饭后、闲读养性的情趣;敬请赐稿!敬请分享、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