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外甥女玩了一会儿华为旗下一款游戏,3000+元就没了……

中国消费者 中国消费者 2020-09-05



90后的童年

泥巴、毽子、橡皮绳


00后的童年

手机、平板、游戏机



现在玩游戏已经不再是“大朋友”的专利,很多“小朋友”也乐在其中。不过问题来了,尽管“大小朋友”在玩游戏这件事上达到了思想一致,但在游戏氪金这件事上,“大小朋友”显然没有达成共识,导致很多“小朋友”时刻威胁着家长的钱包,此次投诉事件中的主人公李先生,就因此导致钱包经历了一次“大出血”。



■ 小孩几天内给手游充值3270元


11月初,李先生的外甥女用李先生的手机多次给华为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旗下的游戏充值,截至11月9号累计充值金额达3270元。李先生发现后立即与华为客服联系,经协商,对方要求李先生提供关系证明等材料并同意退还2301元。11月14日,在李先生经过5天的奔走,将各种材料都发给对方后,对方却以“李先生不是监护人”为由拒绝退还承诺金额。


▲截图来自李先生的微信账单


华为客服反馈的这个理由让李先生无法认同。他认为华为有欺骗消费者的嫌疑,此外,对于“华为充值游戏的时候连最基本的未成年人认证都没有”的设置也表示不认同。



孩子玩游戏误充值

是个例还是普遍存在?


“孩子拿我手机玩游戏,我一不注意他就往游戏里充了好多钱怎么办?”这样的话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家长都存在这个烦恼。随着电子产品对各年龄段消费者的渗透,“小朋友”接触游戏的时间也越来越早,由于对金钱的模糊概念,导致他们很容易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被诱导充值。



直至事情发生,很多家长还震惊于“孩子竟然知道支付密码”一事上。其实孩子在生活中具有很强的观察力和模仿能力,他们很容易就会记住家长的支付密码。


截至发稿,《中国消费者》微信公众平台共收到有关于“华为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的投诉多达60余件,最高涉事金额达万余元。此外,多家其他游戏平台也收到此类投诉。消费者的诉求均为“退款”。


当孩子误充值各类游戏时

家长有权可以追回



陕西秦南律师事务所律师徐超针对这一现象表示,法律规定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该小孩的行为属于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需要监护人追认才有效。如果监护人拒绝追认,那么该民事行为不产生法律效力,即给游戏充值的行为是无效的,理应退款。


由于李先生外甥女还未成年,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往游戏里充值3270元已经完全在孩子的行为能力之外,只有经过监护人的认可,交易才能生效,否则就是无效交易。


而在本投诉中,该交易明显未经监护人同意,因而属于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根据法律规定,华为应当向李先生返还充值款项3270元。若华为不予返还,李先生可通过诉讼予以主张权利。


法条链接:


根据《民法总则》第十九条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同时,根据《民法总则》第一百四十五条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实施的其他民事法律行为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后有效。



孩子误充值现象如何止


建议游戏公司引入人脸识别技术:

为了防范未成年人未经其父母同意,花费大额财产充值游戏,或沉迷游戏。专家建议游戏公司应严格落实实名制,每个身份证号只能注册一个账号,并实现数据共享,做到游戏时间的总额限制,即一个身份证号每天在一个游戏中消耗的时间达到上限后,限制其登录所有的游戏和视频平台。同时,创新身份识别技术,引入能有效判断年龄的面部识别技术,防止未成年人冒用父母或他人身份规避漏洞,造成未成年人擅自花费大额金钱充值游戏等不良后果。


家长也应在生活中多加防范注意,避免出现类似情况:

☑ 家长将手机交给孩子玩时,应尽量全程陪同;

☑ 经常更换手机支付密码;

 手机上一键支付、免密支付等简单的支付方式,一定不要与存有大额现金的银行卡或信用卡绑定。


你遇到过这样的事吗?


大家都在看


消费保价1000元德邦赔500,快递丢件或被损毁而造成损失,该赔多少?

网红带货直播翻车,权威数据告诉你如何挑选使用不粘锅

你跟风下过“神单”吗?“薅羊毛”黑灰产链调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