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为什么更应珍惜个人信用远离非法网贷?
作者:汤哲(中消协消费监督部)
“先生您好,我们是XX银行渠道部的,现在推出了一款20-30万元的消费贷产品,无需抵押,1-3天就能放款。”“您好,我们是XX平台的,如果您有相关公积金缴存证明或保险合同,我们就可随时为您办理50万-100万的贷款,手续费仅需1个点……”
相信近年来很多消费者都接到过类似的推销电话,无需抵押,日息超低,手续费划算,办理便捷、放款快,一个联系电话、一串身份证号码或者再加一份社保或征信记录就可以拿到数额不小的贷款了。
听上去,个人信息一番简单操作即可变现提钱,像是一个成本低、见效快的不错选择。然而真有这样的好事吗?背后潜在的风险却很少有人主动提及。
(图片源于网络)
近年来,一些互联网公司高调上线借贷业务,声称是为了向消费者提供更加周全、优质的消费金融服务,并基于用户数据量的积累和分析做出相应的策略和服务优化。在广告文案和推送中反复暗示、明示和诱导消费者放心大胆的消费,利息利率超低,高额消费、提前消费就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相比于各家平台醒目的借款额度和清晰的操作指引,针对这些业务的风险提示和责任条款则显得有些低调含蓄,一般点缀在页面的最后,或是藏在平台服务协议中简单加以描述。而对于可能出现的借贷逾期和影响到个人征信的风险,众平台也是标注的多,但消费者实际感知不强、对相关后果也预计不足。
(图片源于网络)
今年3·15前,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2022年第2期消费者风险提示——《关于警惕过度借贷营销诱导的风险提示》,直接指出部分金融机构或经营者存在涉嫌诱导消费者办理贷款、信用卡分期等业务,侵害消费者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诱导消费者超前消费,诱导消费者把消费贷款用于非消费领域,过度收集个人信息,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权等四类问题。
从各地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和市场监管、消协组织披露的问题看,过度授信、信用卡分期手续费、违约责任和罚金等问题投诉相对多发,此外还有消费者遭遇诱导办卡或贷款并透支预付费用后因各种原因难以为继,不仅无法享受本已购买的服务,还要面临还款压力和维权困难,部分甚至遭遇社交骚扰、暴力催收等状况。
(图片源于网络)
最近,关于“房贷延期还款”的呼声持续走高,有专家表示此事事关家庭生活和社会整体信用,纷纷跟进呼吁。一边是疫情防控仍在继续,一边是按期扣缴的房贷、车贷、保险等账单,网友们纷纷表示“压力山大”,有人直言“再这样下去只能靠网贷过生活了”。
花完了就借、借完了就花;这平台借不出来了,还有别的平台可以试试……看似轻松,但这样的循环只会让借款人越套越深,最终陷入沉重的负债困境和信用破产的麻烦之中。毕竟,借来的钱再多,那也是别人口袋里的钱,始终是要还的;而且在还款时,还要附加其他的成本和支出,容不得半点马虎或怠慢。
中消协2022年消费维权年主题调查报告部分数据则显示,互联网服务领域信息透明度有待提升,消费者关注的“质量”“价格”和“售后服务保障”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不仅如此,消费者还希望针对互联网服务领域中的“投资理财”“在线支付或转账”两类别加强重点监督。
(图片源于网络)
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意见》,指出要“加强各类主体信用建设。围绕市场经济运行各领域各环节,对参与市场活动的企业、个体工商户、社会组织、机关事业单位以及自然人等各类主体,依法加强信用建设。”不仅如此,还要不断完善信用记录,强化信用约束,建立健全不敢失信、不能失信、不想失信长效机制,使诚实守信成为市场运行的价值导向和各类主体的自觉追求。
正所谓“信用无小事”,随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进一步健全完善,未来的信用社会中一定会越来越倾向于“有信走遍天下,无信寸步难行”。不管是小额贷款还是大额信贷透支,都应理性、慎重对待;无论是一般性的逾期失信记录,又或是严重失信违法行为,一旦个人信用出现不良痕迹,在未来买车、买房、申请信用卡和旅游出行、住宿、申领护照甚至孩子上学、征兵等情景中可能都要受限,影响正常消费和生活。因此,妥善保护个人征信、引导合理信贷,降低社会信用整体违约风险,既是势在必行,也是迫在眉睫。
因此,广大消费者务必高度重视个人信息和信用安全,维护个人良好征信记录,适度理性投资、科学安全消费,谨记“四不”原则:
一是不要轻视贷款和逾期问题,超出自己消费和还贷能力的贷款产品潜藏各种风险,逾期导致的各种不良影响往往产生容易消除难;
二是不要随意查询或授权他人查询自己的征信记录,以免因过度频繁的征信查询操作被相关机构标注为潜在风险客户;
三是不要轻易为不明情况的人员或单位进行担保,关心朋友、友爱互助本是优良传统,但不能过度透支自己的信用和信誉,以免因第三方责任过错导致连带责任纠纷;
四是不要轻信各种所谓的征信修复推销电话,谨防上当受骗,修复个人征信的最好办法是强化自我修复和自我保护,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和消费习惯,如此才能远离各种风险隐患或纠纷。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