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恋”的味道?不,可能是诈骗的信号!
作者:汤哲(中国消费者协会消费监督部)
嘘寒问暖为哪般?这个主播不简单。
互诉衷肠相思苦,未曾谋面聊亦欢。
知心人儿住云端,思念唯恐打款慢。
应知照片是照“骗”,只因“她”是抠脚汉。
在网上随意浏览,刷着社交软件寻找远方的陌生人聊天打发时间,忽然有人申请加好友;浏览短视频时,主播提醒可以“+V信”私聊,互诉衷肠……
望着漂亮的头像,看着撩人的话语,有没有忽然一下很是心动,期待着一份偶遇和奇缘发生在自己身上呢?
如果谁有期待,那他就真的大错特错了!因为各地公安部门已经多次揭露过这样的骗人套路。
(图片源于网络)
随着网络社交、网络直播活动的持续火热,有不少人想着通过网络结交好友并进行互动。有团伙则盯上了这块“肥肉”动起了歪心思,以直播互动、交友聊天、婚恋等名义进行非法牟利活动。
例如,有男性消费者被引诱至各种不知名的聊天交友软件、直播平台充值进行交流,只要充的钱没了,聊天和表演就结束了。为了能与每天聊天互动、嘘寒问暖的主播好友见上一面、吃一顿饭,甚至是幻想着“谈个恋爱”,还有不少人为主播刷礼物、刷榜冲排行,或被以过生日、邀请线下见面等方式诱导加好友,发红包买礼物。
消费者不知道的是,隐藏在美女主播头像背后时常给自己发消息、一口一个“大哥”“老公”的“网恋对象”,他们的“好哥哥”“好老公”可不止自己一人。这些平台的专业“聊手”,多数都同步与数名网友甚至几十人进行私密聊天,按照演练好的话术,朝着既定的圈钱目标深挖。
今年央视315晚会就曝光了这样一起案例:短视频平台上打扮光鲜亮丽的颜值主播、美少女或小姐姐,背后可能是令人震惊的“抠脚大汉”。而且就在315晚会播出的当晚,被点名的某公司旗下一名主播还在直播间里开心地哄着网友叫“大哥”。
卖力表演的主播也许没料到自己几分钟之后就会被曝光并封禁,或许“他”或者“他们”对此并不意外,被识破、被曝光封禁不过是早晚的事情。更意外的应该是那些不断涌入直播间还在点赞打赏的普通消费者,情感被骗,人财两空。
(图片源于网络)
有媒体曾经根据各地警方发布的电信诈骗和网聊裸聊敲诈案件相关信息,梳理了受害人群的上网习惯特征:情感上比较空虚,热衷于各类陌生人社交软件,喜欢浏览一些色情、博彩类、非法境外聊天网站,经常使用微信“摇一摇”或“附近的人”,喜欢加入所谓的QQ福利群、私密聊天群,这样的人可能更容易上当受骗。
以为是“心动”的信号,其实是“打钱”的预告;以为是“网恋”的味道,其实是“诈骗”的前兆。有些所谓的社交软件和直播打赏软件俨然已经成为不法分子行骗的重灾区,编造虚假主播信息、虚构人物社交关系、虚构社会活动痕迹,除了收款提现账号是真的,其他可能都是假的。
在一般性的直播打赏欺骗感情和钱财之外,有些行骗团伙还会诱导消费者进行网贷,更有甚者还引导消费者进行“裸聊”“裸贷”以便于对消费者进行长期性的人身控制和敲诈勒索,俨然要把上钩的消费者吃光榨净。
尽管目前各类安全提示、反诈宣传活动持续开展,尽管相关行政部门、社会组织不断开展晴朗行动、社会宣贯警示活动,但是类似的骗局套路仍然时有上演,总有人前仆后继的上当受骗,不免令人叹息。
当互联网为我们带来各种便利和福利的时候,我们也应该意识到网络的虚拟性和复杂性,特别是要识别其中夹杂的虚假套路把戏、不良信息和各类非法活动,始终提高警惕,自觉远离并抵制,不要麻痹大意或过于自信。尽管有些消费提示警示已经是老生常谈,我们在此还是要反复提醒广大消费者保持理性,培育科学、健康的网络观和消费观,通过网络媒介丰富文化生活、勇敢追求真爱并不是什么羞于开口的事儿,但一定要留心甄别各种网络信息,以防上当受骗;并且一旦发现上当受骗,也应尽量保持冷静、理性维权、及时止损。
首先,务必保存好相关的聊天记录、打赏支付信息和汇款转账截图等重要凭证,切勿因不满、羞愧、焦虑或愤怒情绪而冲动删除;其次,务必清醒意识到沉默只会助长不法分子的肆意行径,切勿因担心隐私泄露、丢了面子、被人报复等耽误维权;第三,发现被骗后一定要及时果断处理,注意维权策略,借助相关电子记录、凭证可为后续维权、举报和报案立案提供重要支撑;最后,消费者要牢记天上不会掉馅饼,也没有无端的桃花劫,休闲娱乐应当合情合理适度,消费或维权尽量选择正规合法渠道,更要避免因为维权而引发新的纠纷或二次被骗的风险。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