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热点】昔日“消落带”,今日“金银滩”,开州一片桑叶化解“世界难题”

2017-09-08 开州新闻社


【把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在重庆大地上】
昔日“消落带” 今日“金银滩”
开州一片桑叶化解“世界难题”    


三峡工程建成运行后,在库区形成300多平方公里、世界上最大的水库消落带,因治理难度大,世界范围内没有可供借鉴的先例,库区消落带治理也被称为“世界性难题”。


重庆汉丰湖,是三峡蓄水后,长江水倒灌形成的湖,开州区的新城市,就坐落在汉丰湖畔,经过多年的探索,汉丰湖不仅成为“新三峡”的一大景观,还破解了“消落带”治理难题,并在治理过程中探索出富民增收的产业链。


华龙网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斌(中)带队采访开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情况。记者 李裕锟 摄


昔日“消落带” 今日“金银滩”


“嚓嚓嚓嚓嚓……”清晨,重庆开州渠口镇铺溪村,一望无际的桑树林中传出脚步声,打破清晨的静寂,惊起路旁休息的三只白鹭,扑棱着翅膀起飞,停到远处的荷塘边。密密的桑叶间,探出一个中年男子的头来,用手中的刀,割一把油绿的桑枝嫩条,扔到身后的竹篓里。


割桑枝的男子叫陈联中,土生土长的铺溪村农民,趁着清晨天气凉快,他熟练地穿梭在桑树林中,想在太阳暴晒前完成今天的工作,这个轻松简单、劳作时间自由的工作,每年能为他带来超过3万元的薪酬。


“三峡蓄水到175的时候,会淹到这里……”一边收割桑叶,陈联中一边向记者比划175水位所在的位置,他告诉记者,三峡蓄水后,村子里好多人都移民搬走了,没移民的也都选择外出打工。农田正处在消落带上,留在村里最多只能抢种一季的庄稼,遇上天气不好的年节,这仅有的一季收成也不能保证,无人理会的消落带慢慢变成了杂草丛生的荒地,雨季水位上涨,杂草被冲入水中腐烂,留下裸露的滩涂。


雨后烟波浩渺的汉丰湖。首席记者 张雅萍 摄

“这些消落带以前十分荒凉,现在我们种上了饲料桑,这些桑树蓄水时被淹没,水位下降后它们又再次生长,不但能够保护水质,防止水土流失,还能让农民增收。”如今,曾经的“消落带”滩涂早已被一片绿色的海洋取代,上千亩桑林、成片的荷塘,为丑陋裸露的“消落带”披上一件“绿衣”,这件“绿衣”的主设计师,是已经70多岁高龄的中国林科院教授任荣荣。


喝着自制的桑叶茶,吃着桑叶蛋,任荣荣告诉记者,这种优选培育的饲料桑树属高抗逆性桑树,最大的特点就是根系特别发达,不怕水淹。而这种耐淹的桑树,除了解决“消落带”治理的难题,还正在变成农民的“摇钱树”,任荣荣介绍,桑枝加工后可作为食用菌培育的袋料;桑叶是优质的饲料,年亩产鲜饲料近3吨,单是桑叶每年产值就超过200万元;桑葚可以采摘加工,依托这1200亩的“沧海桑田”,开州区在每年4月桑葚成熟季举办采摘节,每年能吸引到5万游客前来采摘游玩。


“沧海桑田”研究课题早已顺利通过国家验收,但任荣荣在开州的“桑树”事业并没有结束,近年来,“沧海桑田”项目在利用桑叶养殖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果,桑叶养鸡、养猪、养羊、养牛、养鱼等在开州逐渐推广。如今,任荣荣教授正领着他的科研团队,进一步扩大桑产业链,“我们已成功从桑树中提纯出浓缩液,这种浓缩液里含有含黄酮、多糖、多酚等元素,可以保护人体细胞,防止细胞老化,下一步我们将对接药品、视频、化妆品、保健品等下游企业,让我们的桑树真正变成‘黄金桑’。”桑产业的发展带来的大量就业机会也让开州区外出务工的村民们纷纷回到家乡,在家门口就业。

垃圾变能源 生态成“闭环”


距离“沧海桑田”项目不远处,是开州区的垃圾发电厂,这个总投资超过3亿元的绿色能源项目,每年能处理垃圾超过20万吨,发电6696万千瓦时。而发电所需的原料垃圾,就包括每周从汉丰湖畔运送过来的水上垃圾。


汉丰湖水上清漂作业。记者 李裕锟 摄

每一场大雨以后,是汉丰湖清漂工袁永鹏最忙碌的时候。清晨5点,城市还在沉睡,袁永鹏已经起床上班,登上他所在的20号清飘船,与搭档一起,开启一天的工作。偌大的湖面上,袁永鹏需要一面“寻找”漂浮的垃圾或水草,一面驾驶清飘船接近“目标”,而他的搭档,则负责用手上的清捞斗捞起垃圾,放到船尾的垃圾存放区。除了中午两三个小时的吃饭休息时间,袁永鹏和他的数十名同事每天最晚会将这样重复的劳作持续到晚上八点半。

袁永鹏驾驶着清飘船行驶在汉丰湖上。首席记者 张雅萍 摄

“同志,钓鱼注意安全,不要丢垃圾哈。”当清漂员们在湖上劳作的时候,湖岸边,一支“非专业”的队伍也在忙碌着,他们穿着统一的红马甲,一手拿着火钳,一手拿着花花绿绿的垃圾,沿着湖岸来来回回地转悠,遇上钓鱼或者乱摆摊的市民,他们还要上前“聊两句”。他们是在岸上保卫汉丰湖的“环保志愿者”。


汉丰街道九龙社区党员志愿者湖岸巡查。记者 李裕锟 摄

而汉丰湖的守护者,当然远不止活动在湖面上和岸边的这两支。早在2014年,开州区就将“河长制”作为治理水环境的主要保障措施,将境内16条次级河流划分为75个河段,实施“一河一策”管理,“河段长”由属地政府主要领导担任。


从2014年至今,开州区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一直将治理农村面源污染、提升城乡垃圾废水收集处理率和防治畜禽养殖污染作为汉丰湖“源头保护”行动的三大主要举措,经过超过四年的持续治理,开州区各乡镇污水收集处理率已经从曾经的38.2%提升至如今的92%,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率已超过96%。四年间,开州区在各大河流沿岸累计拆除(关闭)畜禽规模养殖场227家,在环境脆弱区域年减少各类畜禽饲养量15.6万头生猪当量,仅这一举措,每年就减少了畜禽粪污量超过25万吨。

一条环湖路 5万人的游乐场


水质变好了,还得让几十万开州市民都能享受到亲水的乐趣,开州区沿着汉丰湖建设了20多公里的环湖步道,步道的一侧是烟波浩渺的汉丰湖,另一面则是美丽养眼的城市公园,城市公园中,还点缀着游泳馆、体育馆、网球场等运动场所设施。行走在环湖步道上,丝毫感受不到城市的喧嚣,真正是城在湖中,湖在山中,意在心中。


行走在环湖步道上,记者发现湖畔分布着不少荷塘,微风送来阵阵清香,让人心旷神怡、身心舒爽,开州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局长熊森告诉记者,这样的荷塘在汉丰湖畔的面积多达39万平米。而这些荷塘,可不单单只有“颜值”,他们也是开州区治理“消落带”的创新举措之一,在消落带的泥淖区,开州人挖泥成塘,植荷成片,为城市增添风景线的同时,也为水鸟等生物建成了一个碧绿的家,还为流入汉丰湖的地表径流制造一个天然的“过滤池”,将泥渣过滤后,将清澈的水源“放入”汉丰湖中。


汉丰湖畔基塘种满荷花。记者 李裕锟 摄

在一片盛放的荷塘边,蓝色的隔离带将汉丰湖水隔出一个天然的游泳池来,不少开州市民来此游泳。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座城市的建设者对于汉丰湖保护的“完美主义”远不止体现在多功能荷塘的打造上,单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露天游泳池,在建设中都经过反复对比论证,最后选择了漂浮的隔离带,可以随着汉丰湖水位的变化而上升下降,避免了水位下降市民亲水游泳不便的问题。

美丽的汉丰湖滨湖城市公园。首席记者 张雅萍 摄

“原来没有环湖步道的时候,我们晚上的休闲活动主要是打麻将和看电视,现在的饭后生活可健康多了”,晚饭后与邻居朋友约着到汉丰湖边走走,已经成了开州市民王女士每天的习惯。记者在汉丰湖边看到,每天清晨和黄昏,钓鱼的、游泳的、溜娃的、骑车的、跑步的市民络绎不绝,一直到晚上十点后,热闹的湖畔才会慢慢归于平静。开州区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在盛夏季节,每天早晚到汉丰湖边休闲娱乐的市民和游客可达5万人次之众。


对汉丰湖喜爱并依赖的,可不光是开州市民,还有好多不远万里从北方长途跋涉而来的“客人”——南来过冬的候鸟。而随着汉丰湖环境的改变,开州人发现,近年来,很多鸟儿过完冬天并没有离开,而是选择留下来繁衍生息,熊森告诉记者,他们已在汉丰湖畔发现了5种重庆多年没有记录的新鸟类,包括被称为鸟中“大熊猫”的中华秋沙鸭、小天鹅、鸿雁等等。

汉丰湖畔举子园。开州旅游局供图 华龙网发


做活水经济 生态变现金


为了把汉丰湖这张城市名片做大做响,近年来,开州区除了将汉丰湖开发建设列入该区1365六大建设,开展源头保护、持续治理等五大保护行动外,还通过品牌活动、重大项目建设拉动汉丰湖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升。


一年一度的中国开州汉丰湖城市钓鱼对抗赛已连续举办了四年。而今年国庆期间,开州区还将举办汉丰湖国际摩托艇公开赛。除了品牌赛事的拉动,开州区正在围绕汉丰湖打造系列文化旅游产品。投资6亿元、渝东北最大的水上乐园已在开州动工开建,总面积17万方的开州故城项目则将“复活”千年开州故城,为开州“传承历史,记住乡愁”。


汉丰湖天然游泳池。记者 李裕锟 摄

 “国家级湿地公园”、国家4A级景区、“新三峡十大旅游新景观”、“2016年重庆最受游客喜爱十大景区”……如今的汉丰湖,已不仅仅是一个供人游玩、旅游休闲的地方,更为开州的生态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方向,依托汉丰湖,开州的生态环境变得更加优美,城市变得更加宜居,很多返乡创业者与投资者都瞄准这一变化。近年来,开州区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与该区立足生态发展经济密不可分,汉丰湖已成为开州生态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来源 华龙网

编辑 牛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