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彭宇案最终真相:因一人面子欺骗了民众五年

2017-01-21 中国V能量


您的关注,是我更新的动力

期待您关注正能量综合微信平台中国V能量


来源:历史每天学一点

彭宇真撞人了,他并没被冤枉。但是,这个真相却晚来了近五年,归根结底,他只是为了自己的面子掩盖了真相,没有及时向公众说明,同时,法院为了他的个人隐私,也没有公开向社会说明事情的真实原委。当然,媒体也难辞其咎:过度的干扰司法公正,在没有事实真相的情况下,错误的引导民众,这都是我们该沉思的问题。



被指显现我中国社会“道德滑坡”的指标性事件彭宇案四年后波澜再起,南京官方称彭宇承认与当事人发生碰撞,官媒纷纷报道官方解析的新版本,但再度引发中国民众热议,成为微博最热话题。2007年事发南京的“彭宇案”曾被视为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案例。贴着“好人难做”的标签,7年多来“彭宇案”在全国被反复提及。然而,南京市委常委、市政法委书记刘志伟近日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独家专访时指出,舆论和公众认知的“彭宇案”,并非事实真相。由于多重因素被误读和放大的这起普通民事案件,不应成为社会“道德滑坡”的“标志性事件”。


树欲静而风不止,当人们都将“彭宇案”看作是社会“道德滑坡”的“标志性事件”,并对这一事件进行反思时,有关方面却再次出来称,真相并非如此,这并非是一起见义勇为事件,彭宇当时与徐老太确实发生了碰撞。“彭宇案”经过5年的时间,又转了一个圈回来了,真相到底在那里?为何真相不及时公布,值得什么样的反思呢?


“彭宇案”被“翻案”了:彭宇不是被冤枉的,南京老太没有讹诈。这几年“彭宇案”一直被误读着,那是因为当年南京中院二审开庭之际,彭宇与徐寿兰达成庭前和解协议,彭宇一次性补偿徐寿兰1万元;双方均不得在媒体(电视、电台、报纸、刊物、网络等)上就本案披露相关信息和发表相关言论。因为当事人必须按照协议保持沉默,所以,“彭宇案”的真相一直没有浮出水面。


2006年11月20日,徐寿兰在南京市一公交站台等车,当她经过前一辆公交车后门时,被人撞伤,彭宇把她扶起并送医治疗。后徐老太指认撞人者是刚下车的彭宇,并告到法院索赔13万多元。隔年法院判决彭宇给付受害人徐寿兰损失的40%,共45876.6元。彭宇不服判决继续上诉。2008年3月,双方当事人在二审期间达成了和解协议,并且申请撤回上诉。其主要内容是:彭宇一次性补偿徐寿兰1万元;双方均不得在媒体(电视、电台、报纸、刊物、网络等)上就此案披露相关信息和发表相关言论;双方撤诉后不再执行鼓楼区法院的一审民事判决。


不妨我们追溯一下时间发生时各方面对此事件的反应:


当时媒体关于此事的新闻标题大体是“扶人却被判撞人赔钱 南京小伙好心没好报”、“男子搀扶摔倒老太反成被告判赔4万”……看这些标题,可以接收到这样的一个信息:彭宇没有撞倒老太太,而只是把她搀起来了…


对这一事件,记者没有看见彭宇把老太太撞倒了,但是他们也没有看到他没有把老太太撞倒。所以关于此事的所有描述,都是引述双方当事人的相互指责或者“合理的想像”。法院经过合理想像,认定彭宇撞人了,而媒体经过合理想像,认为彭宇没有撞人…

 

在2012年媒体特意又授予了彭宇"搀扶老人奖""委屈奖"并颁发特别奖金2万元,使此事件被推向了备加关注的地步,彭宇也成为了英雄。


网络上的热帖,几乎一边倒地认定彭宇不曾撞人,并且以此为前提,推断此案判决背后有“猫腻”,与徐老太的警察儿子有关,并且将之拔高为法律和道德共同失效的证据……愤怒是如此汹涌,其中可找到许多我们熟悉的社会情绪:对司法机构的不满、对道德人心的不满、对社会规则的不满…


以上种种都是对彭宇案的推波助谰,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什么。


5年之后的今天,南京市政法委书记突然揭开了“彭宇案”的面纱。刘志伟在访谈中表示,“由于多重因素被误读和放大的这起普通民事案件,不应成为社会‘道德滑坡’的“标志性事件”。刘志伟还披露说,“彭宇曾承认确实与老太徐寿兰发生碰撞。舆论和公众认知的‘彭宇案’,其实并非事实真相。”当我们真正抵达“彭宇案”的真相时,还相信这是真相吗?


“彭宇案”被误读和放大的负面效应,既源于办案部门操作环节的失误,也反映了公众对社会道德缺失、诚信危机的担忧,而最直接的原因,便是双方当事人签订的保密协议。案件的双方当事人默不作声,相关办案部门也对此保持了沉默。从法治角度看,他们都没有错,这是对法律的敬畏。既然在协议中签署了“双方均不得在媒体上就本案披露相关信息和发表相关言论”的协议,那么无论外界如何喧嚷,当事人和办案部门,都应当遵从保密协议。让人纠结的是,当社会信任出现危机,“彭宇案”不断被舆论“消费”时,当事人的保密条款是不是可以突破一下,以让位于有利于修复社会信任的行动呢?


刘志伟虽然声称彭宇承认与当事人发生碰撞,但同时还表示,“警方丢失了事发时对双方的询问笔录,使鼓楼区法院一审判决对原、被告相撞事实的认定,缺少了原始的直接证据支撑。”这也成为许多民众质疑判决结果的直接原因。但官方的解读并没有得到网民的信任,相反还提出许多质疑,官方为何在多年之后重提此事?实让民众费解。“彭宇事件”成为农历新年微博最热话题。网友“想变得简单快乐”表示:此时平反,用意何在?这只能让这个世界变的更加不可信任!


5年之后,“彭宇案”的真相到底还是被揭开了。如果现在的“真相”果真是真相,那么“彭宇案”带给社会的,恐怕就不是一桩和社会道德有关的考题了,而是社会敏感案件中如何妥善处置为当事人保密与保障公众知情权关系的问题。


案件后又发生了多起老人摔倒施救者被冤枉的事件,以至于去年10月发生撼动中国的“小悦悦事件”,2岁女童小悦悦被车撞倒之后先后被2辆汽车三次碾压,而在7分钟的时间里路过的十八个路人都漠视前行,最终将其救起的是一名拾荒老太。事件引发了中国一次道德拷问,“敢不敢扶”。


都说迟到的正义不是正义,那么迟到的真相还是不是真相?不管怎么说,“彭宇案”都是一场没有赢者的“游戏”:该案在审理期间就出现了偏离事实真相的报道和舆情,但办案单位并没有足够重视并对此进行正确引导,使得相关报道逐步偏离事实真相,最终形成判决结果与公众认知的巨大反差。如果说当初的保密条款是为了最大限度保护当事人的权益,可事实上这样的保密条款却伤害了当事人,“南京老太”这么多年来一直被作为社会丑角标签被批评指责,不知道她为什么要承受莫大的心理压力;舆论在持续地“消费”彭宇案,却不知这可能只是被误读的假象。


在新浪微博上,“彭宇承认撞了徐老太”该标签成为热门话题的第一名,共有超过80万条的讨论内容。如果说“彭宇案”迟来的真相依然是真相,那么,它带给社会最大的教训便是,对一些敏感性强、社会影响大、公众关注度高的事件,一切炒作和误导都是在真相被遮掩的土壤中培育出来的。


简单的彭宇案可以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让人略感意外。有人犀利地批评,这一场舆论风波有作秀的性质。但是往更深里说,作秀或者炒作,其背后也是对大众心理的迎合,真正的幕后推手没有区别,都是一种潜在待满足的集体渴望。

新浪微博@中国V能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