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个孩子不听话,后来他死了……”
“从前有个孩子不听话,后来他死了……”
文/蔡朝阳
标题这句话,看过电影《麦兜》的朋友都能会意一笑吧。麦兜的妈妈每晚上也是给麦兜讲故事的,只是故事内容比较简单,一般都这样:从前有个小孩不听话,后来他死了……
每次想到这个情节,我都开心得不得了。谢立文和麦家碧真是高级黑啊,你看中国式家长的控制式教育,千言万语,控诉不尽,而艺术家只要一句台词,便立即穿透,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当下,之所以一部分中国家长喜欢《弟子规》,秘密就在这里,因为《弟子规》千言万语,无非就一个字嘛:规。
“规”这个字,从字源上说,从见从夫,本意就指孩子需要仿效成人。《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法度。古人称圆的标准为规,方的标准为矩,规矩这个词,就是这样引申出来的。
任何社会,任何时代,法度自然是要有的。但《弟子规》,却是成年人单方面设定的法度,孩子们必须无原则接受的。也就是说,在《弟子规》成书以及推行中,儿童本位的角度,并没有被考虑到,或者说,是压根儿不需要去考虑的。在成年社会看来,似乎儿童天生就需要被规训,原因无他,只因为你是儿童。若有些许反抗,或者儿童自由意志的表现,成年社会则万般诱骗威胁,还冠之以“教育”之名。说得严重点,我们日常与儿童相处,在乖和听话这两个词语的背后,是一个人是否可以拥有自由意志的生死绞杀。
呃,我其实不是来黑《弟子规》的。《弟子规》因为已经low到底,再来黑之,会显得作者本人的逼格也不高。其实我想说的是,世界上有很多条生活之路,从小读《弟子规》,也不见得就生活不下去,区别也许仅仅在于个人对自我生活质量的不同判断而已。
2015年上半年,我曾有一个演讲,题为《不可预知的未来与家长的责任》。从现实功利的角度,讨论未来的时代,一个人要在社会立身,需要的是什么特质。“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这样极端的表述只不过为了卖书,是一种成功的营销,却并非未来我们个体发展的方向。就以我们现在可见的信息为依据,对未来时代的变化的判断,便可以确知,传统的规训式的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也即是说,乖和听话,是驯顺性的人格,这样的人格,其实是以专制为传统的中国所仅能容身的人格。首先基于一种现实生存的考量,进而内化为民族的意识。是以,乖这个词,成为集体无意识中,表扬孩子最习见的词汇。殊不知,乖的核心在于服从权威,泯灭个性,没有主见。而未来的社会所需要的乃是打破,是跨界,是个人主义,那些已经显出端倪的创新性人才,敢于打破既定边际,没有成见,肆无忌惮,在他们身上,可以见到未来的方向。
这样,我们再来看教育在当下的要务,就变得显而易见。孩子是充满多种可能性的个体,通过教育获得解放,便是解放其既有的束缚,保有和激发孩子身上的诸多潜能。通过教育,我们让孩子们走向开放,而非固步自封。如此看来,一个人在童年、少年时代的启蒙,该是多么重要!
现在,《人之初:现代蒙学四十六课》一书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就可以很靠谱地来谈谈,究竟什么才是现代的启蒙。
在这本书短短的绪言里,王尚文先生的一段话值得我们注意。他说:“一流的故事与诗歌,当然绝不可能仅仅是某一观念或道理的呈现,相反,它们往往是对观念或道理的碰撞、质疑、解构……我们希望,正是在这种碰撞、质疑、解构之中,使那些看似明晰的观念,在读者那里变成切身的追问与回答,而不再只是印在书本上的冰冷知识。”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碰撞、质疑、解构”这三个词,这是诉诸于读者自我理性精神的一种深度阅读,是读者与作者,以及编者的思想互动。有别于《弟子规》的单向灌输,与精神管束,现代蒙学,是在深入阅读的基础上,最终建立读者个人的独立思考,理性判断。单向灌输,是为洗脑,引发质疑,才堪称启蒙。用编者之一郭初阳的话来说:“我们披沙沥金用了四年,深信经典能够帮助年轻人立根基、启蒙蔽、开智慧。”
那么,这本书,是如何“立根基、启蒙蔽、开智慧”呢?我以为最大的亮点在于两处。
首先在于选定的关键词。现代蒙学四十六课,事实上便是用46个关键词,来建立全书的骨架,也即建立一个人精神世界的骨架。这些词语,在价值理念上,是现代的,而非宗法的;在精神向度上,是面向未来的,而非因循守旧的;在立身行事上,是由内而外担当的,而非独守一隅封闭的。而每一个核心词的构成,均由经典论述、故事和诗歌三者组成,这三者,指向于同一个目标,而分别以不同的方式表述,拓展一个人的精神疆域,也锻炼读者的不同的思考能力。
其次在于选文,每一篇,每一章节,都是经典。不过,我要说的经典,跟别人说的经典还真不太一样,不要以为著名,便是经典。经典之所以是经典,还需要用卡尔维诺的定义去衡量。而这本书里每一篇,都当得起各种挑剔的审视的眼光。
讲一个细节。这一读本,我在初读时,很惊讶于编者选了张问德的《答田岛书》一文。这一书信我见所未见,而文气骨力无不一流,选在“国家”这一关键词之下,读完真是满口余香,脊梁为之一正。饶是我自夸读书不少,也要惊讶于编者的险觅穷搜。细看注释,居然选自《腾冲文史资料选集第1辑》。从这一细节,便足见编者的良苦用心与呕心沥血。
当然,这样的小细节的绝不放过,对于这三位编者来说,乃是家常便饭。因为他们都是这样的完美主义强迫症患者。
这三位编者,我都熟识。王尚文先生,早年主编《新语文读本》,一纸风行,影响教育界垂数十年。去年夏天,我在遂昌白马山上有幸再次见到王尚文先生,与他共处了两日,面聆教诲。70多岁高龄的先生,语音洪亮,中气十足。尤为难得的是,先生的观念也与时俱进,从不封闭,思维敏锐如昨,更有一种浩然之气。我通读《人之初》全书,觉得,这册书,与先生的精神气质,是完全相符的。
至于郭初阳这个人,我已没什么好说的了,不黑他算我客气。不过我信任他在阅读上的眼光,服膺他在教育上的见地,今番,都可以在这个选本里一一见证。拿到编辑寄给我的样书,我打开随手翻阅,不小心翻到179页,看到选文是博尔赫斯的《棋》(之二),不由得哑然失笑——我一下子猜到,这首诗,必然是郭初阳选的。
值得一说的是颜炼军兄。封面勒口处的简介实在太过简单,容我来谈谈我对颜炼军这个人的观感。很多年前,我曾与王尚文先生,郭初阳、颜炼军以及诗人西渡一道,编写过一册小读本。在一起开会时,颜炼军以其对当代诗歌的熟悉程度,令我侧目。很多并不知名的诗歌,居然也能信手拈来,随意背诵。当时,他才20多岁吧,是我见过的极为少见读书种子。尤其是,他的语言感觉极佳,有一种近乎天生的敏感,果然是一流青年才俊。如今,颜炼军已经是中文系副教授,出版了多部著作,我也有很多年没见他了,但在读这一选本的时候,多年前的杭州,颜炼军兄目光如炬,所谈必中的神态,还经常浮现出来。
这三个人,耗费四年的心血,整理成这一读本,并非高头讲章,亦非皇皇巨著,而生命的丝丝缕缕,切切实实地在这些薄薄的纸片之中传递。陈寅恪说,“吾侪所学关天意”,我想三位编者谦虚,定不肯同意用这么严肃的句子来形容他们的工作。如郭初阳所言,四十六个主题,就是四十六个智力游戏,每闯过一关,经验和悟性就提升了一层,受益最多的首先是编者自己。这当然是谦卑的姿态,但读者在翻阅此书时,所获得的思想的撞击,也会是明明白白,不容忽视的。
而在我看来,这虽是一本小书,却意义非凡,因为,他们在做一种现代启蒙的尝试。这一点,世纪老人周有光先生看得最为清晰不过,他《序言》里说:现在,不断有人热心提倡儿童学习“三、百、千”和《弟子规》,用心可嘉,但万难达到启蒙的目的。为什么?因为,当今世界正经历前所未有之大变革,面对不断涌现的新的价值观和知识领域,我们必须为青少年探索新的人文启蒙路径。
周有光先生德高望重,说话自然很客气。我德不配其位,压根儿就没位,当然可以肆无忌惮,我想说的是:读《人之初:现代蒙学四十六课》这样的经典选本长大的孩子,至少,他将来不会太坑爹。
王尚文、郭初阳、颜炼军 编 / 东方出版社 / 2016-10-1 / 3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