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信技三十年·校友风采展】周超篇

2016-11-26 小脑冻 信技山庄

           周超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长江日报摄影部主编,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99级学生

《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金奖得主,“中国新闻摄影最高奖”获得者,“中国新闻最高奖”荣膺者。    

周超摄

有味道的大学才叫大学

上大学前,周超的理想专业是医学,在他看来拿刀蕴含着一种神圣的力量。直到今天,他还是这样看。

但是由于分数不理想,最终没有考上理想中的同济,19岁的他来到了华中师范大学。

好在上帝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为他打开另一扇窗,这个窗给了他从镜头看世界的舞台。他来到华师教育技术学专业,而这个专业包含了一门学科——摄影。

他说:“拿刀是一种职责,做记者也是一种职责。”


读大学的时候,老师给了他一把暗房钥匙。他在暗房里一呆就是16个小时,从早上六点到晚上十点关门。“我当时在信技系的暗房里配药水、洗照片,虽然在黑黑的房子里一个人待一天,重复地做着一件事情,但是一个人静下心来做这个事情,我觉得很舒服。”

“我这个人很随性,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自己的事情,不愿意将就。”因为只要他喜欢上一个东西,就会痴迷进去。


当时信息网络不发达,他就自己找摄影书,和别人交流,加上自己摸索和老师的指导,一点点累积进步。“我们信技系有两个很好的老师,一个是江副主任,一个是张老师。一个教理论,一个教技术,我很感谢这两个老师,他们让我学到很多东西。”

最值得他自豪的是他办过一个个人摄影展,叫“我的大学”。用记录校园生活的方式来展现大学生的风貌。

自由的镜头里记录着奋斗的青春

后来周超毕业了,他没有去找工作,而是做起了自由摄影师。

04年到05年,事业刚开始起步。“当时长报有个记者和自己关系很好,所以有一些很有意思题材,但是碍于有些人不认可自由摄影师,在他的帮助下,我才拍到很多精彩的专题。”那几年,他过得很拮据。数码开始流行了,开始用彩色胶卷了,但是需要很高昂的支出。而晨报有个朋友每个月会发一些胶卷,他就会给他几卷,就是这样他走了那么久。


自由摄影师做了两年,他觉得做得还不错了。最有成就的时候,一年半在《南方周末》发了九篇专题。要知道,那个时候,《南周》是很风靡的。说到这里,他的眼神里流露出些许自豪。

后来和很多杂志、报纸合作多了,他们就主动找上他约稿。


但是做了一两年却始终找不到归属感。

后来,因为一直想留在武汉,他选择了长江日报。



周超摄

用感情去诠释爱好

当汶川地震发生后,周超打给主任请缨到现场去,但是领导不允,他就自己买了全价机票于震后第二天到了四川。

也正是这类的国家大事经历多了,他也有了更多的感悟。

2006年,三峡,报道三小蓄水、发电、围堰爆破、移民;

2007年,西昌,2000近距拍摄“嫦娥一号”发射;

2008年,湖南,亲历雨雪冻害灾区采访;

2008年,汶川,第一批走进映秀;

2009年,直击国庆60年阅兵大典;

……

一开始随着报社的机械化生产,但是后来慢慢觉得必要得有一个质的飞跃。因为经历太多苦痛灾难后,自己也想开了,人生就该及时行乐,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到最好,就成了他最大的理想。

爱好成为了他人生中支持他前进的最大动力。

“我喜欢这一行,我在用感情去做这件事。”

做医生可以解剖人体,而做记者可以解剖社会。虽然做记者很多时候有很多无奈,但是通过影响记录社会,记录人生,就是现实的理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